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熊猫省电灯具
熊猫省电灯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4,910
  • 关注人气:86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过剩的时代如何竞争

(2018-11-21 16:53:33)
分类: 学习定位

    子:学习实践定位这么多年,最大的困扰是什么?

程花匠:对于我来讲,定位实践这么多年困扰并不太大。定位实际来讲,就是抓住人性的规律,让顾客在认知上对自己的品牌产生偏向。为了做到这一步,我们采取了很多定位教给我们的方法,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聚焦,聚焦对我们是最大的考验。

原来我们一共种了500多种花,想让顾客完成一站式采购。后来发现实际上不是这样(我们能卖得好的只有极少的几个品种,其他的卖得还不如夫妻档好)。找到定位以后,我们把产品聚焦到一种花上,当时这个品种全国市场的总规模只有50万。当时看来这样聚焦有点相当于自杀,所以刚开始是恐惧的。我也很疑惑,但是理论告诉我,缩到一个点发力,才能做大。当时我有信心,全国有7家专做这种花的,只需要打败另外6家,我就是赢家了。

我看过很多书,其中《定位》逻辑是最清晰,最能说通的,最符合人性的。加多宝,那么多年也是只做一个产品。当时我想,就只做一个产品一个规格,后来也能卖出1亿盆。实现这个目标之前,当时的状态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心里确实是很恐惧,反正别的路也没有,死中求生,这是最大的感触。

何一山:实践定位最大的困扰是团队内部思维不同频导致的观点冲突。我们发现,即使是最聪明的人,也不一定能认可定位、学好定位。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大家千万不能读完一本书就认为自己掌握了定位,这是很容易以偏概全的。我原来在咨询公司与合伙人理念不一样,总是为了同一个案子能争辩好几天,但争论后各自还是自己的思路去执行案子。当时也困惑,大家每个人都很聪明,但是为什么对定位理论的理解却是完全相反的。后来我跟同行交流时,只要对方对定位不认可,我也就不再去过多解释。我想还是自己努力做出好的案例,到时自然有说服力。

何一山:创业型公司如何避免成为大公司的创新中心?

程花匠:一山老师的问题很尖锐,我也思考过这个事,这个现象是普遍的。刚开始我们创业,规模不是很大,如果这时人家一看你这个项目有前景,花十倍价钱二十倍价钱就把你抄走了,对创业公司是个很悲催的事儿。

我们有方法去应对,第一个方法就是创新要从边缘去创新,不要从主流去开始。很多时候边缘、主流是动态变化的。曹德旺选择做汽车玻璃,就是从边缘出发,主流产家看不上,他就相对安全了。

其次,在没什么大成绩的时候,不要太高调,要静悄悄的运作。即使有了成绩,在进行宣传的时候,一定要带着你的品牌去宣传。大公司发现你的时候,同时顾客也会知道你的品牌。客户有需求,带着品牌的认知去了解你的时候,大公司抄袭你的难度也会变大。

 

我们做花卉,刚开始聚焦在一种花,我们利润是比较高的。竞争对手,行业内没重视,但是行业外的某大型房地产公司集团却发现这是一个商机。虽然如此,但是这时这个房地产公司也会犹豫,值不值得进入这个行业。因为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会不断的动态变化,第一年,他可能需要投入60亿才能主导这个行业,到了第二年他发现需要投入80亿才能主导这个行业。我们的宣传是带着品牌出场的,另外已经在局部战场上取得优势,并赢得一定规模顾客的青睐。

 

进入门槛高了,潜在竞争对手就会掂量夺取市场所付出的代价,或许就知难而退。

   子:我举几个例子。不只是小公司,大公司也会有给别人抄袭的机会。定位里面讲,领导者会有第二次机会。最近,锤子手机推出了子弹短信,有很多创新的功能,但它的创新是在微信的延续性创新的路径上的,微信随时可以覆盖过来。

程花匠刚刚讲要从边缘去切入,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可以从亚文化去切入。比如美国爵士乐、摇滚乐、黑人嘻哈音乐的流行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创业者也可以从非主流的亚文化切入。万斯(VANS),聚焦街头运动,聚焦滑板,美国年轻人特别喜欢,代表了街头文化。街头文化刚开始很小众,随着街头文化的普及,慢慢就在年轻人中流行起来,万斯跟街头文化捆绑在一起,也就跟着发展起来。

耐克也是借助亚文化切入发展起来的好例子。上世纪80年代,篮球运动还不是热门运动,NBA在美国的地位也排在几大球类联盟之后。但,相对于最热门的橄榄球、棒球、冰球三大运动,篮球运动对场地和装备的要求低,对抗性强,具备流行的基础。不知是机缘巧合还是深谋远虑,耐克重点赞助了其他品牌看不上的NBA,还为乔丹推出了专属的AIR系列。大卫斯科恩(NBA的前总裁)为了让球队之间实力平衡,并让比赛更加精彩,修改了很多制度。再加上乔丹的横空出世,NBA开始火爆,篮球也逐步升温,从亚文化渐渐成为主流运动,耐克就成为了篮球文化崛起的最大受益者。

 

另外一个思考角度,就是通过减少产品功能去创新,因为目前有很多产品功能强大,但我们却不需要所有功能。推荐看下《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里面有涉及这些角度。

 

程花匠:SUV这个边缘品类就可以说明边缘转主流的动态变化。即使是大公司看到你的优势,把你的品牌收购了,那也是带着品牌去卖的,有品牌溢价能力。被大公司收购,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归宿,关键是能卖个好价钱。

程花匠:我们都知道学定位很重要,从公司的角度看,公司哪些人要学定位?

   子:我觉得这个需要有一定的步骤。首先是老板要学习,并认可定位。然后高层要学习,才能明白公司整体的战略方向。最后公司的其他人都得学,所有人必须明白战略方向,不然就会成为阻力。我跟天图投资CEO东哥聊过,他说直到去年,定位理论在公司得到全员的认同。这么厉害的公司,要整个公司的人都接受定位,也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何一山:整个公司思维同频是极其重要的。学定位,老板要学,决策层也要学,有些时候老板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因此决策层需就要清楚为什么要做这个动作。落实到执行层面,也要让执行层知道如何做。首先,整个组织要理解透彻定位,需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对定位经典书籍进行拆解,这样能创造一个较好的定位学习氛围。最重要的一点,公司的长期在自己的体系内,很容易陷入内部思维,所以要引入外部的视角,这样的决策可在一定的程度上避免走偏。

程花匠:我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呢?因为一度有这样的说法,定位课程是让高管离职率最高的课程。出现这样一个现象,主要是因为老板只是让管理层、营销部门去学,自己想做甩手掌柜。实际上,老板最应该学的。老板是掌舵人,决定整个公司的走向,这是老板最重要的核心工作。高管学好了定位,有时会与老板产生巨大的认知冲突。比如认为老板的战略落伍了,跟不上时代了,就开始看不上老板,紧接着就会炒老板鱿鱼。所以老板自身是非常关键的,老板决定公司的方向,首先要自己学好,再去让别人学,这样才更容易做出指导。

   子:程花匠总是能取一些让人脑洞大开的品牌名,比如为走地鸡取了狗难追这样生动的品牌名。这背后有什么特别的思维方式吗?如果有应该怎么练习?

程花匠:我也不是天生会起名字的,好名字确实需要底层逻辑。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的需要认清楚:平庸就是死!取任何一个名字,不够独特的话,就基本可以直接淘汰了。比如餐厅要取名字,就是要让来来往往人看到都愿意拍照发朋友圈,这样才能出奇致胜。

曾经有一个上市公司老板带高管来跟我咨询隔音门窗的定位,我们沟通了好久我都没有记住产品的名字。名字不犀利,就无法突显差异化。后来,我给他起了个新名字,大家听完就可以记住,还可以产生好奇。我起的名字叫声在外

 

这位老板听完后纠结了好久,开了好多次讨论会,两个月后才决定启用这个名字。对名字的态度也能反映出定位的水平。我的底层逻辑是不走寻常路,一次记不住,就会被否定。如果大家听了匪夷所思,印象深刻那就对了。为什么这样做?目的就是在于降低顾客沟通成本。比如说你去了一个饭店,吃完之后感觉特别好,但是之后饭店名字想不起来,那就会大大降低转介绍的机会,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何一山:如何看待行业的创新来自行业以外外行入行成本奇高的两个矛盾的观点?

程花匠:任何一个行业的创新颠覆,都需要内行,还需要内行里面的高手。张三丰创立了武当,他也是在有了强大的少林武功之后,才去颠覆、创新的。想真正入行,代价很大。有一个很好的方法,也是一个常识,你想要成为一个内行,就去行业里的标杆企业当学徒,去学去干去观察,这样你就会慢慢成为内行人。这种人创业成功的机会就会大大提升,先从外行转为内行。如果我就在家里石洞里憋功夫,憋十年也是没有用的,闭门造车,完全无效。

   子:外行颠覆行业,比起内行颠覆行业的几率,低很多,只不过是更容易被神话而已。举身边的几个例子。陈鹏鹏鹅肉饭店非常成功。老板陈鹏鹏是很有想法的人,他在西贝锻炼了14年,陪伴西贝从第一家店到200家店。陈鹏鹏鹅肉饭店开始只开小店面,让顾客排队,制造火爆的场面。另外还找了美食家蔡澜做背书,带着信任状出场。

还有一位定位学友金斌,他开了大斌家串串火锅连锁,动作很简单,却很成功,他曾经是海底捞的CEO

老莫上次分享,创业,第一件事就是入行,先去学习,再去创业。外行去干,创业是九死一生。

何一山:定位理论易入门,但易走偏,难精通,对定位理论的普及化推广有何建议?

程花匠:曾经跟特劳特的团队反复探讨过这个问题。对于运用定位的人来说,定位是反人性的,对人性的考验特别大。做定位的时候抗拒两个心,恐惧心和贪婪心。

盘子写的文章《人类基因说:定位理论在互联网时代不会失效》,里面有一个理论支撑。人类历经几百万年碰到一个新问题,如果不能适应这样新的环境就会被淘汰。现在社会人类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过剩问题。我们人人都需要氧气才能生存,空气中的氧气含量大约是21%,但如将氧含量提高到90%,这将会是一个很大的灾难,因为我们的身体一定没办法马上适应如此高的含氧量。人类没有安全感,会将多余的食物储存起来以防下顿饥饿,进化出的是防范短缺的基因。现代是一个物资极为丰富、过剩的时代,但我们人类并没有进化出应对过剩问题的手段。过剩问题这是一个新变化,对于人类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定位没有成为显学,应该引起重视。定位最重要的,就让顾客偏向我。定位传播者要反思,如果你没有搞定你的顾客,就是你的定位没练到家。但从整体趋势来看,定位这个品类超过其他任何一个营销理论品类的增长速度。假以时日,我们以后面临的顾客,没有经历过生存危机的人会增多,谈定位难度将降低。有过危机感的人,难度就大,这是基因决定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