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情感梦想杂谈 |
分类: 心理交流区 |
起初几季看的断断续续,只知道大概模式,节目关注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教育背景的普通人,他们心中对生活的困惑,质疑,婚姻家庭问题,亲子问题,社会问题,等等。在节目中通过角色互换让当事人体会完全不同的生活境况、贫富悬殊所带来的极大心理落差,从而审视原来的生活。
第四季名字叫《爱在远山》关注两个初中的男孩子。
一个在古城西安,少年高泽冶有一个事业有成的父亲,家境殷实,但却叛逆颓废,逃学,泡网,动不动就离家出走,屡次由母亲找回势必遭父亲的呵斥甚至打骂。母亲为了他的教育问题和父亲婚姻出现危机,母亲主张严,父亲主张宠,但又觉得孩子不珍惜幸福生活很不懂事而生气。因此要求参加节目希望给孩子和这个家最后的机会。
互换角色的生活一共七天,两个孩子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中慢慢发生着变化,让人感觉到震撼的同时油生怜爱。
高泽冶由开始的抵触变成后来慢慢融入,一点点敞开了他孤僻心灵,奶奶对这个新的孙子非常疼爱,亲自用盐水给他擦蚊虫咬后的伤口,涂药,让他体会到了久违的亲情,他穿着上千元的阿迪,几百块钱的耐克尝试喂猪、背柴。当他把已经过期的零食喂猪的时候先旺的妹妹四银哭的死去活来,大人也连呼可惜。高泽冶并不知道这里从来不浪费任何东西,更何况这样新鲜的东西他们从不曾吃过。
同时罗先旺到繁华的城市中,另人惊奇和欣慰的是他表现的落落大方,生活习惯的不同并没有给他造成过多的困扰,与陌生人和陌生环境能很快融入,互动交流自然并主动,在高泽冶学校中和同学们相处只是短暂的生疏,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并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校长很喜欢先旺,想把他留下学习并资助他,先旺的回答让所有人佩服并惊叹他的成熟。他还是愿意在原来的学校上学,担心资助会成为以后不勤奋的借口,他最大的愿望是留在县里做老师,让更多大山的孩子走出大山,过好的生活。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口中理想如此明确并鉴定,不由得很多大人也汗颜。
高泽冶同时为了弥补那天扔掉过期食物在县城用自己的手链和十四块钱给四银买了一套新衣服,把四银打扮得很漂亮,特别象城里的孩子了。因为他知道平时只有五岁的四银要坎柴、喂猪、身上的衣服从来都是又脏又破的。夜深,摄像头拍下奶奶把新衣服从柜子中拿了出来,大家好奇奶奶为什么要这样做。
第二天,姑姑搀着患风湿性关节炎腿已经严重变形的奶奶向山下走去,手中拎着四银的新衣服,原来她们要把高泽冶的手链换回来,平常人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娘俩走了近四个小时才走到,她们挨家找卖衣服的小店,好不容易找到了老板哪能轻易就答应退呢?但是奶奶恳求的眼光和姑姑诚恳的语言最终还是感动了老板换回了手链。
回家的日期眼看就到了,奶奶把高泽冶叫到身边,跟他说哪里能要他用手链换来的东西呢,感觉对不起泽冶,高泽冶一直安慰她没关系,当奶奶把手链拿出来的时候,高泽冶的眼圈红了,电视机前的我哭了。
高泽冶来罗家时罗爸一直想给他理发但他拒绝了,要知道这是高妈要求了无数次都被拒绝的事情,当罗爸爸再次这样说时,他答应了,出奇的平静。
罗先旺回家前在学校做了一次小型的演讲,他的生活状态和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着、感动着每一个城里的孩子,临行前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直以出差为名的高爸爸回来了,先旺并不知道高家一直为了高泽冶的事情面临解体危机。而高爸与高妈也还没意识到这次变形给这个家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送行当天和迎接的时候一样,几乎村里所有人都出来了,高泽冶始终拉着奶奶的手,他嘱咐四银穿干净点,大人们干活别太累了,一样的马车,一样来时的路,高泽冶踏上了回家的路,奶奶独自一个人送到村口,挥舞着手直到看不见对方了才停下脚步。
节目在这里结束了,我的心理特别不平静,相信和我一样看了节目的人有同样的感受,两个孩子身上体现的行为与心理状态具有代表性,一个典型城市优越家庭中青春期孩子与家长沟通互动方面的障碍与困难,一个是从健康情绪家庭里走出来的农村孩子,其实无论生长的环境如何,家庭营造什么样的情绪氛围才是关键所在。再多的金钱也不会说话,互动的工具应该是语言,沟通的技巧是发自内心的爱,孩子才会有安全感并自信。这种自信是构建孩子和外界交流的桥梁。
感动于侧重娱乐节目的电视台能做出这样令人感动并贴近生活的节目,不做作,不矫情,原生态,真实。生活需要真实,更需要心与心的交流。
前一篇:心灵成长篇--我思故我在
后一篇:春分随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