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现在,才有时间坐在电脑前,追忆这二日的行踪。
重访 · 西泠印社
(文 / 陈耀)
近日,余应邀赴杭参加6月7日的艺事活动,所以提前一天于6日到达杭州。当天下午1点左右时间入住位于杭州市体育场路直戒坛寺巷的“假日之星酒店”8515房间后,将自己松散的身体斜躺在床上休息一会,忽然脑海里浮现出久别了的
--- 西泠印社,便决定下午闲着无事应该利用这次到杭州时重访位于美丽的西子湖畔的西泠印社。急忙电话联系了一位在杭城经商的友人并约好3点钟一道去造访孤山,重游那心中的艺术圣地。
由于喜好书画艺术之故,对西泠印社总是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愫,一有机会便忍不住想近身去细看它。每当我静静地漫步在印社婉延的清幽小径上,心中便会涌起无以名状的舒服与熨帖。所以每次到杭州,我都会尽量抽空去游观西泠印社,仿佛是为了去拜访某个异乡的相知故人。
西泠印社向以篆刻名家荟萃、才人辈出著称于世,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国性印学社团,以金石篆刻、书画创作、研究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在海内外久享盛誉。被誉为“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该印社于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是由著名印学家丁仁,王福庵,吴隐,叶为铭等四人倡导发起创立的。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曾任首任社长,盛名之下,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此后历任社长为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启功等一代大师。这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他们的魂灵是否安详地栖息在此地?是他们开启了近现当代印学之风、书法之风,并树立了一个个古典文人的品格标高。一百年来,他们在艺术创作、学术研究诸方面的高深造诣,不遗余力、扶持培养后人的精神,向印社无私捐赠、丰富社藏等等业绩,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对海内外文化艺术的交流合作,对印社事业的持续发展,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上六任社长均已故世。去年12日16日曾长期担任主持西泠印社日常工作的90岁高龄的中国著名学者、西泠印社常务副社长郭仲选先生也逝世。目前第七任社长空缺。经历届印社社长和艺术名家的共同努力,百年传承,融诗、书、画、印于一体,成为我国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学术团体,在国际印学界享有极为崇高的学术地位。如今的西泠印社已经发展成全国乃于世界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印学团体了。而印社社址也以其风景秀丽、环境幽雅的园林成为风景胜地。这里既是旅游胜地,更是一座收藏巨富、不可多得的中国印学博物馆。从这些精巧的建筑里透出的浓郁的艺术气息,深深吸引着和我一样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爱好者们。
下午3点半不到,我们就赶到西湖西泠桥畔的孤山西南侧 ---
西泠印社。可见一垣乌瓦白垩的粉墙,粉墙逶迤向东,菱格漏窗井然有序地嵌在墙上,沿粉墙走二十米远,有一个弧形洞门,门上一眉额,眉额上是印社前任社长沙孟海先生所题“西泠印社”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
这就是西泠印社的正门。跨进这道门,便是我心仪神往的素有“天下第一名社”之美誊的西泠印社了。走进弧形正门,就看见右侧的墙壁上是一幅西泠印社碑刻图,用白描的手法刻出整个西泠印社的俯瞰全貌。径直向前再走几步,可见右侧一回廊,回廊侧壁上嵌满了明清以来杰出篆刻艺术家的古朴苍劲书法石刻,数有西泠八家、邓石如、吴让之、徐三庚以及近代印社中人吴昌硕、张宗祥、沙孟海等大师的精心之作,洋洋大观如名家书展,石上的班驳,显现了岁月的痕迹,这便是“印人书廊”。自古至今,不知凝聚了多少艺术家的心血,更不知倾倒过多少文人墨客。
西泠印社有二个地方是我必观之处,石室旁边的“吴昌硕纪念室”就是其中一个。吴昌硕是近代中国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大师了。从诗、书入印,再而入画,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记得在读中学的时候就认识了其人其事。所以来西泠印社必会来瞻仰大师的风采。室内正中面供奉着大师的半身铜像,身后是用镜框镶起来的大师的书画作品,平日在画册里看到的是大师的印刷物,而站在这里近距离地揣摩观察原作,却的确是另一番感受。其二:就是西泠桥畔掩映于绿树浓荫中的一座中西合壁的两层楼建筑,正门西侧赫然竖有4点2米高的被誉为“天下第一印”的汉白玉龙印钮章馆标,边款馆名并由已故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中国著名佛学家、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所题写:“中国印学博物馆”。在馆内四周展示的各年代的私印,官印被陈列在橱窗、橱柜里,有历代玺印厅、篆刻艺术厅和书画厅,以实物展示了我国印章与印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展出珍品其中有罕见的先秦陶拍、封泥、秦汉古玺绝品;还有存世最早的明代顾氏集古印谱和明清以来各印章艺术流派大师的原物和原作。真可谓洋洋大观,令人叹为观止。对中国画坛巨匠吴昌硕、齐白石、吴让之、黄牧甫、赵之谦
......
等名家篆刻作品进行的近距离揣摩和研究,使我深切的感受到印学的博大精深。
当我们登上孤山的最高处,坐在经塔右侧题襟馆前的平台栏杆上,倚杆远眺,西湖胜景已然尽收眼底。极目远眺,湖那边的雷峰塔在烟雾蒙蒙之中影影绰绰地呈现在眼前,仿佛仍在向世人诉说着那如泣如诉的凄美传说。坐在平台栏杆上休息了会,从北门沿石级而下,穿过苍莽的松林,直达山脚,石阶尽头是西泠印社孤山北麓的石牌坊。当我们回到孤山山脚时,天色渐晚,这时我才发觉游观了长达三个多小时。我回首望着石牌坊,望着郁郁苍苍的松林和孤山丛树中的印社建筑群,心中默默地向它告别。再见,我心中的艺术圣地!带着一种自豪的心情,我结束了西泠印社之行。一会我们就走进了夜色下的杭州城 ...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