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了《唐山大地震》不哭的,估计是极少数。
不是观众的泪腺发达,而是《唐》里的“哭点”实在是太多了。
冯氏“寓大于小”——把恢弘的历史事件微缩大一个家庭的坎坷命运上,对老百姓的关注,对草根的理解,又一次获得了完胜。只不过以前是靠冯氏幽默的笑声,而现在是连绵不绝的哭泣声。
冯小刚号准了中国式亲情的“脉”,下对了中国式家庭价值观的“药”,所以《唐》就成了国人的一场哭泣盛宴。
其实最感动我的,是片中的女主人公——元妮,在失去自己的丈夫后,一直未改嫁,并不是没有人要,而是她认为自己的丈夫在地震中舍命救了自己:能为自己搭上性命而不顾的男人,自己要一辈子当他的媳妇。这种坚守和执着,是何等的伟大!
《唐》注定是一部毁誉掺半的作品,催泪的效果确实很到位,但哭泣后在观众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给整个民族的记忆留下了什么?对此的莫衷一是,决定了《唐》是一个商业大片,但绝难成为经典大片。
片中的人物命运安排——方达、方登(元妮的儿子、女儿)有点太戏剧化的感觉,太缺乏普通老百姓平平淡谈的根基。片尾加个“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可能比较合适。
片中几位主角的表演功力都是比较到出彩的,徐帆、张静初、陈道明。
片中被人诟病的植入式广告,不能说是冯小刚的悲哀,而是中国整个电影产业的悲哀和些许无奈,让中国仅有不多的全民国难事件不得不带有强烈的商业色彩。
看《唐山大地震》会哭,因为它是哭泣的盛宴;看完《唐山大地震》它能给未来留下什么?是不是哭泣的“剩”宴:只是哭过了,而并没留下什么值得回味和记忆的东西,只是些“残渣剩饭”,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整个民族而言。
票房只能证明商业,而不能证明经典,还是让时间来证明吧。
本文为原创,版权归作者营销活化石韩锋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