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感恩文章
(2010-12-28 23:09:29)
标签:
文化 |
序
——为感恩征文作品结集出版时写的话
李春平
在中国古代小说和其他文献中,记载了许多烩炙人口的感恩故事,流传甚广,历来就是对青少年进行美德教育的范本。中国古代成语中,涉及到感恩的也很多,正面的有:知遇之恩,皇恩浩荡,恩重如山,恩荣并济,恩若再生,恩同父母,恩同再造,恩威并重,返哺之恩,感激涕零,感恩戴德。负面的有:负德辜恩,怙恩恃宠,丝恩发怨,忘恩负义,负恩昧良,负德辜恩,等等。这说明,感恩已经成为中国传统美德的一个重要部分。
检视这次征文活动,作品总体上是让人欣慰的。确有一些不错的文章,选材新,立意新,写法新,不仅突出了表现了感恩这一主题,而且从内容到形式的拓展上都有所突破。可惜这种作品太少了,更多的作品就显得平淡、单薄了一些。虽有动人心弦之处,却无触动灵魂之力。选材最多的是写父母的养育之恩,其次是写同学们的同窗之情,这是大家体会最多、感受最深的,也是最好写的。可是,这些内容从小到大都在写,大约在小学生作文时大家都写过,大学时代再来写,如果没有新的东西注入,那么意义就不大,不过是重复自己而已。重复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在重复中没有进步。这些作品,放在中学生作文中可能算是好文章,但在大学生作品中就算平庸之作了。这在要求上是不一样的。中学生要求的是主题突出,流畅通顺,段落清晰,感情真切。大学生写作,我们更看重作品中所呈现的创造力和构思能力,以及情感的表达是否饱满。
还有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同学们在使用素材时的严重雷同。比如,网上流传的暴走妈妈的故事,捐献器官救子女的故事,在此次征文中被多人同时使用。说到感恩就想到这些典型的事例,本属正常。可大家都用一个素材说事,就雷同了。这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同学们的视域不宽,没有突破经验的局限,囿于现有的经验中寻找素材,视野遭到围困。还有一点就是,同学们的思路受阻,在选择感恩的具体内容上没有向外拓展,也没有纵深挖掘,导致描写亲情的作品大同小异,似曾相识。尤其没有发挥细节的力量。写作者一定要清楚,面对大同小异的感恩故事,细节比情节更具有感染力的。在写作中,只有一个办法,是技术性的问题,就是让细节更细,把细节放大去写。
本来是请我写序,我却毫不客气地讲了这么多批评意见。我是真正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写作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
2010年12月日28晚篝火晚会完毕后,匆匆写于家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