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0后对《史玉柱营销心得》的批判心得

标签:
史玉柱营销心得家居 |
分类: 【锋·利营销】 |

先说一下看完这本书总体的感觉吧。其实之前就对史玉柱有过一些了解,无论是在《赢在中国》还是平常发表的微博上都能感受到这个人很有自己的个性,能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和通常意义上的企业家总感觉是不一样的,缺少一些世俗感,比较讲究实际,对那些五花八门、故弄玄虚的事情比较不屑。其实这本书里,他说的基本是他的一些经历,从自己的经历中得到的心得体会拿出来分享,里面讲的道理发现大家都懂,说的也很通俗易懂,丝毫没有套用什么经济理论或营销哲学,也没有开口闭口就大谈他有什么营销理论或系统。关于这点,我也想说,往往开口闭口就谈什么理论,什么营销系统,什么营销N大原则的人,我有时真想对着他竖起中指对他说一句:“我去年买了个包,超耐磨。”(当然,理智告诉我不能这么做)其实,真正对这些什么理论,什么营销哲学融会贯通,内化于心的人才是高手,理论被自己吸收以后施展出来的是自己加工过的东西,说出来的东西往往就很朴实,没有过多花哨,而停留在仅仅是一个理论工具的搬运工或传播者,那些动不动就那什么营销理论出来,除了彰显自己有点牛逼外,还告诉别人自己还是营销菜鸟,刚学了点理论就出来卖弄了。这一点,我想值得很多年轻的学习营销的人注意,不要刚学了点营销知识就扮伪专家,说着些看似高深让别人看不懂、猜不透的营销理论,其实在真正的营销高手眼里,你完全就是一个小丑,贻笑大方了,有时想想,如果我成为这种人,我完全接受不了。本分一些,踏实一些,忽悠少些,这样至少内心会过的舒坦一些。
其实史玉柱先生的营销心得给我印象最深主要有三点:一是营销之前一定要有好产品;二是营销成功的前提是充分研究消费者;三、资源投入一定要实效,不可盲目,不可头脑发热。首先,说说好产品,前期的史玉柱靠卖软件起家,那时产品刚需强,产品质量好,所以很快就赚得盆满钵余,后来的脑黄金、脑白金的成功都是首先基于产品,特别是脑白金,在企业危机已经无法扭转的情况下,就靠这一个产品实现了逆袭,很多人说脑白金的成功靠的是那个恶心的广告,其实按照史玉柱的说法,营销广告都是基于一个好产品并且对消费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外在表现而已,如果脑白金这个产品本身就没什么疗效,与广告宣传不相符,不管这个广告打的多响,覆盖所有传播媒体,广告创意多么惊心动魄,都不会让一个产品真正牛逼。其次,如果你的产品是面向消费者的,那就一定要充分并且时刻与消费者保持一致,要非常清楚的知道消费者的需求,哪怕是抱怨、排斥、不屑,甚至是诋毁,凡是消费者的负面反应其实对于营销来说都是机会。如果对消费者的需求、习性、结构、购买力、偏好等不了解,怎么可能会适销对路,更无从谈营销成功与否了。最后,资源投入一定要实效,主次分明。史玉柱先生始终亲自抓的是重点,资源投入不仅实效而且集中,比如来说,早期开发软件产品时他自己亲自抓研发,脑黄金、脑白金的市场推广最重要,他亲自抓营销,落实广告投放,开发网游时,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研发,所以他亲自抓,凡是他认为最重要的,他都亲自抓,资源集中投入,并且任何投入都是按照追求市场价值最大化,比如,脑白金刚开始运作的时候,先从一个县级市开始,把所有的资金投入都压在这一个市场,这样一个市场滚动式发展,虽然运作时间稍长,但却是在资源不足时最有效的做法,还比如脑白金广告投放时,他就非常懂得资源集中利用的道理,淡季少播或不播,在旺季集中轰炸;如果连天播放,一天四次,或者隔天放,一天八次,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哪种选择更好?如果懂得资源集中的道理的话,当然会选择一天八次隔天播放的策略。这涉及的是多点并进还是单点突破的话题,我始终认为单点突破的爆发力是最大的,很多人都是不甘心在一个点上深挖,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希望多元化经营,这样显得更安全,其实真的这样吗?我想未必,类似的道理很多人都懂,但真正运用到位的却很少。
另外,史玉柱先生讲到的几个观点,我有部分不太认同。首先,他完全不赞同企业请明星代言。关于这点,我认为如果企业请明星代言是盲目或者拍脑袋决定的产物,那就完全没必要了,一般请明星代言需要考虑几个元素:企业发展阶段(初级阶段招商需要),企业资源实力是否匹配,代言人的气质与品牌特性是否匹配,后期有无完整的传播资源和策略规划等,如果这些问题通通考虑了一遍,觉得有必要请代言人,我认为基本可行。其次,史玉柱认为很多营销原则或者概念都是广告公司拿来忽悠企业多投钱用的。关于这点,我保持一点谨慎的怀疑,虽然广告公司或策划公司真的将很多东西复杂化了,理论整的一套套的,往往东西整的越复杂就越有价值感,至少这个行业就是这样做的,有高度得先有厚度,很多东西做的很玄乎,但就很难保证操作性了,这其实在心里有些抵触,但从事这个行业,面对客户又不得不如此为之,难免有些矛盾,但也并非像史先生所说,完全没有什么价值,这还得具体甄别,选择性吸收也许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