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在春雨中苏醒的灵魂——读李娟散文《读书,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

标签:
转载 |
![[转载]在春雨中苏醒的灵魂——读李娟散文《读书,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 [转载]在春雨中苏醒的灵魂——读李娟散文《读书,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读书,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
在云南的丽江古城遇见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天雨流芳。这是纳西族的语言,翻译成汉语就是:去读书吧。多美!
是的,上苍托先生转交给学生一把钥匙,一把打开书房、教室、眼界、心扉的钥匙:读书。读书,一件事,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也成就一个人的一生。
在如今的电子媒介时代,人对纸质书籍的阅读渐渐减少了。然而,抚摸一本书,不仅是用眼睛,还要用手指和心灵。春日的午后,在温暖的阳光下翻开一本好书,那些文字不端架子,行云流水,如云端紫燕。好书如香茗,芬芳醇厚,意味悠长。此刻,你就沉浸在雅洁从容的文字里,如和一位智慧、美好的朋友相对而坐,听他娓娓道来,那一刻,你的心就长出了翅膀。
好书如知己。当你和书中的人一见倾心,不禁要如此感叹。仿佛你心底埋藏多年的话,作者替你说了出来,清丽典雅,字字生香。你们在时光深处相遇的一瞬间,灵魂摇曳,情投意合。那些文字,不仅忧郁而且明亮,不仅沉静而且飞扬,不仅犀利而且温暖,不仅理性而且唯美。
读大家的文字,觉得他的心就是一把紫砂壶,他们把文字养在心里,不论怎样平凡的琐事,养在这把紫砂壶里,倒出来的“茶”都是有茶香的。是啊,好文字当然是有香味的。所以,真正的好文字如春风拂面,雨中红莲,也是雪落梅花,暗香盈盈。他们充盈着诗意的诉说,纯粹的灵魂,清洁的思想。她洗去世间弥漫的尘埃,给灵魂以洁净和安然。
好书,从来都是要静静阅读,慢慢欣赏的,而不是在网络上匆匆浏览。因为,网络阅读没有纸质阅读的质感和温度,也没有灵魂,更没有内心的安宁。网络阅读仿佛一个急着赶路的人,步履匆匆,行色慌张,这样的阅读是浏览和观光,是走马观花。可是,我们匆忙的脚步,焦灼的心到底在追逐什么?一切都是因为“快”,一个“快”让阅读的美好意味尽失。那么,不要走得太过匆忙,忘记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读得慢一点,等待灵魂慢慢跟上来。更不能忘记,在书中采集生活的美好,这是你我热爱生活的理由和依据。
真正的阅读是灵魂的阅读,留出让读者思考、遐想、回味的空间。真正的好文字也处处留白,如一幅水墨丹青。只有胸中有山水的人,才懂得留白之美。
清代的张潮这样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读书与月亮竟有着这样的渊源,不同的人生阅历、坎坷、磨砺,从书中领悟到的深浅和道理皆不相同,而好书从来都是一轮明月,它夜夜自天空洒下盈盈光芒,铺满尘世的每一个空间,滋养心灵的角落。读书达到这样的境界,也将人生活得如此清明而透彻。
冬夜坐对一窗雪,如同坐对一卷书。窗外,是孙康夜读的皑皑映雪,屋内的人手捧一卷书。雪夜里学学古人,围一炉红泥小火,品一杯清茶香茗,万物寂静之夜,听雪落寒窗。煮酒、品茗、读书,世间还有比这更惬意美好的事吗?
好书如同芳邻。它陪伴你,滋养你,慢慢成长。你从书的世界感知生命的愉悦,精神的光亮,灵魂的静美。那些优雅的文字,传达世间美好的一切:智慧,良知,悲悯,至善,信仰,理想和爱。似水流年里,唯有他们,能活过时间和未来。
读书,也能培养一个人的审美观和人生观。每个人自幼要有一颗审视美好的心灵,分得清美和丑,善与恶。而如今的人,审视美的能力和意识正在悄悄丧失,而审视丑的好奇和猎奇心却比比皆是。尼采说:“与怪兽搏斗的人,要谨防自己也变成怪兽。”是的,你的心若简单,世界就简单。你的心若美好,世界就美好。因为,一个人的审美观何尝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观?
当你捧书阅读的一瞬,连世界都安静了下来,上苍微笑着俯视着你,俯视着向善向美的一颗心。自幼与好书为邻的人,养成良好的阅读品位和阅读习惯。一个人的阅读品位的高低,也决定了他视野和思想的高低。
那么,读书不要想着实用,也不要有功利心。读书只是谋心,只是为了自身的修养。邂逅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个善美之人,一颗善美之心。那么,读最美的文字,养一颗洁净的心,做最真的人。
读书,原来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是一阵风吹醒一片云,是一颗心灵去唤醒另一颗心灵。
![[转载]在春雨中苏醒的灵魂——读李娟散文《读书,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 [转载]在春雨中苏醒的灵魂——读李娟散文《读书,是一阵春雨唤醒一朵花》](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读与评】
丽江古城的石碑上镌刻着“天雨流芳”,纳西语的温润译作汉语,竟是“去读书吧”四字。这让我想起李娟笔下的譬喻——读书如同春雨唤醒花朵,是灵魂与灵魂的私语,是生命与生命的共振。在电子媒介如潮水般裹挟感官的时代,这篇文字如一盏清茶,让我重新凝视那些被遗忘的阅读本质:读书不是信息的攫取,而是心灵的苏醒。
一、纸页的温度:在触感中沉淀心灵
李娟女士将电子阅读比作步履匆匆的赶路人,而纸质书则是围炉煮茶的闲适。这让我想起幼时蜷缩在祖父书房的日子。老式台灯下泛黄的书页,指尖摩挲纸张时细微的颗粒感,油墨在空气中氤氲的草木香,这些记忆如同琥珀般封存着阅读最初的仪式感。当我们在屏幕上快速滑动时,失去的不仅是文字的温度,更是一种让灵魂栖息的从容。就像作者所言,好书需要“用眼睛、手指和心灵”共同触摸,纸页翻动时的沙沙声,恰似春雨轻叩窗棂,让浮躁的心在节奏中沉淀。
二、明月与留白:在对话中照见生命
张潮以“窥月”“望月”“玩月”喻读书境界,道出了阅读与生命的深刻互文。少年时读《红楼梦》,只觉宝黛情愫缠绵;中年再读,方见曹雪芹笔下“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苍凉;而今重读,竟在刘姥姥的市井智慧中品出生命韧劲。这恰如李娟女士所说,好书如同天心明月,随着生命阅历的丰盈,每个读者都能在文字中照见不同的光影。而那些“处处留白”的文字,恰似中国水墨的意境,给予思想以漫游的旷野——正如陶渊明“不求甚解”的洒脱,真正的阅读从不在字句间强求答案,而在留白处生长感悟。
三、以书为镜:在纯粹中重塑审美
当李娟女士痛陈现代人“审视美的能力正在丧失”,我仿佛看见地铁上无数双紧盯屏幕的眼睛,正被碎片化信息驯化成美丑不分的饕餮。尼采警示“与怪兽搏斗者当心成为怪兽”,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那些猎奇、浮夸的内容何尝不是吞噬审美的怪兽?而读书恰是一面明镜,让我们在沈从文笔下湘西的澄澈中重拾纯粹,在汪曾祺人间草木的闲趣里品咂本真。这种审美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如李娟女士所言“胸中有山水”的气韵,是历经千帆后依然能为一朵花的绽放怦然心动的能力。
读书的终极意义,或许正如文末那个诗意的隐喻:它是春雨唤醒花朵的温柔,是清风推醒云朵的轻盈,更是心与心跨越时空的共鸣。在这个加速度的时代,让我们偶尔停下追逐的脚步,像古人雪夜围炉般捧起一卷书。不必急于在字里行间收割答案,只需静待那些沉睡的思想种子,在文字的浸润中悄然苏醒,终有一日,我们的生命也会如经春雨的花枝,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精神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