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丽散文集序
(2013-07-23 12:23:26)
标签:
文化 |
郭华丽散文集序
李春平
郭华丽的散文,几年前我就在报纸上读过的。当时我还兴奋地向朋友们推荐,说这人的散文写得不错,很有感觉。所谓的感觉,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作品的外在形式,作者能把鸡毛蒜皮的琐事敷衍成文,很考内功,它检验着一个作者选材、构思和驾驭文字的能力。二是指作品的内容,文章里的某个片断或某一句话把我们的内心抓住了,读来让人为之一震,或心头一热,产生了某种相关的情绪波动和审美趣味,文艺学上借用物理学中的声学术语来表达,叫做共鸣。当我们在衡量一部作品的价值时,共鸣的程度就成了一个核心要素。
在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周作人,梁实秋等诸多名家散文大都取材小巧,于细微处见灵气,见智慧。往往就在那些并不经意的字里行间,描绘出作者趣味十足的生活小景。小虽小矣,但不乏佳构。其实,散文的写作不在于题材的大小,而在于书写的智慧。不存在写什么的问题,而在于怎样写的问题。同是一件事物,写好了就妙语连珠,如诗如画。写不好就形容枯槁,味同嚼蜡。老百姓的日子原本就是普普通通的,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事,也不关乎治国安邦之伟业,农家小舍之内,袅袅炊烟之下,尽是那些平平淡淡的小日子,柴米油盐、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全装在里面。在这些俗世的简朴的生活中,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值得纪念值得书写的东西,都有他们各自的精彩和亮点,这就成了散文的取材对象。郭华丽的散文即是如此。她善于从记忆和现实的双向交流中,去捕捉最有情感含量和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转化为清新秀美的文字。
郭华丽的文字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写来给别人看的,如《跋山涉水的忧伤》,《我的父老乡亲》,《蜀河的味道》。它们属于展示型的文字,此类文字原本就是向他人倾诉的,需要他人分享,是我说你听的那种。文字所表达的,是我们的社会在进步过程对一个普通家庭生活的真实映射,是那片土地上的真实图景,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的生活境遇。第二类是自我内心独白,对岁月和对人生的思虑,是写给自己看的。如《我要做怎样的女子》,《活着活着就老了》,《小感触》等。岁月对人生是残酷的,也是温润的。一方面,它让人从幼小变成成熟,然后慢慢老去,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这个无奈的结局。许多国家特别是中国古代,都探索过长生不老之术,全都无果而终。那么,既然不能长生不老,我们也在要在限的生命中进行力所能及的思考与探索,来确认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岁月给我们提供了营养和见识,让我们每一天都在迎接新的太阳,每一天都在面对新的世界。我们就在这样的除旧布新中按照时间顺序来完成一部个人的历史。这恰好又是岁月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接受岁月煎熬的同时也接受岁月的滋养和洗礼。这类文章,是个人感情的真实渲泻,是自我慰藉的文字。之所以要写出来,是因为我们尊重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经历,尊重自己的人生,尊重我们生活中的人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这就需要表明,我们关注着这个世界,世界也应该关注我们,哪怕我们很小,哪怕我们微不足道。因为恰恰是很多很多的微不足道,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芸芸众生和大千世界。第三类是应景之作,是应付场面的,是为某个特殊场合而写的,如关于旬阳的某些文字,写作时更多的考虑到了它的社会功用。但这种文字很难做到精耕细作。
散文作为一种传统古老的文体,它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品格。《左传》那种“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的风格,《史记》那种“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境界,欧阳修散文的“圆融轻快,舒敛自如”的章法,都树立了文学史上绝无仅有的标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气韵的贯通,行文的畅晓。尤其是气韵,是一个很难把握的东西,似有却无,却无却有,老师是教不了的,作家是讲不好的,只能在阅读和写作的综合实践中慢慢体味。一篇精神饱满气韵贯通的文章,无论立意高低,选材大小,都是美文。如果在气韵上出现断裂或干瘪,无论怎样锤炼打磨,怎样文采飞扬,都是难称佳作。这个问题,对于很多散文作家来说,都是一道难以破解的难题。当然也包括我,包括郭华丽。
2013年7月20日星期六于安康学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