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花起舞为公寿”
欧阳修学究天人却容易受伤,小时候他身体不好。体弱,心劲却大,意志力长年累月走钢丝,绷得紧。他动辄生情,眼泪容易流下来,偏偏又置身于复杂的官场,挑大梁,担重任,斥小人。他提拔的官员和他罢免的官员一样多。于是,中伤他的人成群结队。
蒋之奇、吕惠卿、李定等人,说欧阳修“帷薄不修”,跟养女张氏有染。宋神宗同意调查。这可伤了四朝老臣欧阳修的心。后来真相大白了,所谓帷薄不修,纯属小人诬告。但欧阳修已是心灰意冷,发誓永远不进汴京城。
苏轼赴杭州任,和弟弟一起去颍州(安徽阜阳)看望恩师。先在陈州(河南睢阳)住了七十多天,与陈州太守张方平朝夕盘桓。兄弟到了颍州,又留三十天。
苏轼赴任,走走停停小半年。两位恩师,情重如泰山。也许是最后的团聚了。
颍州有西湖,欧阳修十首小词《采桑子》,把西湖写绝了,“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欧阳修过生日,苏轼大醉,“插花起舞为公寿。”宋代男人有插花的习俗,满头的鲜花,刚劲的胡旋,三三五五佳人伴舞,“红锦地衣随步皱”“酒恶时向花蕊嗅”。花蕊能解酒。
醉翁欧阳修乐陶陶也。他吩咐苏轼:“你去杭州做官,公务之余,不妨写诗填词,与白香山写西湖的名篇一较高下。”
李太白、杜子美、白香山、欧阳修、苏东坡……中国文化的接力棒要传下去。
“锦袍公子归何晚,独念沟中菜色民”
杭州的太守府设在凤凰山下,苏轼一家居南厅。春二月,家里难见苏轼的身影。他巡视杭州的十个县,余姚,于潜,临安,新城,盐官……马不停蹄。“余杭自是山水窟”,山又不高,曲水流长,到处风景如画,这位“副市长”却哪有心思欣赏美景。
苏杭上缴的青苗钱,朝廷不满意。海边的盐户们又坚拒盐法。按王安石的盐法,盐户生产的盐一律卖给官方,再由官方高价专卖。这使盐户也买不起盐,于是,纷纷私藏、私贩,有些大盐商搞武装贩运。朝廷派军队镇压。
一个叫卢秉的官员提举两浙盐事,行事非常强硬。
苏轼写信给朋友说:“此处……新法严密,风波险恶,况味殊不佳。”
卢秉在杭州仁县的汤村开凿一条运盐河,命苏轼赴汤村督导工程。苏轼与马梦得同往。
春耕时节,农民被迫弃农事,不种庄稼,都去开运河。苏通判这么写:“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
这是官员写的吗?愤怒出诗人。千百个农民在泥坑中干苦力,田地荒芜。
有人把苏轼的诗作秘呈卢秉,卢秉转给沈括……
官军在浙东、浙西抓人,新修了数十座监狱,还在修。苏轼直接上书军事首脑文彦博:“见两浙之民,以犯盐得罪者,一岁至万七千人而莫能止。”一年就抓了一万七千人,而抗拒盐法的人依然多,为什么?为生计。盐法断了无数人的活路。
苏轼奔赴各县,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农事,宁可让运盐河延期竣工,不误农时,不让农民夏秋饿肚子。太守支持他这么干。卢秉大怒,报告吕惠卿,吕惠卿报告王安石……
苏轼风雨兼程一个多月,马蹄踏遍杭州。《盐官部役戏呈同事兼寄述古》:“野庐半与牛羊共,晓鼓欲随鸦鹊兴。”堂堂苏通判,和牛羊睡野庐,与鸦鹊共睁眼。
马梦得叹曰:古代贤人爱民如子,我今日亲眼见也!
太守写诗传信,召苏轼归杭州,“锦袍公子归何晚,独念沟中菜色民。”
马梦得说:“公子的锦袍早就成了泥袍,又脏又破有臭味儿,和王丞相的紫袍有一比。”
吉祥寺赏花
洛阳人赏牡丹花,杭州人既赏牡丹,也赏芍药。无论北方南方,爱俏自古而然。
杭州的吉祥寺年年赏花,万人涌去,从蓓蕾赏到落英缤纷,鲜花酒、鲜花饼、鲜花露、鲜花浴、鲜花美人宴……杭州人的习俗五花八门。吉祥寺一百种花,尊芍药、牡丹为花魁。
卢秉去赏花,没人搭理他。尽管他前呼后拥,带了豪车五十辆,禁军二百骑,大街上却是冷冷清清。杭州参差十万户,全部关门闭户,连撑窗户的竹竿子都不见一根。
沈太守、苏通判去赏花,情形大变,沿途的所有门窗全开,千万人夹道欢呼。妇女们不由分说,掀掉苏轼的官帽,把牡丹花芍药花海棠花,插满他那标志性的冬瓜脑袋。
苏轼走一步,满头花枝摇。
马梦得大笑,称:“唐宫有一种发型唤做金步摇,苏子瞻的发型叫花摇摇。”
市民笑问:“那你叫啥?”
梦得戏曰:“我马正卿年近四十光棍一条,我叫花痴痴。杭州的美人比鲜花还多啊!”
花摇摇苏子瞻醉也,摇摇晃晃出了吉祥寺,醉墨淋漓,大字书于官厅壁:“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
卢秉苦着脸对苏轼说:“你我都去看花,杭州一半人卷帘看你,一个人看我。”
苏轼问:“看你的那位是谁呀?”
卢秉说:“贱内!”
苏轼窃笑,点点头:“哦。”
闰之夫人嗔怪她的大官人:“我才二十三岁,莫非我是你的老伴?”
除夕
杭州人对苏轼好是有原因的,这个苏通判真是好人。他在任期内全力协助太守疏浚杭州六井,解决了市民吃淡水的问题。几年后苏轼因乌台诗案贬黄州,杭州人想念他,委托行商,专程送去许多生活物资,“一年两仆夫,千里问无恙。”
这一年的除夕,苏轼未能与家人团聚。他在监狱忙着清点囚犯,问讯之下,发现大多数所谓犯人,不是欠官府青苗钱的农户,就是藏一点食盐的盐户。
过年了,凤凰山下的府衙真热闹,大大小小的官吏痛饮美酒,宴罢,各自归家守岁。而苏轼面对的是一串接一串的囚犯,个个面黄肌瘦,表情凄苦。他能做什么呢?给囚犯加点肉食而已。千百个囚犯,千万个亲属……苏轼想这个。
意识的向度就是价值观。
“民贵君轻。”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养气做什么?抵抗一切不正当的权力。如何抵抗?把囚犯放回家去过年吗?苏轼做不到,愧对古之君子。他写诗,唯有语言是他手中的武器。诗写何处?写在官厅的墙壁上,六十二个大字,浓墨跳跃着激烈的情绪。诗人是什么人?诗人是拥有良知的先知,诗人是强大者与激烈者。青苗法,市易法,盐法,苏轼早已洞若观火。现在两浙动用军队抓穷人,苏轼这样的士大夫不能沉默。
《囚系皆·除日当早归》:“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卢秉等人,看了题写在官厅墙上的诗怎么想呢?
诗传杭州城,小民庶民草民贱民又会怎么想?
卖牛纳税,卖牛买刀
苏通判又去乡下了,戴一顶农夫的草帽,穿野服,不穿官服,却叫马梦得携官笏随行。走余姚,走盐官,走新城,登富春山,过富春江。
眼前美景道不得,只因忧思在心头。
一路走来,看见农民纷纷拆房子卖耕牛。要迁居么?
农民告诉这位外乡人:“拆房子纳税,卖耕牛也是为了纳税。”
外乡人问:“房子拆了住哪儿呢?耕牛卖了如何种地?”
农民说:“钻山洞嘛。”
马梦得问:“耕牛卖了,你吃啥喝啥?”
农民忽然脸红筋胀,吼起来了:“我喝西北风,我吃官府去!”
马梦得摇头:“官府你是吃不了的,人家有军队,军队来抓你。”
远处,另一个也在拆房子的农民高声道:“抓进监狱吃牢食子,反正饿不死。”
这时,几条汉子各牵了水牛朝这边走过来。马梦得迎上去问:“你们也要卖牛纳税?”
一条汉子傲然答:“卖牛买刀。”
马梦得再问:“买刀干啥?”
汉子说:“干官军。”
富春山的雨说来就来,烟雨茫茫富春江。山山水水富春色,家家户户饥且寒。
苏轼名篇《吴中田妇叹》:“卖牛纳税拆屋炊,虑浅不及明年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羌兵能打仗。
苏轼想:汉武帝东征西讨,“小儿三岁始纳税。”饥寒起盗心,“盗贼半天下。”
(摘自刘小川著《品中国文人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