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其实就是做减法

为什么会烦恼
人的烦恼来源于得不到,
得不到是因为有了贪念,
贪念是因为心里有欲望,
产生欲望的原因是认为某个好东西客观存在,
这个思想缺陷叫“我执”。
而修行就是要尽可能地去掉这种“我执”。
欲望令人烦恼,那么人怎样才能去掉贪婪呢?
方法就是布施。
你可以试着把你自己喜欢的东西送给别人,一开始可能会非常心疼,但慢慢地你会从别人的欣喜中得到欢乐,然后会发现那些你曾经非常喜欢的东西,也不是那么重要,然后你就不会对什么事情都有贪念,你的烦恼就会减少。
这就是以布施对治贪婪的方法论,这个方法论是有心理学支撑的。
我长期参与某慈善机构的助学,有一段时间特别困难,到了开学季需要给学生转帐了,而我还差几百块,于是我就问朋友借了几百赶紧转过去,其实人有100万的时候要给别人一万可能是不舍的,因为觉得赚钱很难,但有1000块的时候把1000块全给别人,反而不会困难,因为钱并不是那么重要,所以你有100万的时候,你不愿意去帮助别人,你的财富也许就止步于100万了。
因为不会布施的人,心胸是比较狭窄的,他的财富只会止步于他的福报(业力形成了天花板),而不是他的眼界。
为什么会愚蠢?
金刚经里有一句话: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人的心是瞬息万变的,每一刻的心境都是无法停留和保存的,因为这种进化的劣根性,导致人类的智慧受到影响。
以现代人的方式来描述就是:人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种算法。
大部分人在每一个当下心里可能有100个念头,而人类的智力是100,因此分到每个念头上的智力平均值是1,但修行过的人可以本能地在需要严谨思考时把100个念头简化成3~5个,因此每个念头上可以分配20~30的智力。
所以有些人的智商看上去高得可怕,那是因为你在所有条件成熟时才发觉别人的想法不可思议,但别人却在什么条件都没有呈现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一切。
这就是专注的力量,你在一件事情上投入别人20倍的专注,你想到的就会是超出别人20倍的空间。
所谓的专注,并不是你当下只做了一件事(其实心里有100个念头,但能力限制你只做了一件事),而是某个当下,你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只做了那件事。
有时那些看上并不是太聪明的人却把事做成,恰好是因为他们的智商并不是太高,而情商很高,这些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以80的智力放到几个念头上,超过那些把100的智力放到100个念头上的人),却把事做成了。
想法太多的人并不是真的愚蠢,而是心里有太多杂念分散了智力,这些人往往是不会成功的——这就是一业障目。
但是人类数百万年的进化形成了固定的思维习惯,大部分人都是瞬息万念的,所以大部分人都是平庸的。
乔布斯为什么要禅修?
一张留白的照片,最容易充满禅意。
所谓禅修,通俗地描述就是一种锻炼人们去除杂念的方法。
乔布斯回归苹果后,砍掉了很多项目,把整个公司的资源和他自己的智慧聚焦于核心项目,把这把这些产品的用户体验做到了前所未有的好,这个方式跟修禅时万念归一念的方法是相似的。在乔布斯的带领下,苹果的产品里有很多地方都充满禅意,不张扬,但处处都是方便,而三星则相反,功能强大但也锋芒尽露。
如此便不难理解为什么乔布斯曾经到印度学习禅修,他需要这种极度专注、超越一切的精神力量。
曾经有一个投资人在听过空的概念之后,说这对他的投资理念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只有从人性最底层的角度去判断创业者是否有空的心态,才能对项目看得更准,而商业计划书是最扯淡的,因为世界在不断变化,一个充满杂念的创业者,往往是最容易失败的。
成功的捷径
回过头来,我们讨论成功有没有捷径。
贪婪者眼里念头太多,但能力所限很难成功,所以他们觉得成功的捷径是冒险
运气,或者索性使坏。但在精进者眼里,成功其实就是做减法,放弃一些贪婪的念头,把智慧和资源专注于核心领域,反而更容易成功。
这两种决策方式和所导致的结果,就是人们的业力,业力注定了你会做什么事,以及做成什么事。
所以,成功真的是一种修行。
怎样对抗业力?
有几个方法可以修行于日常:
- 尝试冥想,心有万念,归于一念。
- 抛却回报和功利之心去布施他人。
- 不要忍,而是不要生起嗔恨之心。
过去我们说,想成功一定要努力。这句话没有错,但是要用心力,而不是体力。你要真的很用心去思考,才会对行动有帮助,你瞎忙碌累成狗,除了感动自己,并没有意义。
祝所有读到此处的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