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暑期结束了

(2022-09-01 09:15:36)
标签:

避暑

消夏

健康

情感

分类: 闲言碎语

    从上周四以来,气温骤降,已经看不到30度以上的气温了,加上零星地下了些小雨,虽然旱情没有得到缓解,但是空气中有了些湿气,再看看天气预报,直到九月初也是凉爽少雨的天气,今年的三伏天算是结束了。

    今年的暑热持续高温,合肥高温天气(不知超过多少度算是)持续了47天,在历史上也是罕见。其他地方如重庆、四川等地,高温更是厉害。我的印象里,这样的高温天气断断续续持续了有两个月,亦即自从6月下旬到8月下旬,由于梅雨季节和三伏天交替,家里使用空调的时间就在这一段。

    这几年夏天,每年照例到天柱山上避暑,晚上睡觉不用空调,就是白天在室内也很少用空调。一般在那里过上个十天,今年计划两周,打算躲避最热的一段时间,自从729日上山,到87日提前几天回来了。结果,回来后碰上持续高温两周,计划赶不上变化,只好在空调室内避暑度夏了。每天上午去室内泳馆游泳,也是避暑的办法,不过,泳池里孩子挺多,也无法畅游的。

    回想一下往年的夏天。早在六十年代,不可能有空调、冰箱,家里就一架台式电扇,主要是父母使用,我们用芭蕉扇摇摇,也就睡着了。那时的天气似乎没那么热,即使再热,也能睡着觉,不过是醒来一身汗。

    七十年代初,下乡插队到皖北,下地干活,带上一罐柳叶煎的茶,歇息的时候,在大树底下喝上一气,晚上到村头的水塘里泡上一会儿,就感到浑身凉快了。那里的气温的温差比较大,白天就是很热,晚间气温下降,我们夹着一卷草席,到队里的打谷场上乘凉睡觉,都是可以舒服地睡个囫囵觉的。

    八十年代初,结婚成家,租住民房,条件简陋,平房无天花板,砖墙瓦顶,夏天的太阳晒了一天,到晚上室内仍然像个蒸笼,就是买了架落地扇,吹出来的风都是热的,儿子每年夏天头上背上都是痱子,直到夏天过去才逐渐消逝。后来搬进校内,住进一个小单元,买了个扬子牌的窗机空调,准备清凉度夏,但是,这种老房子年久失修,电路老化,经常跳闸停电,又买了一个人云牌的稳压器,但是,电压仍然稳不住,两部电器加起来四千多元,是我好几个月的工资了,但是,并未享受到多少空调清凉的感觉。

在我印象中,八十年代高考阅卷,还在老校区的文东楼,教室里待不住,就把阅卷的桌子拖到走道里,右手臂上垫着干毛巾,不然,淌汗就会把试卷给洇湿了。九十年代初,受中文系的委托,到蚌埠去给自考学生做考前辅导,在安财大的成人教院里,教室里有吊扇,但是热起来也不管用,晚上住在教院的招待所,也是热得受不了。中午下课,几个小时的时间怎么过,就到录像厅一边吹空调,一边午休,至于放啥片子倒无所谓。晚上招待所也睡不着,就到浴室去洗澡,接着在那里睡一觉过夜。还有的时候,就到火车站(离得很近)边上的便宜旅馆睡个大通铺,也就是得个有空调的实惠。那时,中文系给我的一天课时费包干150元,食宿在内,能省就省,一天三顿都是在菜市场里的快餐店吃个凉面或炒饭,教院招待所的住宿费是一晚上六元,而到浴室的费用就要高了。那么,食宿费用就要达到三四十元,净挣的也就少了。相对说来,那时的钱难挣,比身体更重要。

现在家里每间屋子都安装了空调,去年和今年还对客厅和主卧分别更换了效能更好的变频空调。或许是为了补偿以往度夏的不适,几间屋子的空调,日夜轮流使用,如果不考虑电费和节能的问题,用起来就有点奢侈了。不过,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空调使用室温不超过26度,外出时间长,则关掉空调,或者调高温度到30度(家里还有边牧怕热)。如此一来,即使室外气温高达40度,“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还是可以做到的。

    尽管如此,还是盼着酷夏暑热尽快过去。果不其然,夏天终于熬到头了。翻看九月的天气预报,据说到中旬还有35度的高温,不过也没有什么担心了。连小孙女都学着说,“40度的高温都过去了,还怕什么35度呢!”瞧她的口气,大有再与高温大战几个回合的气势呢。其实,现在的孩子,怎么能体会到室外露天劳作的人们的辛苦呢?又怎么想象和体验父辈曾经度过的夏天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