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万科王石也抄袭?不会吧

(2010-02-10 23:12:09)
标签:

丰田

凯美瑞

汽车召回

惩罚性

王石

美国

杂谈

     万科王石也抄袭?不会吧

 

偶然走到王董事长的搜狐博客,看到王石先生近期一篇博文,眼熟得很,仔细一看,除个别字句之外,几乎全盘就是我发表在《东方早报》上的“丰田召回的制度启示”一文。

 

也不知是不是真“王石”?立此存照。

 

以下是涉嫌抄袭之文:

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233d0f0100go78.html

搜狐博客:http://wangshi.blog.sohu.com/144004307.html

腾讯博客:http://user.qzone.qq.com/622004787/static_blog/1265384995

 
路漫漫其修远兮(2010网友交流22)(2010-02-05 22:06:55)

霜霜2010-02-05 11:58:44:

车到山前必有路,可惜丰田刹不住!
丰田就是刹不住,吓得车主尿一裤!
开上丰田雅力士,重症病房把伤治!
买了丰田凯美瑞、太平间里安心睡!
丰田好,缺腿跑!
开丰田,奔黄泉!
高速断车轴,刹车常漏油!
坐着凯美瑞,投胎要排队!
雅力士,英年逝!
汉兰达,坡难爬!
上坡别跟汉兰达,下坡躲着凯美瑞!
 
王石

    卷入“踏板门”而召回的丰田汽车数量将达800万辆之巨,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汽车产品缺陷召回事件。如此大规模的召回,成本就是天文数字,对丰田真有点不能承受之重!但丰田还是主动召回。情愿还是迫不得已?

    汽车召回制度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美国律师拉尔夫发起运动,呼吁国会建立汽车安全法规,努力的结果,就是《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该法律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公开发表汽车召回的信息,必须将情况通报给用户和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免费修理。 美国甚至制订《大气清洁法》,把不符合环保条件的汽车也纳入召回范围。让美国召回制度运转起来,依托的是基础法律制度,其中就有产品侵权责任法。美国曾有个著名判例,加州居民拉蒙·罗莫夫妇一家驾驶福特车出车祸导致三死三伤,后查明事故主因就是福特汽车产品质量问题,初审法庭查明福特早已知悉此类隐患而未召回,就痛下杀手,在作出500万美元伤亡赔偿的基础下,判令福特2.9亿美元的天价惩罚性赔偿。

    依据“风险核算”法,如果投放于市场的有缺陷产品可能产生的产品责任的总量远小于召回成本,车企就会坐视消费者有可能车毁人亡的悲剧发生,会以 “大不了赔点钱”的想法蒙混过关。产品侵权责任法不配套,行政处罚以及刑事责任跟不上,召回就不能成为自愿之举。

    日本的召回制度中引入了刑事责任,对拒不召回或隐匿召回的,除对法人处以上亿日元的罚金外,对个人课以刑期一年以下的监禁。

    国于2004年才开始在小范围汽车种类上施行召回制度,到2009年才扩大到所有机动车上。由于侵权责任法以及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的不完善,中国车企在“主动召回”的态度上还较暧昧。资料统计显示,召回并没有根本性摧毁品牌力量,反而是在“所有产品都不可能是十完十美”的假定下,勇于自改,敢于向生命负责的行为,最终会赢得市场认同。

 

以下是截图:

 

 

http://s10/middle/4dfe969cx7f4128964b09&690

http://s6/middle/4dfe969cx73201dfd72c5&690

 以下是我2010年2月3日发表在<东方早报>上的文章:

 

和静钧:丰田召回事件的制度启示
东方早报

 

  作者:和静钧

  近日,丰田汽车公司因油门踏板踩放不顺的潜在问题,决定扩大在美国市场上召回范围,使在北美的丰田汽车召回数量上升到590万辆。丰田公司也将召回在中国市场销售的丰田进口车4万辆和国产车7.5万辆。同时,也在考虑召回欧洲市场上近200万辆丰田汽车。这样,卷入“踏板门”而召回的丰田汽车数量将达800万辆之巨,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汽车产品缺陷召回事件。

  这样大规模的召回,成本就是天文数字,正值丰田攀上全球产销第一的至尊地位却遭遇消化不良之时,对丰田的打击可谓雪上加霜。但丰田还是在“主动召回”、“指令召回”、“隐匿召回”和“拒不召回”的诸多选项中,果断选择了“主动召回”和“主动申报”。这看似费解,实则来源于法律制度压力。

  中国汽车消费者大概不会忘记,2002年5月,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决定召回200万辆存在点火器隐患的汽车,但令中国消费者沮丧的是,召回并不包括中国市场。令中国消费者受歧视的主因是中国当时并没有制订汽车召回的有关法律。而据信,中国推出汽车召回制度的阻力正源自国内的汽车厂商而非外国汽车公司。国内汽车厂商认为,召回制度会一棍子打死中国汽车产业。

  这种未经证实的担忧,使中国民族汽车免去了“召回成本”之重。但多年下来,中国品牌汽车非但没有“强”起来,反而纷纷伏倒在有“召回成本”之累的外国品牌车之下。所以,真正夺命的不是召回制度,而是没有召回制度。

  美国的汽车召回制度历史悠久,起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美国甚至制订《大气清洁法》,把不符合环保条件的汽车也纳入召回范围。真正让美国召回制度运转起来,依托的是基础法律制度,其中就有产品侵权责任法。美国曾有个著名判例,加州居民拉蒙·罗莫夫妇一家驾驶福特车出车祸导致三死三伤,后查明事故主因就是福特汽车产品质量问题,由于初审法庭查明福特早已知悉此类隐患而未召回,就痛下杀手,在作出500万美元伤亡赔偿的基础下,判令福特2.9亿美元的天价惩罚性赔偿。

  依据“风险核算”法,如果投放于市场的有缺陷产品可能产生的产品责任的总量远小于召回成本,车企就会坐视消费者有可能车毁人亡的悲剧发生,会以 “大不了赔点钱”的想法蒙混过关。所以,产品侵权责任法不配套,行政处罚以及刑事责任跟不上,召回就不能成为自愿之举。日本的召回制度中引入了刑事责任,对拒不召回或隐匿召回的,除对法人处以上亿日元的罚金外,对个人课以刑期一年以下的监禁。

  我国于2004年才开始在小范围汽车种类上施行召回制度,到2009年才基本扩大到所有机动车上。由于侵权责任法以及惩罚性赔偿金制度的不完善,中国车企在“主动召回”的态度上还得向外国品牌学习。市场营销人士发现,召回并没有根本性摧毁品牌力量,反而是在“所有产品都不可能是十完十美”的假定下,那种勇于自改,敢于向生命负责的行为,最终会赢得市场高度支持。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