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浅析但斌和钟兆民分手
(2012-01-04 12:46:42)
一个月前曾问但斌一个问题,“当年为什么看好并投资腾讯”?但斌的回答很简单,“勤奋、努力、奋斗,我想不出来还有其他”!呵呵,这个回答会让人感觉但斌有点理性主义甚至装模作样。但是我却一直觉得腾讯案例才是但斌投资理念的精华和升华,而这些年却一直被平安、茅台所掩盖,尽管当年投资腾讯的比例并不大。因为,在中国的资金管理行业,遵循巴菲特的价值投资思想并凭借各自人脉,发掘出银行、保险、白酒等牛股是不太难的,但是能够发掘腾讯这样的新经济领域的平台企业,是要有很多独立和深入的思考的。
其实正是但斌这种与众不同的思考、学习和行为方式,很早就埋下了与钟兆民分手的种子。我在一年前曾在一篇博客中分析但斌在从2007年到2010年的四年之中的投资思想和策略的改变,2007年大牛市的时候,但斌明确表示倾向于投资下面四类公司:
1、从事大而简单业务的国资公司。2、具备本土化优势,经过竞争考验的公司。3、具备参与全球竞争的能力。4、是在自身市场很成功的企业,可以拓展到其他国家。
但是到了2010年, 但斌的思考不仅扩展到企业的生命周期,还开始思考对于企业领导力等方面的因素,投资选股的策略也变成:
1、有核心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2、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特色产业;3、有本土品牌和网络优势企业;4、部分资源垄断的国有企业。此外还有“清洁而经济”的新能源生产和储存技术的新经济型企业。
但斌的这些思考和行为,在中国的基金行业很另类,看起来也很“笨拙”。因为无论公募和私募,其实理念都是为了且仅是为了销售,投资的时候根本就不考虑这些东西,但是但斌却相信投资理念并真的依此投资。而这与身为董事长的钟兆民,一个优秀并成功的商人的思维,是格格不入的。因为企业没有规模,即使有再好的理念和模式,也注定会被市场认为是失败的。东方港湾从2007年至今四年仅发行两只基金在钟兆民的眼里肯定是个很失败的故事,而但斌却又执意要在这样的故事中继续演绎下去,甚至撞了南墙也不回头。大家知道在基金行业四年是个什么概念,钟兆民实在是等不下去了。
因此我并不认为是业绩问题让他们分道扬镳,因为他们已经熬过了东方港湾最艰难的时期。是思想,让他们不想在这种半推半就中继续合作下去。互持20%的股份并不能证明什么,只是一种分手的方法和流程而已。而且从分手的人员安排来看,主要投研团队其实都跟了钟兆民走,这更证明了但斌即使在东方港湾内部的孤家寡人,因为和钟兆民相比,他们就一定看重业绩,而且甚至只是短期的业绩。
其实,这件事情更证明了投资大师巴菲特的至理名言“投资是一个人的事业”。所以巴菲特说在他试图做集体决策的时候就照照镜子,在投资上基于集体决策式的合作其实是无法长久下去的,除非互补式的分工。巴菲特和芒格几十年的不离不弃,除了成功之外,其实距离以及互不插手甚至他们的办公地点都远隔千里其实现在看来是帮了大忙。因此,当我们看到中国基金行业的人事变动如此之大并如此频繁的时候不要太以为然,本性使然而已。
虽然很多我并不认可但斌的一些投资观念,但是我却非常喜欢和尊重但斌,因为他真实本分、喜欢学习、思行合一,我希望这样的投资人在中国能够大获成功,因为这对于浮躁和虚夸的中国投资行业会有很好的带动和榜样的效果。
预祝钟兆民的新公司和但斌的旧公司,比翼齐飞!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