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乔布斯启示

(2012-02-13 12:34:05)
标签:

杂谈

在去乔布斯现在住所的前一天,10月2日,我在山景城寻找一个对乔布斯而言意义重大的地方:他小时候的住所。根据记载,乔布斯一家搬到山景城之后就住进了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这里的房子由约瑟夫·埃奇勒所创办的埃奇勒房地产公司(Eichler Home)承建,房屋全部是名家设计的包豪斯建筑,但售价却相对低廉,让属于劳工阶层的乔布斯一家也买得起。

乔布斯后来回忆说,正是这些价格实惠而又充满美感的房屋,让年幼的他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创造一些美,同时又负担得起的工业产品给普通人—这正是包豪斯运动的理想。

埃奇勒公司在加州总共建了一万多所房子,再加上经过三四十年的变迁,这个原本记录就不太清晰的地方已经很难找了。我徒劳无获地在一堆包豪斯风格的房屋中转圈,不停用手机和iPad来查询和定位。不知不觉,太阳快下山了,但我仍然没有找到。

在接近于橙黄色的加州夕阳中,我看到一个大男孩从一所住宅的窗口爬出走上屋顶,斜靠着天窗坐下,双手枕着头安静地注视天空。因为宽大平缓又无人打扰,这种类型房子的房顶经常被孩子们当做休憩和发呆的地方。

我突然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我其实用不着去寻找“乔布斯故居”。这一天,我把太多时间的精力都用在了iPad和手机上,直到把这两台机器电池差不多都耗光后才留意到了身边的环境,而这本该是我从一开始就去感受和体验的。

乔布斯认为无聊(Boredom)其实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生活状态,他自己就经常发呆和无聊,这些看起来一无所获的时刻最终帮助他获得了真正的思考。但矛盾的是,他一手打造的苹果产品却在大规模吞噬着人们的无聊时间。在全球各地,人们随时随地打开iPhone和iPad,用手指在屏幕上指指点点,不断接收一些信息碎片,甚至忘记了身边的世界。

我在开头曾经说过,读者通过谷歌街景能看到的乔布斯家跟我在现场能看到的没有两样,我想我也错了。如果你能在那里真正看到墙上的蔷薇和院子里盛开的鲜花,闻到它们的气味,感受到它们的生机勃勃,这些都不是通过谷歌街景这一应用所能体验的。这些鲜花也许不会提供什么关于乔布斯的有效信息,但它却能真正感染你的心灵。

就像乔布斯的人生故事—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这个人和他的一生被媒体反复咀嚼。他的每一件轶事都被大写特写,他的每一句话都被深入解读,甚至到了过度诠释的地步。不少人模仿他的苛刻和粗暴,或者像他一样整天穿黑色高领毛衣和蓝色牛仔裤,把脚翘在书桌上跟人说话……

这些模仿引起了一些此前对乔布斯不甚感冒甚至略有好感的人的反感,他们调侃地把“大闸蟹好吃,但是吃多了也会拉肚子”这样的大白话当做乔布斯语录来传播,以嘲笑那些动辄便引用乔布斯说过什么、做过什么的人。

说实话,我也担心有些读者已经开始厌烦这个话题了。一位很了解他的专栏作家说,现在针对乔布斯的偶像崇拜,多数是要遭到乔布斯本人嘲笑的。我们的确不必把乔布斯的人生作为自己人生的参照系,这个人给我们以启迪的最佳方式,绝非刻舟求剑式地将他的言谈举止铸成行为模板。那些时时刻刻将乔布斯作为尺子衡量自己的人,可能反而离乔布斯更遥远。那些看起来跟他没有任何交集的人,未必没有跟他共享同一种精神本质。

10月7日,在去世之后的第三天,乔布斯被简单地安葬在了帕拉阿图市的Alta Mesa纪念公园。我则来到了“占领华尔街”运动示威者聚集的纽约自由广场。

在广场上,我看到一条标语:“乔布斯去世了,但占领报纸头版的还是我们。”我突然在想,如果20岁的乔布斯穿越时空来到这里,他是否也会加入抗议的人群呢?

年轻的乔布斯同样曾经试图反抗社会主流价值,但他在逐渐成熟后,更倾向于从内心去寻找答案。也许是对年幼时以修车为生的父亲改行从事房地产经纪导致家庭濒临破产的悲惨记忆,让乔布斯对虚拟经济和金融泡沫始终敬而远之。他领导下的苹果公司倔强地把赚来的每一分钱都变成现金存在银行,不搞多元化投资也不做慈善。

 

几十年以后,他一手创立的苹果品牌成为了当今世界消费主义的标志之一,不过,他确实很少被美国的年轻人们简单地贴上“资本家”的标签。

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Niall Furgerson)在一篇名为《我们未曾见识的天才们》的评论中也将乔布斯和占领华尔街联系起来。他提醒人们注意,硅谷所拥有的财富可能并不比华尔街少,但是美国的年轻人并没有发起“占领硅谷”运动。

“你怎么看刚刚去世的乔布斯先生?”在听到自由广场上参加示威的年轻人们谈完自己的主张之后,我有时会提出这个问题。

“我负担不起一个iPhone,但我觉得这家伙跟我们是一伙的。”一个“广场青年”告诉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