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领导力”西学中解二题

(2011-05-09 15:48:59)
标签:

转载

“领导力”西学中解二题

                          ——《领导力发展》学习体会

 

选修了Schon Beechler 教授的《领导力发展》课程后,启发良多。

 

这门课的主体内容来自西方对领导科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和教授自己的一些观点。教授多次在课堂上恳切地表达,希望她的领导力课程对中国的经理人有所帮助,而且教授还非常热情慷慨地满足了我冒昧提出的中英文讲义电子稿的需求。教授这些作为本身就是在演绎和示范领导风范!

 

  课后我又重温了一遍课程内容。温故而知新。复习过程中除了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外,我还感悟到了一些中西相通的东西。它们丰富和提升了我的认识,觉得很有意思,特选择两例诉诸文字,以课程心得方式和同学交流分享。

 

一、       三思而后行

     课程开始时,教授并没有从“领导力”入题,而是首先介绍了一个“学习循环圈”。

 

[转载]“领导力”西学中解二题

 

教授说,这是我们的学习循环。按我的理解,这其实可看作是我们的行为模式的透视和抽象,命名之为“学习循环”可能是指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

 

教授紧接着分析说,不同的人,尤其是不同职业的人,往往在上述循环的四个环节时间分配上有一定的稳定特征。有的人习惯在“行动”上分配的时间较多,有的人则在“计划”上分配的时间较多。比如职业经理和企业家(我们大部分学员的身份)往往在“行动”上分配的时间较多,而大学的教授们则往往在“反思”和“总结”上花费较多的时间。这些个性或职业倾向会积累成不同的行为结果和学习成果。

 

我感觉,这是一个有用的分析工具。于是我尝试着利用这个工具做一些进一步的分析。

 

假如我们的“行动”总基于“计划”,“计划”又总基于“总结”,“总结”又总基于“反思”(可以是对别人或前人的实践的反思),那么,我们做事的绩效就一定会比单一的“行动”好得多。我把这么一种认识写成了下面这个公式:

 

做事的绩效=反思×总结×计划×行动

 

上式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无论做什么事(包括自己完全陌生的事)总能取得较好的结果。

 

为什么同样实践经历的人(包括受教育的实践)总会表现出不同的成长水平,甚至差异相当悬殊呢?中国式的解释除了归因“勤奋”差别外,往往用“悟性”差异作为答案。这其实是用问号(悟性是什么呢?)覆盖问号(前面的疑问)的技巧。对照上述学习循环圈,显而易见,最佳的行动成效和学习成长往往有赖于整个学习循环良好的时间分配,以及循环的数量和循环的质量。

 

根据这个学习循环圈给我的一些启示,为了简洁直观地表现我的认识和体会,我列出了如下一个式子:

 

   个人(或组织)成长=(反思×总结×计划×行动)×循环数量×循环质量

 

显然,上式表明,看是相同的经历,式子右边六项乘数却可能蕴含着极大的不同。循环数量的多寡反映了一个人的勤奋程度(熟能生巧来自相同内容的反复循环,不同内容的循环增量则带来阅历的丰富),循环质量的高低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追求的标准和目标的高低,括号中的部分是做事绩效(前文已详述)。

 

  我把这个充满智慧和蕴含哲理的工具变换一下图形:

 

[转载]“领导力”西学中解二题

 

  经过这么一调整,上图变成了中国古训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的图解版,可见“三思而后行”与教授讲的“学习循环”如出一辙。

 

虽说我国古人说的“三思”不是确指“思考三遍”,而是强调反复思考的重要性,但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思考,以及思考什么?西方科学在上述学习循环中让“三思”的内容和次序都明确化后,比我们的古训的指导性和操作性更强了。

 

其实,图示的学习循环也是我们的一个自然的、经常的过程(尽管很多时候我们出于无意识状态)。做任何事(行动)之前,我们总会事先想好做事的步骤和方法(计划),这时候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借助我们的经验教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一定来自某些过去的事(反思)。学者们通过对人类的行为反思总结出的这个实践和学习过程的内在规律,它可以为我们规划发展自己的领导力,从而提升自己的领导力带来有力帮助。

 

我们了解了获得领导力的过程,那么,我们要提升的领导力的内涵是什么呢?也许教授介绍的奎恩的“竞争价值框架”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二、内方外圆

课程中,教授重点介绍了奎恩的竞争性价值观框架。该框架按“灵活性-控制力”,“内部导向-外部导向”两对相对的价值观来定位一个个人或组织的能力特征。    

                                                                                              

 

[转载]“领导力”西学中解二题

 

 

教授让学员做了一个现场自测,计算出的四个自测值标定在四个象限的45°线上.

                              

 

[转载]“领导力”西学中解二题

 


上图是我的自测结果,明显欠缺2、3象限的能力。

 

课堂上,教授要求学员相互交流自测结果。我们发现大部分学员都在某个象限特别突出,图形有非常明显的尖角,呈锋芒毕露状。有学员问:是否要把这些尖角都去掉才能学会圆滑世故呢?这个太中国化的问题可能因为翻译难度的缘故,来自美国的Schon Beechler教授似乎没有完全了解问者所思。

 

在复习时我忽然生发一个联想,这个联想使“尖角”和“圆滑”这两个对立特征成了一个统一体。

 

当一个个体的竞争性价值观呈现出等坐标分布时,将会出现一个正方形。给这个正方形加上一个外接圆将是一个“内方外圆”的形状。

 

 

[转载]“领导力”西学中解二题

 

看来去除尖角换圆滑并非正道,而均衡方正近圆润才属正解(这也吻合中国的“中庸”智慧)。

内方外圆是中国古代(早至先秦)钱币的形状,是我国奉为为人处世、修身立业的至高智慧,是

历代先贤、英明领袖的显著特质,但古往今来凭四个字悟透方圆之道者寥寥可数。

 

借奎恩的竞争价值框架,稍加变换图形,中国人推案备至的处世智慧——内方外圆,便赫然与纸上了!

 

[转载]“领导力”西学中解二题

 

 

借此机缘巧合,我就修炼个人(组织)领导力的一些领悟和学习,用中国的“内方外圆”智慧结合奎恩的框架谈点体会。

 

(一) 内方外才圆:世人总追求能够圆滑处世,殊不知内方外才圆,圆靠方支撑;

(二) 大方大圆:求圆不难,求得大圆才难,因为大圆的前提是圆内的里面先有大方;

(三) 方圆迭进:一个人(组织)的成长过程中总是先突出某方面,然后再跟进其他方面,各方面都均衡了,便构成一个圆。这时候可能又有某方面破圆而出因而又开始进入下一个循环。如此方圆迭进中不断扩大圆的直径,不断积累实力;

(四)  方现本色:方的顶点是我们的某种特色能力的刻度,是个人(或组织)的实力体现。发展“方”是我们提高能力的基本任务。

(五)  圆蕴智慧:圆内接方,使得一种能力特征(或者力量类型)与另一种能力特征之间转换时平缓过渡。这样,圆包含了我们的所能(方圆的交点),圆也掩盖了我们的不能(方圆之间部分),这两方面体现了人类扬长避短的高度智慧。

(六)  积方成圆:奎恩的完整模型是用8种角色(本文略)来定义能力特征,因此可以画出一个八方形的图。四方形有两条对角线,代表着两对对立的价值观;八方形有四条对角线,可以代表四对对立的价值观;以此类推,n方形有n/2条对角线,可以代表n/2对对立的价值观。数学告诉我们,当n→∞时,n方形便是一个圆形,也就是说当一个个体(或组织)修炼到对等地包含n种两两相对立的能力时,方圆便合一了,因此我把这种现象叫积方成圆的“n方形理论”。

 

 

 

[转载]“领导力”西学中解二题

 

 (方圆合一)

 

奎恩模型关注了“灵活——稳定”、“内部——外部”两对对立价值观,我们还可以在该模型的上面添加其它就特定情景来说非常重要的一些价值观组合,比如“短期——长期”、“个人——集体”、“民主——独断”等等。随着包含价值观的数量的增加,绘制出的“多方形”的边数就跟着增加,于是我从奎恩的理论扩展出了积方成圆的“n方形理论”。这个“n方形理论”与行为心理学中的“认知复杂度”理论是吻合的。(“认知复杂度”被认为是全球思维的一个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

 

一个个体显然只有通过自身修炼才能达到积方成圆的境界,但一个组织却可以通过团队建设来借助团队中每个个体各自的“方形”积叠成组织的“圆形”。通过组织建设获得需要的全面组织能力,这也是一种领导艺术。这或许可称为积方成圆的“团圆理论”吧(它的本质是n个多边形叠成一个n方形)。这也可佐证:团结就是力量。

 

[转载]“领导力”西学中解二题

(团队共圆)

 

其实,借助中国“内方外圆”智慧和奎恩的竞争性价值观框架还可以解释和分析很多与领导力、组织能力相关的问题和现象,也可以借之诊断、发展和提升个人领导力和组织能力。课堂上,教授用奎恩的竞争性价值观框架分析了她本人和她先生的能力特征,还分析了微软、可口可乐等公司的组织能力特征,很有启发性和说服力。根据我的学习体会,“竞争性价值观框架”工具和我国“内方外圆”传统智慧不仅在解释个人和组织能力内涵上有着天作之合,而且结合理解运用可以使各自效力倍增。因篇幅关系,仅粗浅地谈上述六点体会。

 

 “领导力”是很多人想说清楚却至今还未能说清楚的一种神秘力量。尽管古今中外充满着关于领导力的实践范例和理性认知,但我们仍还远未发现其根本的力学规律。也许是迄今为止的数学水平还未构造出能描述领导力函数的模型吧。本文仅就领导力的学习体会牵强地、肤浅地把一些中西认知扯在一起,只是想借此表述对领导力的一点个人化的学习感悟,同时也是为了感谢Schon Beechler教授四天的辛勤教导。Schon Beechler教授的课程很精彩,类似本文两例的课程知识点达数十近百。它们都给了我深刻启发,相信这门课的学习必将对我的职业生涯产生积极的、重要的影响!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