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互联网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一)

标签:
转载 |
近一年来,听到太多的人谈互联网了,尤其是原来与互联网毫不相干的传统行业的从业者。很多人,一开始是不屑,觉得互联网无非是烧钱的生意,哪比得了传统生意来得实在,土地、厂房、大楼,这些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后来,看到马云、马化腾果然玩得风生水起,就纷纷开始拥抱互联网了,先是上阿里、到百度买关键词,再后来是自己建站买流量,当然,他们的结局大部分是血本无归的,除了为阿里、百度贡献了生意,就是养肥了一大批建站企业和培训企业。
在我看来,互联网接管世界是迟早的事情,不管是实体的产品还是服务性企业,虽然互联网不能代替我们去吃饭、去洗脚,但所有的行业和企业都必须互联网化,所谓的互联网化,远不是水泥+鼠标就可以的,更不是建个网站把产品搬到网上去销售就叫互联网化,这种方式我把它称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梧桐树是长不出玫瑰花的,看看坚船利炮的北洋水师是如何被日本人灭掉就知道了,这样虚与委蛇的方式,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
但是,我也不知道传统企业究竟应该怎么拥抱互联网,说起来,要做好互联网,首先得有一颗互联网的心,拥有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但是,要形成一种思维方式何其困难啊,应了那句话叫做“欲练神功,必先自宫”,但自宫要这么容易就好了,何况“就算自宫,未必成功”呢。
也许,西屋电器的威斯汀豪斯和皮尔庞特摩根的方式是比较可取的,在电气化时代来临的时候,他们不是去改变原来的产业,而是以投资人的身份注资特斯拉和爱迪生这样的科学家,从中跟上时代的步伐。
从今天开始,我准备把这方面的思考写成系列文章,还不知道最后会写几篇。一方面帮自己理理思路,二则也顺便和各位分享一下我的想法,欢迎大家拍砖啊。
======开始正文======
起初,互联网只是一小撮前瞻性的数字英雄的生意。
接着,互联网变成了工具,从娱乐、通信、游戏到电子商务。
最后,它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还是最重要的那部分,特别是在智能终端和我们形影不离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如果按照麦克卢汉的看法,衣服是人的延伸皮肤,轮子是脚的延伸,照相机和望远镜是眼睛的延伸,那么互联网应该是我们思维的延伸,甚至就是我们的思维本身。
因为做投资的关系,我和现在的企业家群体和创业者群体都走得比较近,这一两年来,“互联网”已经成为这两个群体共同的语汇。一个义乌的保暖内衣企业家也关心互联网,甚至还搭建了自己品牌的网上商城;一个80后的APP开发者当然整天会拿互联网说事,但很显然,他们说的不是同一回事。
这让我想起默多克的一段话,他说,曾经我也暗地里希望被称为数字革命的这些事情最好赶快滚出我们的视线,然而它们没有消失,而且将来也不会消失。正在形成的新媒体不是我的母语,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只是一名数字移民,我的两个小女儿才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
在世人的印象里,默多克从来都是一个唯利的商人,但这段话却发自肺腑,道出了一代人在数字时代的困惑。
同样的困惑也发生在《华盛顿邮报》的继承人唐纳德格雷厄姆的身上。至少有两次机会,可以让《华盛顿邮报》搭上互联网的列车。一次是600万美元入股Facebook的机会,当时Facebook的估值是1亿美金,唐纳德甚至已经和扎克伯格谈好了入股的价格,但在最后一刻放弃了.如果这笔交易能够达成,那么,《华盛顿邮报》几乎可以获得接近1000倍的回报。这让我们想起当时Yahoo对阿里巴巴的投资,如果没有当时杨致远10亿美元入股阿里的壮举和之后的巨额回报,Yahoo的重振肯定要艰难得多。唐纳德格雷厄姆的第二次机会是,2006年邮报的两位编辑提出打造一个专门关注政治的附属网站,但格雷厄姆却迟于行动,最终被奥布里顿通讯公司抢得先机,成立了Politico,并在两年内就开始盈利,而且成为一个全国政治风向标网站,开始蚕食邮报的优势。
创办于1877年的《华盛顿邮报》有着自己光辉的历史,曾经的五角大楼案和水门事件让《华盛顿邮报》名声大震,格雷厄姆家族三代掌门人的矢志坚守也更增添了邮报的传奇,但在互联网时代,传媒是最先被颠覆的行业,价值观可以传承,但历史的浪潮却不是一份报纸可以改变的,唐纳德格雷厄姆最终把《华盛顿邮报》出售给亚马逊的创始人贝索斯,虽是无奈的选择,却不失为明智。
世上的很多事情,冥冥中都是宿命的,正像你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开启的是一个大数据的新时代,它的革命性力量体现在认知模式的巨大变化,如果你还把它当成一件锦上添花的工具,那么这个时代注定是不属于你的。
我朋友有个不到五岁的女儿,从小就开始捣鼓Ipad,玩《逃离古庙》比我溜多了。有一次到我家玩,看到书桌上的电子相框,就一个劲地用手在那里比划,好像要把照片放大或缩小,折腾了半天,小家伙走过来和我说,“你们家的Ipad是不是坏掉了?”
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应该是经常发生的。当很多人连装个微信还要求助别人的时候,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天然地认为一切电子设备都应该是外联的。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数字时代不只是对我们现有生活的补充,不是工业时代的钢铁和水泥缝隙里长出来的另一个物种,而是另一个时代,它们就是全部,是一种不一样的认知模式。
公众微信:B座12楼(微信号:B1-12F)
每日一篇原创,关注创新、创业和投资。每周组织主题性的无界沙龙,围绕创业热点深入探讨。
Wemedia:覆盖100万人群的自媒体联盟,B座12楼是成员之一。
点击右上角按钮,可关注我或分享本文,回复“m”查看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