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孔子揭示了男人好色的普遍性

(2010-01-03 09:51:26)
标签:

美色

女乐

普遍性

周游列国

孔子

鲁国

文化

孔子揭示了男人好色的普遍性

 

李春平

说明:个人观点,欢迎批评

 

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曾两次说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一次是在《论语.子罕》里,一次在《论语.卫灵公》里。这里的德就是指美德,色就是指美色。孔子通过自己的经验和阅历表明,他没有见过爱好美德象爱好美色一样的人。还有一层意思是说,无论是好德者还是不好德者,都是好色者。我个人认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孔子在德与色的比较之中,揭示了男人好色的普遍性或一般规律。这是孔子对人类的贡献之一。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子这话是有足够依据的。他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积累了相当丰富的阅历。孔子从鲁国到齐国、卫国、陈国、蔡国等国所接触国君,那些国君和上卿大多数都喜欢美色的人,甚至有了美女就进入痴迷状态,三日不理朝政。当年孔子离开鲁国也和美色有关系。《论语·微子》:“齐人归(馈)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孟子·告子下》则这样说:“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膰肉不至,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鲁定公十二年春,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有误朝政,孔子气愤的离开鲁国。可到了卫国,卫灵公依然喜欢美色的人。对孔子的这段经历,史书这样记载的:《史记·鲁周公世家》:“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去。”《史记·卫世家》:“(卫灵公)三十八年,孔子去鲁适卫。”《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鲁定公十二年:“齐来归女乐,季桓子受之 ,孔子行。”可见,孔子周游列国,实际上是很不顺利的。其所见所闻,并非他期待的那样。

他所见到的权贵们都是好色之徒,足见那时已经是道德滑坡、“礼崩乐坏”了,这正是孔子最忧虑的地方。《论语。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难怪孔子发出这样的感叹:“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没见过爱美德如爱美色一样的人。他的经历与他的感叹形成了一定的逻辑关系。他在话里暗含着一种期待,希望人们好德就象好色那样痴迷,这样的话,社会的整体道德风尚就要强许多,就会更加符合他那“克已复礼”的终极目标了。

从另一个方面看,孔子也因此发现了喜欢美色是人的天性这一根本道理。德是什么?孔子所说的“德”,就是符合周礼的社会规约,是建立公序良俗的法宝。好德的本身是遵守社会道德秩序,其中包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德虽善良,有美感,有愉悦,但“好德”的行为本身不会引起快感。可是“好色”就不一样了。当美色作为审美对象的时候,作为审美的主体与客体会形成一种对应关系,是会产生美感的,甚至会产生生理快感的,因此“好色”更具有主动性。由此决定了“好德”与“好色”有本质的区别。这就是平常所说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也并非只有权贵才爱美色,一般人也是如此。所以孔子进一步指出:“君子好色而不淫。”“好色”是人的本性,“不淫”是指不过分地追求和贪恋。

《孟子》说:“食色,性也”,好色是本能的东西。荀子发挥了孔子的观点,说:“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又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肌理好愉快,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向生之者也。”孔子也承认君子好色,但要有克制,有原则。他说:“君子好色而不淫。”“好色”是人的本性,“不淫”是指不过分地追求和贪恋。由此看来,孔子是承认男人好色的合理性的。

 

2010年元月3日于安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