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知何事萦怀抱

(2009-02-04 15:34:12)
标签:

采桑子

沉淀

玉器人生

杂谈

分类: 心灵成长篇

不知何事萦怀抱

       文/慕容锦悦

 

 

不知为什么,最近总对老年间的东西感兴趣,那天和余姐姐参观了马未都先生的”观复纪念馆”,这个中国第一家私人收藏纪念馆,看着里面陈列的瓷器,玉器,家具,书画,照片,好像历史刹那被放在眼前,能感觉到和那个时候的人同呼吸共欣赏.展馆里不让拍照,所以每件东西都要看的很仔细,生怕错过了什么,能错过什么呢?本来已经错过了近千年的时间啊,因此错过的事情和情绪体验何止千年.每个物件都承载着故事,它们静静地呆在玻璃罩子里,或妩媚,或严肃,或艳丽,或肃穆,或硕大,或小巧,件件都散发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味道,即便隔着玻璃,依然可以让看的人屏住呼吸,不敢做太多动作,除了看,感受,想象,别无其它.

余姐姐说,如果每件东西旁边都有个开关,一按就能和过去的人连接,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生产这个物件的过程,发生的故事,该有多好.我说,就象美国大片里的情节,时空在四维甚至更玄妙的地方呈现无数可能,某个渠道打通不同朝代,打开人们的沟通之门,零距离接触,哪怕一秒,让彼此知道过去,现在,将来的必然又偶然的联系,

喜欢并从事收藏的人我认为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要么祖上不是一般出身,有足够的土壤接触并鉴赏这些物件,用书里的话说,是个拿着玛瑙当弹珠的主儿,要么本身对这些东西就有天赋与天分,因为,收藏需要具备足够穿越历史,辨别真伪的眼力,一掷千金的勇气,唯我独尊的霸气.可巧儿,最近北京卫视正播放<<采桑子—妻室儿女>>,这个片子改编自叶广菱的同名长篇小说<<采桑子>>,我从半截看的,从此便上瘾,那里面传递出的京味儿把人牢牢的吸住了,但同时又觉得不过瘾,感觉电视剧会加工和晕色些东西,唯恐背离原著,于是迫不及待买来原著看.

买书,参观展览的动作本身似乎在告诉我什么,不仅仅是年龄大了,更多是内心里被历史,过去,那些沉淀的东西触动了,可能也证明了自己的沉淀,看着那些晶莹剔透的千年玉器,听着京片子,心理即觉得舒坦又觉得生疼.说不上来的感觉,仿佛祖辈留下的情绪脉络此刻显现了出来.纠缠中透着甜蜜,折磨中还有抚慰.

 

今儿多半天看完四百多页的原著,掩上书那刻深呼了口气,自叹不如啊,自叹人类对文字的驾驭能力,白纸黑字间可以把人写活,写死,写善,写恶.真实性到在其次,文艺作品,其实和收藏古玩一样,真真假假,而里面蕴含的文化是相通的,就算现代人仿照古代东西,也毕竟对古文化做过翻研究,不然,不会有高仿的东西随时间延长也能值个好价钱.这部<<采桑子>>不排除作者借用了本身的成长经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看看,

书中处处透着老北京,确切地说皇族家的风范,规矩,细节处体现的是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心理现象,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十四个兄弟姐妹性格命运各异, 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书里以七格格旁白加自述的方式作为线索引出这样一个庞大家族的人物谱.折射出那个时代人们在面临内心考验时的反应.注定不平凡的一生被所有人演绎的干脆,尽兴.文艺作品注重人物和事件的冲突,高潮,不然,没有表述的必要,也失去了它的价值.所以,才会有,金家老二,老三,老四和福顺之间因为一个叫黄四眯的女人蔓延了近半个世纪的恩怨,老二文革中在自家后院的桑树上了吊,天人永隔中,似乎要告诉人们,过去单纯的一个情字其实代表兄弟间不能够互相了解,理解,暗藏竞争和仇恨的种子.而与那个被他们不拿正眼看的,被他们称作百年黄鼠狼的福顺之间的贫富悬殊又会造成心理落差,于是才有后来的揭发,检举.正是这个落魄时在坟地用骨灰烧大碗的人,在文革中好好地检举了回金家三兄弟,本来父子已经失和,兄弟反目.这回不过是旧伤又添新伤罢了.只不过,这个新伤要了老二的命..你说他有多坏吗?未必,关键是,这样的人物关系本身注定会出事,作品里出现的每个人物都有他的价值和作用.

 

文章中另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它的语言,调皮中透着智慧的风格,北京人说话懒散中有刚硬的东西,有浮夸,也有实在,能酸了吧唧,也能俗的彻底,就要看作者本身对语言的驾驭和研究功底.现在看来,是有背景原因的,因为叶广苓本身祖性叶赫那拉,这个姓氏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吧,那个掌控清朝命运的女人在历史中有浓浓的一笔,可见,作者本人对于满清贵族的礼俗,规矩,语言熟悉到什么程度.都说,生活是写作素材的源泉,一点也不错,能这样洋洋洒洒描绘众生百态,又那么生动的人,必定是个生活中有细腻体验和感受的人,

在这点上,作家和心理咨询异曲同工,因为,都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只不过文艺作品可以加工,渲染,提炼,升华,而心理咨询需要还原,重构,寻找失去的力量,陪伴对方找到迷失或者遗忘的真实本性.

 

对于传统,越来越能品味个中滋味了,年龄只是一方面,可能是内心里一种投射找到了承载物, 因为当你和几千年的物件面对面的时候,感觉不再单薄,孤独.厚重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人的内心.

 

用电视剧也是书里的采桑子一段结尾吧:

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