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每个人都在盲人摸象

标签:
转载 |
分类: 经典好文章常读 |
作者:华杉
每天做着谋划的工作,调查、研究、判断、出招,要解决问题,要预测市场反应,时间越长,历练越多,胆子越小,越多敬畏和如履薄冰之心。
有四个成语故事,正代表了我们工作的四种境界状态,我今天把他写出来,提醒各位朋友:
1、
盲人摸象是小学一年级课本里的故事,说四个盲人不知道大象长什么样子,就去摸。胖盲人先摸到了大象的牙齿。他就说大象就像一个又大、又粗、有光滑的大萝卜;高个子盲人摸到的是大象的耳朵,说是一把大蒲扇;矮个子盲人摸到了大象的腿,说是根大柱子;老盲人摸到尾巴,说是一根草绳。所以以“盲人摸象”比喻看问题以偏概全。
我陪我儿子读的时候,他哈哈大笑,说太傻了!他爹我叹了一口气:“唉!儿子,爸爸每天都在盲人摸象啊!”
千万别认为盲人摸象是说别人的笑话!你每天的工作,无非就是盲人摸象。
今天为了解决金融危机,全世界的领导人都在盲人摸象。
再举例说中国最热门的房价问题、股市问题,你翻翻过去两年的报纸,你会发现这个国家的所有精英,那些掌握了巨大资源和权力的人,也无非是在满怀坚定的盲人摸象,抱着象腿就出招了。
所以你不要认为你不会盲人摸象,其实你每天都在盲人摸象,因为本来谁也免不了一定程度的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是在盲人摸象。
不知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还特果断特有魄力。
所以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很重要的。
保持敬畏之心和如履薄冰的态度,是很必要的。
果断和魄力,也是必须的。
做任何决策时提醒自己:我是不是在盲人摸象。多一分警醒,就少一分错漏。
这是辩证的。
2、
儿子的语文课本里还有一篇课文:《小马过河》。
说一头小马要过河,可是不知道河水深浅。问老牛伯伯,牛伯伯说没问题,才过小腿,你过吧。小马一听,放心大胆准备过河,松鼠大喊叫住了他:“水很深啊!去年我的一个伙伴就在里面淹死了!”小马不敢过了,回家问妈妈。妈妈告诉他,要自己试了才知道。他小心翼翼试了,不深不浅,刚好过了河。
这个故事也很生动的传达了我们时常所处的状态:拿着几千万上亿的营销费用,要上一个新项目,这河过不过得去呢?要说是有机会过得去的,前面成功的榜样一大堆,他们不都过去了吗?但其实失败的例子有九大堆,只是死者都没留下名字,咱不知道而已。所以看别人都没用,都是盲人摸象,还得弄出自己的一套。
今年这要过河的小马特别多。主要都是因为金融危机,“外销转内销”的原外销企业,希望在国内市场建立品牌。但我观察其中的大多数企业,都对困难估计不足,对自己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估计得太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些企业面临的转变,并不是“外销转内销”,因为他们原来做的事情并不是“外销”,而是生产,原来的“销”只是面对国际公司的买手,并不是面对国外市场直接销售。所以实际上根本就没“销”过,根本就不知道“销”是怎么回事,而且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所以必须认清自己的这一本质,认清自己不是“外销转内销”,而是“不销转销”,再来评估这条河有多宽多深,才能安排自己的投资和节奏,一小步一小步的学习和试探中国市场这条大河,否则轻举冒进,很容易失败。特别是那些规模实力较大的外销企业,钱多好犯错。
3、
http://xmwb.xinmin.cn/xmwb/res/1/20070626/92321182827427875.jpg
《卖油翁》的故事,是我小时候初中语文课本里的。说陈尧咨擅长射箭,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陈尧咨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陈尧咨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我亦无他,惟手熟尔)”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这卖油翁的“惟手熟尔”,一直是我追求的最高境界。所以华与华的创作理念定位为“样式文化”、“套路文化”,做设计一定按样式来,做策划一定按套路走,就能保障“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什么都没有熟手可靠。那天和一位企业家交流,他进一步总结为“套路要精,功力要强”。“套路+功力”,他把我们的创作理念又提升了。
我们要尽量把事情控制在自己手熟的范围内,尽量只使用已被长期实践证明有效的样式和套路。当然超出了我们的经验和认识范围也没办法,盲人摸象得摸,小马过河也得过。
4、
http://www.ksxzzx.com/bumen/liuyin/images/z43.gif
《庖丁解牛》是《庄子》里的故事,说有一个名叫丁的厨师替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靠着的地方,脚踩着的地方,膝顶着的地方,都发出皮骨相离声,刀子刺进去时响声更大,这些声音没有不合乎音律的。它合乎《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
“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
“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意念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意念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
“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
这就是庖丁解牛,对事物的洞察和把握已到了穷尽的程度,传说中的“一切尽在掌握”就是这种状态吧。不过我遍读史书,还没有找到任何一个历史人物有过这种状态的,无论多么伟大的英雄,都是在盲人摸象、小马过河、卖油翁三种状态打转。所以庖丁解牛这样的事,解牛或许可以,解事绝无可能,就当他是庄子的神仙故事吧。谁要是说他“一切尽在掌握”,我一定躲开他远远的。
本博文版权属华与华营销咨询公司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华与华营销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