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上“莫”班车-莫言的营销启示录

标签:
莫言诺贝尔文学奖营销人启示录家居 |
分类: 【锋·采酷评】 |
某种程度上,莫言不过是个消费品,国人消费的还是终于有了诺贝尔奖的面子,与国民文学素养无关;就像消费奥运金牌,与全民身体素质无关。
笔者本来不想凑这个热闹,搭上“莫”班车,但与莫言八竿子打得着的山东老乡关系与同具小眼男人的外貌特质关系,还是不能免俗地想透过营销角度来解读下莫言。
莫言获奖,很多世人觉得很突兀,但莫言以为此走过了27年,他的成功中,偶然性中藏着必然。莫言的爷爷是他的最早的启蒙老师,虽然不识字,但腹中的神仙鬼怪故事,给了莫言最早的文学灌溉。莫言从小就爱看书,为了看书可以免费给人家推一天的磨,为了就是换一本当时少得可怜的书籍。与自己的亲哥哥争抢着看书,也是儿时莫言的典型记忆。
好的文学家,一定是一位好的“翻译家”,笔者认为,就像好的营销人,一定也是个一流的“翻译家”一样。莫言说,他的小说素材都源于自己20岁之前的农村经历,都来自于民间,他不让自己的父亲看自己的文学作品,原因竟然是他怕父亲会将自己小说里的人物和他村里的人对号入座。莫言是把中国北方农村的方言“翻译”成了大众都能理解的通俗语言,把北方农村的残酷现实“翻译”成了“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素材。莫言获奖的最大幕后英雄是美国翻译家葛浩文,葛浩文
营销的本质是卖的差异化,莫言的成功也是差异化的成功。莫言说,他永远超越不了像托尔斯泰、雨果等国际文学大师,他告诫:不要靠近大师,你将被淹没与融化;远离大师,另辟蹊径,你才有可能成为大师。
成功不容易,但事后诸葛亮地研究别人的成功,一般,都很容易。所以,一个成功的人,都能养活一帮靠研究他成功而成功的人。
中国的小眼男人很多,但小眼里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某作协对莫言的美誉),那是相当不容易啊!
本文版权归作者贵仁相助营销顾问机构,营销活化石-韩锋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