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原创】春节年俗:元宵节的文化习俗(一)

(2023-01-31 11:57:03)
标签:

转载

[转载]【原创】春节年俗:元宵节的文化习俗(一)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源于汉,据说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后篡权,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陈平等人在吕后死后,平除吕后势力,拥立刘恒为汉文帝。因为平息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汉文帝都微服出宫,与民同乐以示纪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

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统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称“灯节”。俗语,“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日放灯之俗始于汉代,公元180年汉文帝平叛胜利后,举国同举,一时间各式各样的彩灯挂满大街小巷,汉文帝遂将平叛胜利之日命名为“元宵节”,每到正月十五日晚即令点灯,并亲自到佛寺张灯祭神。

[转载]【原创】春节年俗:元宵节的文化习俗(一)

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日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节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诗人张悦又有诗赞道“龙街灯火千树艳,鸡踏莲花万对春”到处火树银花不夜天的景象,把元宵赏灯的情影描绘得淋漓尽致。

宋代元宵节更是热闹非凡,为了鼓励人们上街观灯,朝廷有令。“凡来观灯者赐酒一杯”于是观灯者人山人海,真是“一派笑声和吹鼓,六街灯火乐升平”。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大成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南宋后,人们将谜条写在五彩缤纷的花灯上,供观灯者猜射,称作“灯谜”,更增添了观灯的乐趣。

明代放灯从正月初八开始,一直延至正月十七日晚落灯。明朝画家唐寅(伯虎)赋诗盛赞有灯元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声歌散灶神,不到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可见当时元宵佳节,满地灯花,满街游人,通宵歌舞的热闹情景。

清代元宵除灯谜外,还增加了舞火把,火球火雨(铁板花)等,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诗云“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正夜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转载]【原创】春节年俗:元宵节的文化习俗(一)

古代的传统节日中,元宵节富有浪漫情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的一阕《生查子·元夕》描述得简洁明了,将男儿多情、少女怀春的情愫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古诗词中,描写元宵节的盛况与浪漫者比比皆是,细细品来,颇为有趣。

诗画相配,更能体现元宵节的意境。南宋画家李嵩绘《观灯图》,描绘了宋人在元宵节奏乐赏灯的场景。南宋诗人戴复古诗曰:“灯火夜深回昼日,管弦声动起春风。”诗与图的主题非常贴切。从诸多的诗词中,我们能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元宵节留下了历代诗人很多美好的诗句,比如:“火树银花台,星桥铁锁开”,“车驰马骤灯方闹,地静人闲月自妍”,“朱轮画毂,雕鞍玉勒”,“春满鳌山,夜沉陆海”。同时,围绕着月宫的一系列神话,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典故,都绘成彩灯,供人欣赏。它们与天上的月亮一同斗绚争丽,扮靓了华夏的城市。在和平慈祥的月光下,人的心宁静而柔软,不论是从事什么样的庆祝活动,都轻轻地触碰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如今,虽然时移世易,元宵节依然是我们割舍不掉的精神符号,人们仍习惯在节日中团团圆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