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滴水穿石:关于“回报率”的几组概念
(2011-10-13 21:32:48)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http://neverquit823.blog.163.com/blog/static/164764583201111510120973
====================
第I组:企业本身的回报率及投资人个人的回报率
很显然,这是2个不同的概念。
市场是很聪明的,将“好企业”定出高价,将“烂企业”定出低价,因此一轮牛熊下来,好企业的股票与烂企业的股票相比,并不一定能显著取胜。好企业的质量优势被过高的价格所抵消,同样,烂企业的质量劣势被过低的股价所弥补。尤其是炙手可热的热门股,多数只能提供令人失望的回报,尤其在股价很高而基本面慢慢恶化的情况下。
投资的精髓,是找到一个“错位的赌注”,即好企业被定出荒谬的低价,此时就是绝佳的机会,这种机会很稀少,但是一定有。
将企业的回报率等同于个人的回报率是愚蠢的,尤其是以比较现实的“5年期回报率”而言,绝对不要忽视了价格水平的重要性,有些价格水平只能提供令人失望的回报率,哪怕企业的发展非常好。
第II组:预期回报率与实际的账面回报率
计算“预期回报率”(Expected Return),或者说是“内在回报率”(Intrinsic Return)正是投资管理的精髓所在,评估企业的长期前景、进行估价、情景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只是为锁定一个“预期回报率”的范围的一系列步骤而已。要将不同的投资品的吸引力量化出来,并比较其优劣,唯一的基准就是“预期回报率”。
打个比方说,有2只股票:股票A和股票B,经过分析确凿的事实、进行可靠的逻辑推理及计算,得出A的5年期预期回报率是30-35%,而B的5年期预期回报率是5-12%,显然A比B强得多,不仅A的回报率更高,而且预期回报率的波幅很窄。用数学的语言表述就是:A严格优于B,哪怕现实世界里B企业是个“好企业”。
由于价值类型的多样性,实际操作及价值实现需要的时间,实现“预期回报率”多数是个较长的时间,至少持续数年,除非是事件驱动类的投资项目,这类投资项目的利润并不来自市场。
但是,预期回报率只是一种潜在的可能性分析,对于股票而言,其“实际回报率”与预期回报率偶尔会比较一致,但多数时候更可能有严重的背离。所谓的实际回报率,就是某段时间比如说某1年的股息及资本利得衡量的实际回报率。比如说某只股票当前的内在价值为X,其价值基础相当稳定,预计5年以内增值为2X左右,当前的股价是0.5X,提供的利润潜力是“5年翻4倍”左右,而1年过后,由于它并不是市场热点,股价进一步下挫到0.4X。此时实际回报率是-20%,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此时的“预期回报率”恰恰与直觉相反,0.4X的价格水平上,能提供更高的回报率及只有更小的风险。
另一种极端情形下,比如说某股票当前的价值是X,价格水平是3X,预计提供的是“5年之内下跌50%”的负回报率。由于市场的投机性,该股票在1年以后进一步上涨为5X,此时账面的实际回报率是67%,而预期回报率则进一步恶化。
这正是考较一个投资经理的地方,正如07年3000点以上赵丹阳先生拒绝赌博一样,他宁肯放弃可能的账面实际回报率,却更在意长期资本损失的风险及预期回报率。多数人是短视的,多数人没有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长期投资眼光,因此着手一个投资项目的时候,太多的人对自己的预期回报率心中无数,简单的将一时的账面回报率等同于决策的正确与否。尤其在极端环境下,坚持原来的投资思路则是更难。
如果连“预期回报率”与“实际的账面回报率”含混不清,那再高超的分析才能也是没有用的。用巴老的话来讲,“从长期来看,市场注定会出现非比寻常的、极其诡异的变化”,诡异的市场变化会轻易让人掉进市场的陷阱里面。从长期来看,出现“极端环境”是个必然事件,这并不是小概率事件。
第III组:长期回报率与短期回报率
这关系于如何定义时间。
很惭愧,我个人之前也犯下了错误,将时间定义得太短,因此误判了安全边际及误读了部分股票的真正吸引力。
什么叫短期?严格的说,对于股票而言3年以内都叫“短期”,想搞清楚某只股票一两年的价格走势,跟抛硬币差不多,哪怕是在用基本面分析。我们觉得一家企业很烂,它的股价在一两年内完全可能从3X上涨到6X甚至更高。相反,我们看好的股票,完全可能会一跌再跌。
拿巴老的第1只超长期股票投资——华盛顿邮报来讲,当时他认为这只股票被低估了75-80%左右,他在1973年2-9月份慢慢建仓,当年9月份总市值大概是1亿美元,1973年底却下跌到8000万美元。1974年总市值是8100万美元,到了1975年底恢复到1亿美元左右。此时巴老仅仅是保本,而1975年标普500却上涨了44.4%。一只如此低估的股票,在头3年竟然跑输市场。但到了1976、1977年就大变,华盛顿邮报翻了3倍多并慢慢压倒性的胜出,算到1985年标普500才上涨了约3倍左右,华盛顿邮报在此期间却翻了20多倍。
所以,严重低估的股票,只能说“预期回报率相当理想”、“将在长期占优”,但短期3年以内则并不完全如此。从长期来看,长期回报率收敛于“预期回报率”,估算出“预期回报率”才有可能有真正的决策基准。而短期回报率则是相当随机的,尤其是拿市场报价作为衡量基准的情况下,那种搞法相当依赖于运气。
对时间的定义错误,还有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会导致“严重误判”。比如说一只股票,经计算其内在价值在10元左右,当前是8元,按机械式的算法则可能得出结论:有一定的安全边际。但如果按多数人的想法,会想当然推理“6个月之内上涨到10元,半年的回报率是25%,年化的回报率是50%”,这是一个很荒谬的想法。没有人敢保证6个月之后的股价,券商研究报告多数是垃圾就在于此。即使被低估了80%,也不敢保证1年以后的股价是多少。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如果这个“10元”的计算是基于其他类型的价值,则变数更多,如这个价值是否稳定、随时间推移它会有什么变化?比如说用了5年时间,这个10元的价值被释放出来,但是很明显“5年升值25%”,实际年化回报率仅仅4.6%,这个投资品其实并没有什么吸引力。
实际回报率与时间呈负相关,实现价值的速度越是快,回报率越是高。在实践中,一定要有充足的安全边际,进行保守的估计,不能一厢情愿的判断“6个月以后股价会上升到10元”。像这样的很多投资品其实并没有丝毫的吸引力,甚至也没有安全性。总的来说,“优秀企业”、“基于自由现金流”、“卓越的管理”是另一种安全边际,这种安全边际保证了时间会站在长期投资者的一边。
所以,搞清楚投资人个人的投资回报率、投资品的预期回报率、长期回报率是关键,将不同类型、不相关、但是预期回报率相当理想的一组投资品以适当比率组合起来,就是投资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