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蜕变天使投资,王啸为创业和抉择写算法
(2014-10-28 19:21:10)
标签:
股票 |
分类: OK001 |
“其实创业这事说到底,它的核心很简单,把你内在的驱动能力和创造力转换成一个外在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这个人能量值不够强,肯定转化不出来,因为中间挫折太多了,你根本不可能走到那一步。”
创业是一个风险很高的事,个人觉得一旦开始创业,再回到大公司的可能性非常少,因为已经习惯小团队打拼的节奏、一种创新创业的文化,再回到大公司会觉得非常难适应。所以选对第一步创业的点非常重要,如果前几步没选好,后续的路径会很艰难。
大学一毕业就创业不太靠谱
我总结了如何做选择,我把它起名叫“算法”,其实就是评估你的风险承受能力、个人能力的增长、机会窗口、有没有团队、团队能力是不是匹配、是不是有启动资金、想做什么事,是因为想挣钱还是有兴趣。我认为年轻的时候风险承受能力是最大的,但是你的能力水平是需要一段时间增长的,我认为毕业之后大概三年左右时间应该是个人能力增长速度最快的三年。大学生一出来就创业这事说实话不太靠谱,我也投过几个,基本都挂掉了,年轻人有冲劲,有学习能力,速度够快,在毕业后三四年可以通过积累某个领域的经验再考虑创业。
李彦宏原来就是在北大学图书馆系,学的是情报检索,在信息检索这个领域沉淀的时间远比我们看到的时间要长,他在美国做过搜索方面的工程师,所以他在搜索方面的积累、对搜索产品的感觉远高于当时在中国所有做搜索的人,这就是他为什么能专注在做搜索并且成功的人,他积累的时间比建立百度的时间长。所以想创业就一定在一个领域中做很长时间的积累,而不是选择性地为了创业而创业,这件事成功率不会特别高,别人做什么你做什么。曾经有一段时间有一千个人做团购,这事是不太靠谱的,你的成功率最多就千分之一。
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努力去解决战略上的问题
风口在什么地方,如果你选择的时机不对成功率很低,只有风起来的时候才能把这个事情成功。我在百度最大的收获就是不要试图用战术上的努力去解决战略上的问题。即使你觉得你的战术已经非常精致,非常有价值了,但是战略上选择错了战场就有很大的问题。在一个年化200%的增长已经是极限的行业,你非要做到500%是不可能的,所以选择市场比你的努力更重要。
移动互联网去改造任何的传统行业也是个大机会,比如智能硬件这块,把任何像桌子、椅子、水杯等各种东西进行物联网化、智能化就是下一波的机会。类似这样的我在后边会讲到我认为的现在看上去比较有价值的创业机会。
关于早期团队建立
创业需要几个合伙人,两到三个最合适,最早的这些人脉肯定来自于你个人的积累,别人是不可能帮你找到那么合适的合伙人的,所以你如果想创业一开始就要建立自己的产品技术的序列和梯队,这样你才有机会迅速地拉起队伍来。
关于资金:不到一百万就别试了
钱就不说了,没钱创业很困难,特别在北京这种地方,一百万人民币以上才有可能启动,拿个二三十万就不要试了,因为雇个人租个办公场地就没了,启动资金要稍微宽裕点,这样让你有失策的空间。
关于愿景:那些最挣钱的公司都不是冲着钱去的画饼的
百度让人们更便捷地获取信息、淘宝让大家卖货买货更容易,至少从字面上没看到他们想挣钱的意思,但他们其实挣到了最多的钱。人创业是为了挣钱而来是很难的,但是创业为了解决某一个问题、某个价值点而来是有意义的,为这个价值点做那么多的努力,选择的时候愿景、兴趣很重要。
关于如何找到一个创业机会
除了价值点以外还要适当地避开一些目前已经在互联网当中形成势力范围的巨头,还要找到一个团队的竞争优势。只有在同样的市场中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资源会向你倾斜。第四就是创业早期,你的人有七八杆枪,一百万人民币,你一定要集中精力打一个缺口,上来就说要做三条产品线,这样的人我没见成功过,上来就说要把产品外包给外包公司做,目前为止我也没看过这样的成功过。
一定要有自己的技术团队,程序员很重要,一定要有专注的精神,所以选择一个点很重要。还有口碑,早期的话你是没有那么多钱推广的,即使有钱推广如果口碑不好也都是浪费钱,所以早期的一定是专注在把产品体验做到极致,这样的话作为一个互联网产品,其实你的营销成本会很低,你迅速地把用户抓起来的可能性比较大。这是关于创业机会大家应该深入去考虑的五个点。
互联网的规律
互联网有它自身的规律,也是衡量创业机会最重要的规律。从物理层面来讲,互联网是一个信息的免费、快速、有序的流动,互联网建立一个网络,数字可以很快地流动,这是互联网最底层的规律,信息传递的效率最高,可以达到光速。链接为互联网基础,互联网是建立关系的,这种建立关系是互联网最重要的基础单元,比如商品评价和商品之间,人和人之间,它都是对应关系,这种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考量任何一个事情就要找到之间的关系。还有就是你会发现互联网是从“人查找信息”、“人和人之间进行交流”、“通过人再到信息”,不断演进的过程。按照这个规律完全可以做下一步推演,改变时空观,到达任何人和商品的时间时空成本最小,比如新浪微博,推出140字大大缩小了信息传达的成本。
微信,是我目前看到移动互联网上最大的形态,这些是我讲到的互联网基础性的规律,当然互联网还有些特点,比如比较大的公司基本都是平台性的公司,平台有他的策略,有他的规律,有本书叫《平台战略》,它把互联网基本上大的公司的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和解剖,找到了一些核心、共通的规律,我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书。
怎么选择创业团队?
对于程序来讲创业是个选择,但是加入创业公司可能是最有价值的选择或者最稳妥的选择,类似我这样的加入百度,我如果不加入百度自己创业不知道在哪儿,一定不会在这个地方。如何选择这个创业项目还是非常有讲究的。
有三个法则——
(一)、这个项目是不是符合趋势,是不是符合刚性需求;
(二)、团队能力和做这个事是不是吻合;
(三)、有没有初步的数据显示团队是具备促成这件事儿的条件?比如有些数据,APP下载量或者APP的次日留存、用户的口碑等等。
如果这三个模型都比较符合,这个公司应该就是个好公司,创始人和趋势两个都选得不错其实可以赌一下,有可能做起来。三个中只有一个好的话这个项目的风险很高,基本上冲出来的可能性不会特别大,除非这个团队确实特别牛,而且在中间能够进行转型,但这种项目不太多。三角形里边只要两个边比较合适大家可以赌,如果三个边都好加进去没什么大问题。
团队文化及创始人格局
除了上述的三点,还要看看团队。我当时在百度和运营商之间做了一个选择,最后选择了百度,因为团队文化非常好,平等沟通、执行力强,有硅谷的创业文化、目标导向都是它的创业文化。另外,创始人的格局肯定要高,否则的话这个公司很难走大,因为中间要吸引很多人进来,需要创始人有见地有格局,无论是对利益的权衡,在团队中建立愿景的能力,或是推动团队的执行力,让一个公司做大的根本要素是整个团队包括创始人的内在驱动能力。
其实创业这事说到底,它的核心很简单,把你内在的驱动能力和创造力转换成一个外在的产品和服务,如果这个人能量值不够强,肯定转化不出来,因为中间挫折太多了,你根本不可能走到那一步。乔布斯为什么厉害,就是内在驱动力绝对很厉害。一般能做成的创业者都有个特点——说服人的能力确实非常强,内在的驱动力非常强,百折不挠。我觉得这种内在驱动力也是我们要衡量一个项目创始人非常重要的标准。如果大家在这两个部分都觉得这个项目不错,我觉得应该勇敢地加进去,有可能比自己创业的效果和成果要好,
王兴也是做了十次创业,前几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做成了,所以可见即使像王兴这么聪明、这么有坚持度的人也需要尝试十次。那么对于在座的各位,加入一个已经有眉目的公司一定比自己单独创业某种程度来讲成功率多。
选择天使期或A轮之后的项目 选择期权比工资更重要
大家可以选择天使期之后的项目或者A轮之后的项目,这两个阶段都属于风险已经降低,可能性已经增加的过程,但是B轮、C轮以后的项目你只能进去做一个员工,个人回报也不会那么大。所以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做个平衡,当然之前一定要期权,只是要工资这事不靠谱。
大家如果加入创业公司一定要是奔着期权去,期权是在收益中超收益的部分,工资永远不可能让你成为在北京可以买房的人。
想创业的人不容错过的几个领域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肯定还是非常火的,用手机的人太多了,所以他的用户永大于PC互联网,应该是五倍的关系。大概有5倍的PC网民,10倍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这个机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面临最大的一次创业机会,这个机会不抓住肯定会后悔。
跨界结合
如果能找到传统行业中比较开明的人,他有行业经验,再找一些互联网的技术和产品,其实这种创业组合的话我看到了成功率最高的方向。
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
第二个就是被动上网,我们知道现在我们的人可穿戴设备越来越多,我也投了一个公司叫Lap(音),全球的苹果商店做销售,效果非常好,这是一个被动上网的过程。包括手环、各种智能的可穿戴设备,这个部分也是一个过程。以前我们都是自己通过键盘输入来上网,但是人越来越懒,以后记个步也不需要数数了,需要手环来记。如果做可穿戴的话还是需要做有技术门槛有算法的,智能家居,客厅里两三个人做互动式的游戏也会是一个趋势。智能家居,包括门禁系统、空气净化器,这个方向存在着大量的创业机会。
共享经济
比如你有一辆车你今天不开了,希望把它分享出去让别人开,家里有个房间自己不住需要让另外一个人来住,类似这样的分享经济,在国外有、在国内也有类似的创业公司做类似的事,远没有达到饱和,这个部分是非常有价值的。把你现在物品空余的时间拿出来进行分享,我投了货车的。存在大量共享的可能性。
体育、健康、医疗等领域
美国体育是除掉科技行业最大的行业,中国体育行业一定也会起来,现在体育行业各种跑步、各种比赛都有了,医疗、体育、健康这三个应该是下一步比较能出机会的行业。我觉得这些部分都是我们下一步可以去考虑的方向,如果在这个范围之外可能是我目前看到的相对来说机会比较少的,这些都符合移动网趋势、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智能硬件原配件成本急剧下降的趋势。
每一个创业机会的背后都有一个大的行业规律在支撑它,如果我们仅仅是一点一点去看机会的话是很难看清楚的,所以进行一些深度的规律性的总结和研究,能使我们能够更加明确判断机会的非常重要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做程序做算法的比较擅长的,我们不太擅长跟人打交道,我们擅长去找核心规律,在座的各位跟我都有类似的共性,我们一定能够把这个事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