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人人都是产品经理(1)

(2011-08-17 18:55:32)
标签:

转载

[转载]人人都是产品经理(1)

已经收到了苏杰的赠书了,第一感觉就相当好,特别是书的排版,字体字号,图的选择,内容的可读性都比较好。看到到要写一本书确实需要很大的精力,时间和投入。对于这次的读书笔记,我准备是读到哪里写到哪里,在读的过程中也做一些思考,帮助理清自己的一些思路。

本书的定位相当好,做产品讲定位,写书也需要先考虑定位。本书不是一本产品管理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教科书,而是一本结合作者实践的心得总结。本书给1-3岁的产品经理,实际上给所有的产品经理应该都有借鉴,只是借鉴多少罢了。

从目录看,本书2-5章看上去散,实际完全围绕了产品生命周期的主线。需求,项目,团队正是我们说的解决做什么,如何做的问题。第5章很重要,讲到了战略层面和产品规划层面,一般的产品管理书会放到最前面来讲,而该书这种安排相当合理。如果连需求管理,项目管理这些都没有做好,很难马上站到产品和战略的高度来看待问题。理解市场,细分市场,战略规划和路标规划,理论容易实际做起来却很困难。

产品经理关注三方面内容,用户究竟要什么?我如何把用户要的东西做出来?做出来的产品如何好卖?第一个内容关注到产品需求管理和产品设计,第二个内容关注到产品规划,产品研发和项目管理,第三个内容关注到产品运营和市场管理。从现在产品经理发展趋势来看,1和3的作用远远大于2。现在的产品经理在这三方面往往会有所侧重,当时必须有这三方面的意识。

产品经理的切入,从需求,项目管理,产品设计等都是可以的。不论是从哪个方面接入都要求对产品开发周期全流程相当熟悉,不能有明细的知识缺陷。从产品设计切入最怕的就是空中楼阁,不考虑可实现性,产品理念无法落地;从项目管理切入的又容易犯闭门造车的问题。

入行一年关注需求,入行两年关注项目和团队,入行三年关注战略和修养。正好是全书的章节结构,所以全书本身就是一个产品经理的逐渐成长史。再回顾下我个人的成长史,前三年做软件开发,需求,架构;后三年做专职的IT项目管理,后三年做产品总工。到了产品经理阶段重点补充的就是市场管理,产品规划,组合项目管理,运营意识方面的内容,但是前面6年的工作到现在仍然感觉是很重要的基础阶段。

第一章,最后给出的全书结构图很清晰,清楚的表达了需求,项目,团队,战略之间的关联关系,体现了全书的金字塔结构。后面给出的产品经理生态系统的图示也很形象。再简单总结下就是产品经理自我修养是本,战略是道,其它是方法,工具和技术。离开了本和道不可能是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

[转载]人人都是产品经理(1)

第二章,首先看一个需求的奋斗史这个图,包括用户研究,需求采集,需求分析,需求筛选,需求管理五个部分的内容,后面五个章节对五个部分内容展开描述,思路相当清楚。需求的三大阶段往往会对应不同的需求呈现方式,在需求采集阶段是原始需求,在需求分析阶段是用户需求或产品需求(结构化和条目化),在需求开发阶段是软件需求。在需求分析阶段往往涉及到需求组合分析,优先级排序和筛选。

需求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理解需求是产品经理最重要的特质。需求的本质就是问题,而问题的本质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满足需求就是在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我们必须考虑问题的缘起是什么?究竟解决谁的问题?老问题解决是否会带来新问题?问题是治标还是治本?问题背后的本质是什么?理解需求一方面是要熟悉业务,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需求挖掘能力。

对于用户和客户,用户是使用产品的人,客户是购买产品的人,有时候往往既是用户又是客户。而对于产品经理既要关注用户的需求,也要关注客户的需求。在软件项目里面我们往往不这么谈,而更多的谈法是产品必须要能够满足企业的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不同层面对软件系统的需求。很多时候决策了购买产品往往只是艰苦的开始。

我们无法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试图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是一场灾难,他会让产品变成一个臃肿不堪,谁都不满意的四不像。这里考虑两个方面的细分,一个是产品的细分,包括产品组合,产品和子产品;一个是垂直领域的细分,包括行业和特殊用户群等。做产品最重要的仍然是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同时盈利,因此满足用户哪些需求要和我们的商业目标匹配,而商业目标+功能需求的分解对应到具体的VE价值工程。

书中谈到用户研究方法分为定性和定量。定性研究可以找出原因,偏向于理解;而定量研究可以发现现象,偏向于证实。定性和定量必须结合。第一轮,听用户定性的说,确定产品方向,具体做什么?第二轮,听用户定量的说,确定需求优先级;第三轮,看用户定性的做,要先做的是哪几个需求;第四轮,看用户定量的做,根据产品使用情况不断改进产品。

需求采集常用的方法仍然是用户访谈和调查问卷。而实际上很多时候确实是用户访谈在前面,通过用户访谈收集原始需求,通过对原始需求的了解有针对性的来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的分析来确定优先级。需求采集最建议的方法还是单张需求卡片,书里面有具体的模板可以参考,也可以进一步简化为敏捷方法中的User-Story Card,要注意到需求采集中最核心的仍然是业务场景,角色,行为,业务数据四个内容。

需求分析是从用户提出的需求出发,找到用户内心真正的渴望,再转化为产品需求的过程。书里面谈到需求分析是一个分-总-分的过程。其中分是分解,分解的核心个人认为是粗粒度需求的条目化描述;总,即抽象和提炼,这个和核心的是共性需求的提取和挖掘。需求分析的重点就是实现用户需求到产品需求的转化,一个用户需求可能需要多个产品需求来实现,或者一个产品需求本身通过通用化和产品化考虑又可以实现多个用户需求。产品需求本身的重点就在于产品化的思路,寻找共性和通用解决方案,而不是增加特定用户太多的个性化需求定制。

在需求分析中可以对条目化的需求增加需求说属于的业务组件,模块,工作量,优先级,难易度等分析和评估。在Scrum方法论中需求条目化管理和项目管理过程紧密结合,从ProductBacklog到SprintBacklog,需求到计划,需求到实现的过程跟踪等。

对于需求筛选,2.4章节的内容稍微脱节,谈需求筛选的内容比较少。前面讲的业务目标,需求商业价值部分内容可以移动到后面的战略和产品规划层面来谈。需求筛选涉及到两个大的层面,一个层面的产品定位和市场细分;一个是确定优先级,指导后续产品的迭代版本开发计划。

再回来看下需求生命周期管理和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之间的关系。需求有几个大的对象之间的转化从原始需求->市场需求->产品需求->软件需求。在这个里面产品需求对象很多时候可以合并进入到市场需求或软件需求中。需求最开始的产生是原始需求,后面经过初步分析转化为市场需求或用户需求,根据用户需求形成产品规划和产品版本计划;产品版本计划对应具体的项目咨询,在项目版本中将用户需求转化为软件需求。几个大的需求对象之间往往存在较复杂的对应关系,特别是大型产品或产品线的开发,需求全生命周期管理重点正是需求状态管理和需求跟踪(需求关联关系)。大型企业的需求管理工作相当复杂,很多原始需求还跨了产品线,特别是里面的需求拆分,拆分后的对应。需求最终的闭环验证都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

对于产品管理和开发中需求管理的一些最佳实践和做法可以参考IPD集成产品开发中的OR需求管理部分内容;对于项目管理中的软件需求分析和开发,再次强烈推荐徐锋老师的《软件需求最佳实践》这本书;对于需求采集,需求分析开发和项目管理的紧密集成,建议阅读SCRUM敏捷方法论中的需求收集和管理方法;对于需求如何做到以用户为中心,建议阅读Alan Cooper的《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对于需求采集和用户访谈,再次建议补充业务流程管理和业务建模方面的知识,推荐IBM的业务建模型CBM和SOMA相关的方法论。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