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在书页间寻觅生命的诗与远方——读雪峰散文《读书的四种境界》

标签:
转载 |
![[转载]在书页间寻觅生命的诗与远方——读雪峰散文《读书的四种境界》 [转载]在书页间寻觅生命的诗与远方——读雪峰散文《读书的四种境界》](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读书的四种境界/雪峰
读书确实没有止境,然而读书却有境界。我想起了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的三句话,他阐述了古今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的三种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读书作为生命的需求,作为一种修身养性,陶冶品行情操的方式,作为一项净化、丰富、扩展人生的崇高事业,读书当然有境界,而且有四种境界。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乃第一境也。
读书,要静心而读,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耐住寂寞,甘于孤独,要潜心铸剑,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心无旁鹜。柳宗元诗云:“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在明媚的春光里,小桥流水,白云悠悠,在树荫下,就是一本书,一把椅子,一杯清茶,读起来,你感到是那样的清静,那样的优雅;在寒冷的冬夜中,夜阑人静、万籁俱寂,在书房里,就是一本书,一个人,一盏孤灯,手不释卷,你又觉得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惬意。这是一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读书境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乃第二境也。
读书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能读进去。书间如梦,一尊还酹明月。书读进去了,就会沉醉其中,废寝忘食,乐而忘忧,真可谓时光现在最佳,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阅遍人间春色,人与书就会融为一体。这是一种“书人合一”的读书境界。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乃第三境也。
古今中外多少事,一切都付书本中。书籍犹如巍峨的高山,绵延不尽,读书到一定的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气魄。这是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超然物外的“天人合一”的至高至上的境界。让我们的心灵在读书中升华自由之境。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此乃第四境也。
千江有水千江月 万里无云万里天。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永无止境。“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读书到最后,就深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知识的博大精深,要毕生践履,求精图新,倡导一种不断攀登、永远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终身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读绵绵无绝期。这是一种
“时人合一”的超越空间的至远至臻的境界。
![[转载]在书页间寻觅生命的诗与远方——读雪峰散文《读书的四种境界》 [转载]在书页间寻觅生命的诗与远方——读雪峰散文《读书的四种境界》](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读与评】
王国维以三句宋词道破治学之境,雪峰先生则以四重诗境勾勒读书之途。从柳宗元的寒江独钓到陶渊明的东篱采菊,从杜甫的凌绝顶到王之涣的更上楼,这些诗句不仅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更成为读书人叩问心灵的阶梯。在《读书的四种境界》中,先生将读书升华为一场生命的修行,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精神世界的虔诚叩拜。
第一境是静水流深的孤独美学。柳宗元笔下的“孤舟蓑笠翁”,恰似青灯黄卷下的读书人。当电子屏幕的荧光吞噬了星辉,当社交媒体的喧嚣淹没了蝉鸣,静坐读书已成为一种奢侈的抵抗。我曾在北京潘家园淘得一本泛黄的《陶庵梦忆》,于深夜台灯下展卷,窗外的车水马龙渐渐退为背景音,张岱笔下的西湖香市、秦淮灯船次第浮现,仿佛触摸到古人“淡然离言说”的禅意。这种孤独不是荒凉,而是与千载灵魂对话的秘径,如同深海中的珍珠蚌,在静默中孕育光华。
第二境是物我两忘的精神沉醉。“采菊东篱下”的悠然,实则是心灵与书籍的深度共振。犹记初读《红楼梦》时,为黛玉葬花泣不成声,待合上书页,庭院里的海棠竟也染上几分凄艳。这种阅读体验印证了先生所言“书人合一”的境界——文字不再是符号的排列,而是化作血液在脉管中奔涌。就像苏东坡夜读《庄子》,忽觉“吾昔有见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书籍在此刻成为照见灵魂的明镜。
第三境是俯瞰众生的智慧超拔。 当读书突破量的积累,便会迎来质的飞跃。登临泰山之巅的视野,恰似博观群书后的思维升华。钱钟书先生蜗居书斋却能纵横古今,正是因其建立了庞大的知识坐标系。他在研读《史记》时,初觉尽是帝王将相的故事,待通览诸子百家后重读,方悟太史公“究天人之际”的深意。这种认知的跃升,使读书人获得鸟瞰文明的翅膀,在历史长河中照见永恒的人性之光。
第四境是永不停歇的精神远征。“欲穷千里目”的渴望,道出了读书最动人的本质——它永远指向未完成的远方。杨绛百岁仍笔耕不辍,金克木晚年自学梵语,这些读书人用生命诠释了“此读绵绵无绝期”的真谛。在这个知识更迭如飞瀑的时代,读书不再是功利的工具,而应成为对抗生命有限性的舟楫。每当我站在图书馆的穹顶之下,仰望层层叠叠的书架,总能听见但丁《神曲》中的箴言在回响:你们生来不是为了做兽类,而是要追求美德与知识。
从孤灯下的潜心到书海中的远征,四重境界勾勒出读书人精神成长的年轮。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当算法不断推送碎片化的知识糖果,当短视频将思考切割成闪烁的残片,回归传统阅读恰似一剂解毒良方。那些泛黄的书页里,不仅藏着文明的密码,更栖息着对抗异化的力量。让我们以书为舟,载着对真理的渴慕,驶向“千江有水千江月”的澄明之境——那里,有生生不息的精神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