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狭路相逢,微者胜

(2011-11-26 12:04:35)
标签:

杂谈

圆桌嘉宾

    林军:《沸腾十五年———中国互联网1995-2009》、《马化腾和他的腾讯帝国》等书作者,中国互联网资深从业者和观察家

    刘兴亮:《智胜江湖:创业取舍经》、《第三浪———互联网未来与中国转型》等书作者,曾任大度咨询副总裁、互联网实验室总裁,资深互联网人士

    何新云:合智咨询公司合伙人,曾任华为人力资源经理

    李华:富图视觉创始人,百仁思投资公司总裁,前腾讯高管

    本期主持:南都记者 刘艳艳

    腾讯是最没个性的互联网公司?

    南都:很多大公司都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比如谷歌的“不作恶”、微软的严谨等,这些企业文化熏染出的员工,即便以后离开创业,不少也将原来公司的文化印记保留下来。腾讯有没有鲜明的文化个性?是怎样影响离开它的创业者的?

    林军:腾讯的文化是重视用户体验,对产品方面关注得比较多,比较讲究实用。从我所接触的腾讯派创业者身上,能看到他们延续了腾讯塌实的做派。

    刘兴亮:在众多的互联网公司中,我感觉腾讯是最没有鲜明个性的互联网公司。当然,这不是贬意。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的创始人是一个很低调的家伙,它做了也不说。第二个,腾讯的人都很注重产品体验,据我所知,每当腾讯出来一款新产品,马化腾自己都会亲自测试。如果非要概括一个词,可能低头做事比较符合腾讯的文化风格,这对创业者来说也是好的创业品格。

    看“微创新”如何占领小山头

    南都:“如果腾讯也做这个事情,你怎么办?”腾讯前CO O曾李青离开腾讯创业时,遇到了这样的难题。他劝告创业者说,解决办法是要么做腾讯不屑于顾及的业务,要么自己投靠重量级的“大佬”。你怎样看这个观点?

    林军:腾讯是家全业务的公司,这决定了它的前高管出来创业,不可避免地要与老东家重叠。所以,对创业者而言,很多时候不是腾讯也做这个事情,而是腾讯是不是全力做这个事情的问题。以腾讯今天的强大势能,与其短兵相接至少是不明智的。因此,曾李青的解决办法是有道理的,前者是你的事情根本不在腾讯的最重要事情的列表里,后者是即便低谷,也有后台帮你支撑着。

    李华:确实如曾李青所言。像平台型、通用型的东西,创业者就没必要进入了。从腾讯出来再创业的人,我们中间有做电子商务的、旅游的、彩票的……几乎回避了跟腾讯直接冲突的方面。因为我们很清楚,腾讯在竞争中是如何与对手较量的。

    南都:那么,在腾讯等大公司的锋芒下,创业者的机会在哪里?

    刘兴亮:我很赞同曾李青的观点。我的建议是,创业者们应学会去占领小山头,尽量避开成熟领域,比如及时通讯,早已是红海了,即便是要做,也要进行“微创新”。怎么个创新法则?可以看看下面的案例。

    在百度做搜索之前,谷歌早已是业内闻名的搜索霸主。百度是怎么做的呢?它首先做了一个M P3的搜索引擎,对搜索进行了小小的细分创新,并凭借这个口口相传和日后的慢慢发展,成为了如今国内的搜索一哥。

    微软曾很早涉足了音乐播放软件,但现在较知名的是后来者,一个叫做千千静听的音乐播放软件。两者的本质没有不同,只是千千静听当初进行了一个“微创新”,用户边听音乐还能边看歌词,高人气让它站稳了脚跟。

    还有暴风影音。在它之前,市面上的播放器五花八门,用户使用不同播放器需要下载不同版本,但暴风影音的小创新是,所有版本的播放器都能在它这个播放器里兼容,很方便。

    李华:现在整个互联网创业跟10年前不一样了,现在仅进入门槛的资金人力都跟以往不是一个数量级别的。还有商业模式,包括广告增值、无限服务等所有能看到的商业模式,大公司都做了,找准一个切入点比较难。

    当然,机会还是有的,只是互联网创业很讲点运气。像做及时通讯的,最后活下来的只有腾讯,其他家的都死掉了。里面其实有偶然因素,比如团队中正好缺少了某些核心人。腾讯的系统当时为什么很强,因为它有几个做前后台开发的人,都很牛。腾讯并不是最先介入的,大家都正好处在一个生死节点上。

    所以,对每个创业者,也许你的方向是对的,可有时细节不够完美,比如可能缺少几个关键的核心人,成功很难。相反,另外再出来一家公司,它的创业者可能没你有钱,没你这么多想法,但如果他在一个点上把满足用户需求的几个东西凑对了,可能成功了。运气这种东西勉强不来。

    善用用户体验训练经验

    南都:从腾讯、谷歌等这样的大公司走出来的创业者很多,相比普通人,这群人有哪些优势?劣势又是什么?

    何新云:从大公司出来的创业者,他们的优势不需多言。不过,正如硬币的两面,与普通创业者相比,他们又有天然的“硬伤”。

    一方面,如果是技术出身的职业经理人,创业过程中多会遇到管理转型的难题,即是如何做老板。他们有能力凝聚优秀的管理团队,但如何激励管理他们,是个考验。

    另一方面,做职业经理人更关注当期的经营业绩和利润,面临的压力主要是解决一个不太长的周期内,例如一年时间内的经营与管理的问题;而做老板,不仅要关注当期眼前的企业经营与管理的问题,还需要思考企业中期及长期的发展问题,多方压力也就随之而来。所以,要解决好两种不同角色的转换过程,也是一大考验。

    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要思考的是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不是盲目地将自己在上一个大平台上所形成的思路和理念嫁接到一个还很小、还需要生存的企业中。

    林军:以腾讯派的创业者为例吧。他们的创业优势是受过相对完整的用户体验方面的训练,劣势是腾讯是家强平台公司。因此,以往的成功其实没有经过严酷的考验和挑战。他们所分布的领域还是以社区和网络游戏为主,这也是腾讯最强的地方。

    李华:跟别人聊天的时候,很多人说腾讯出来的人有一个问题,可供选择的东西太多了,创业很辛苦,也有人重新回去的。

    不过,我觉得管理一个公司的体验还是很有意思,也能理解以前在腾讯上班时感受不到的东西。比如大概在2004、2005年时,腾讯挣了很多钱,于是很多同事都觉得马化腾不去打广告的做法很奇怪,我自己也有疑惑。但是现在我明白了马化腾的用心,如果让我去报纸上为自己的公司做个豆腐块广告,我可能不会去,因为不确定回报是怎样的。现在我的公司不能说是管理最好的,但架构很清晰。我们这类小公司开始很多都是三两个人,当做大后可能就会出现利益分配等问题了,也值得早做考虑。

    李华:

    “从腾讯出来创业的人,有做电子商务的、旅游的、彩票的……几乎回避了跟腾讯直接冲突的方面”

    刘兴亮:

    “千千静听当初进行了一个‘微创新’,用户边听音乐还能边看歌词,高人气让它站稳了脚跟”

    何新云:

    “创业者应避免将自己在上一个大平台上所形成的思路和理念嫁接到一个还很小、还需要生存的企业中”

    林军:

    “对创业者的机会而言,很多时候不是腾讯也做这个事情,而是腾讯是不是全力做这个事情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