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挖掘被忽略的文学宝库

(2013-07-07 17:15:35)
标签:

文化

挖掘被忽略的文学宝库

——闲话 郑继猛博士论文《宋代都市笔记研究》

 

李春平

 

郑继猛先生最近公开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宋代都市笔记研究》,洋洋三十万言,蔚为大观,可喜可贺。作为一代名师霍松林先生的弟子,郑继猛从陕西师大博士毕业后来我校任教,几年来,一直在教学和科研两条路上辛勤耕耘,越来越显示出他扎实的学术功底和研究实力。《宋代都市笔记研究》就是明证。

见到这本书我自己是感到非常亲切的。原因是,我以前零星地读过包括《东京梦华录》在内的一些宋代笔记,但从未读过研究宋代笔记的专著。两宋在我国是一个文学艺术非常发达的朝代,文人辈出,群星灿烂。词作为宋代文学主流,在中国文学史上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散文创作上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他们把隐藏在地下的下里巴人的小说推向了前台,从民间放到社会公共舞台上讲述,于是就有了话本的繁荣。以东京(开封)和临安(杭州)为代表的国际大都市异军突起,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集四海奇货,吸引八方游客。城市综合功能日趋完善,以临安西湖、东京金明池为代表的城市景点也很多。三教合一的思潮,自由的学术风气,士大夫的养尊处优,安逸闲适的市民生活,所有这些,都给文人墨客提供了极佳的写作场景,激发了他们的写作欲望,除了诗词和散文,还有大量城市笔记涌现出来,光是写东京和临安的文章,就如繁星闪烁,数不胜数。这是一笔巨大的文学遗产,是一个藏在书斋里的未曾开发的文学宝库。作为文献学博士的郑继猛先生把学术目光瞄准这一领域,是一个有学术胆识的明智之举。

郑继猛的研究思路宽广,方法灵活。他以史学研究方法去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文学研究方法去探究其文学特点,以文化研究方法去揭示其文化现象,以社会学的眼光去考察宋代社会的变迁轨迹。读完《宋代都市笔记研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启发和想象:当我们的思维跨越时空之后,脑海里便浮现出了另一幅《清明上河图》,这幅图画是郑继猛用文字构筑起来的。尽管我们无法看到真正的大宋王朝的繁盛景象,但却可以通过想象来完成对它的描述。

笔记研究是一项颇有难度的工作,研究者所面对的是一堆庞杂的笔记史料。宋代都市笔记到底有多少,可能谁也说不出一个准确的数字。这些笔记所涉猎的内容,大凡都市万象,无所不包。笔记是一种极自由的文本,体裁的自身特点决定了它的局限性,不可能产生鸿篇巨制和惊世之作。同时也决定了它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囊括了世间一切可写之物。如果归类,笔记应该归为散文文体,可以叫做随笔,可以叫做小品。篇幅可长可短,题材可大可小,行文可粗可细——有的刻意雕琢,有的信手拈来,有的极尽华美,有的粗鄙浅显,但大都真实可信,直逼现实生活,因此它又属于纪实文学。郑继猛选择了其中几部著作,如《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武林旧事》等作为它的研究对象,它们代表了宋代笔记的最高成就。在前人的研究中,囿于城市笔记的纪实性和真实性,学者们多从史学角度去分析解读,以还原宋代社会生活的基本况貌,力图接近当时的社会真相。对于研究者来说,或许这是一条最便捷的路径。于是就导致了一个结果:都市笔记的文学性有意无意地被忽略了。再说,谈及宋代文学,有那么多诗词名篇,那么多经典散文,要研究的内容太多,似乎还轮不到涉及无一出自大家手笔的都市笔记。笔记小品的受众面也相对狭小,它不像诗词和话本那样容易传播。这也就是说,在浩如烟海的宋代文学中,在名家与名篇交相辉映的文学背景下,宋代城市笔记的文学价值其实是被掩蔽的。现行的文学史对“笔记”一词都是一笔带过,点到即止,甚至有的教材只字未提。郑继猛反其道而行之,另辟蹊径,他把研究重点了放在都市笔记的文学价值上,从叙事方法、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多侧面进行系统的文学考察,纵深发掘出它们的文学价值。这是一个学者应有的学术姿态,也是本书的重要价值之一。

读《宋代都市笔记研究》,让人联想的东西很多。我读过一些古典白话小说和宋代话本,再看一些宋代笔记,便有一种“往事越千年”的感慨。那些地域的真实性和当时的繁华景象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宋代笔记中反复出现的“金明池”、“西湖”、“樊楼”、“苏州”等地名,诸地风景如画,节会很多,经常游人如织,往往又是产生爱情的地方,许多爱情故事和民间传说由此衍生开来。当它们出现在笔记中时,显得平实而亲切,就是一道道呼之欲出的历史景观,尽可以心想目游。当它们出现在话本小说中时,又成了《金明池吴清逢爱爱》,《闹樊楼多情周胜仙》等话本中的主场景。话本是用来“说”事的,要故事,要悬念,要吸引听众,断然不能等于生活的真实,其间有一些虚构的成分。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艺术品的真实性,它们毕竟描绘出了那个时代真实的生活图景。而笔记小品是用来“记”事的,没有任何功利性,个性化比较强,可以抒发感慨,可以记录观感,市井生活中的油盐酱醋,瓦肆茶楼,商铺货物,咸可跃然纸上。这种随意性、个人化的写作,正好将审美视角置于民间立场,具有朴素的未加粉饰的审美价值,必然对后世的同类体裁的作品产生影响。宋以降,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笔记汗牛充栋,我读《老上海三十年见闻录》等后世笔记时,就能找到宋代笔记的某些影子。我是否可以认为,研究宋代文学,仅仅关注诗词、名家散文和话本是不够的,还有被忽略了的城市笔记,诸多文学品种的共生共荣,才形成了宋代文学的大繁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