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官场与官场小说
(2009-12-03 01:44:20)
标签:
官场小说纯文学评论家至圣文化 |
分类: 李春平谈文学 |
怎样看官场与官场小说
李春平
从焦裕禄的出现到孔繁森的去世,从胡长清的落马到重庆打黑风暴中的涉案官员,两种完全不同类型的人,都生存在名叫“官场”的这种地方,你能说官场是清是浊?是晴是阴?故而,简单地把官场类型化是不对的,简单地看待官场中的复杂性也是不对的,简单地把官场妖魔化也是不对的。官场是什么,官场就是一片森林,林子里有大树,有奇木,有劲松,有栋梁之材,也有毒草,有猛兽,有蛀虫。总体上看,官场这片林子是绿色的,健康的,生机盎然的。这才是官场的正常样态。
作家描述官场,不仅要从远处审视这片森林,还要走进这片森林,看到里面的树木与杂草。如果把它描绘成满目疮痍、荆棘丛生的地方,那就失真了。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那也失真了。在人类历史上,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太平盛世,也没有绝对意义上的人人满意的政府。如果把政府官员想像成神仙至圣,并象神仙至圣那样给予期许,把他们看成没有七情六欲,只会治国安邦的圣贤,这就是幼稚病和理想化,是在用非人的观点看人。反过来说,无论是作家还是读者,只要把官场人物看成平凡而普通的人,那么来自官场的一切矛盾与问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因为是人就会有人的共性和个性,人聚集的场所就会有人性衍生出来的各种矛盾。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读官场小说?十多年来热度不减,且没有任何一个文学种类能与之抗衡?原因并不是因为官场小说写得多么好,而是因为纯文学的逐渐没落和边缘化。那些被文学评论家所追棒所谓的史诗啊,佳作啊,有多少是关乎百姓痛痒的?有多少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有多少是与大众生活贴近的?少!读者从评论家推举的作品(包括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中找不到精神依托了,对纯文学失望了,回头看看官场小说,不论写得好不好,它与现实生活总是近一些,或多或少能看出生活的迹象,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还是可以的。从这个角度上讲,纯文学小说是写给评论家看的,主要用来评奖和沽名钓誉。而包括官场小说在内的关注现实的小说是写给读者看的,主要是为大众服务。
官场小说问题多多,是个不争的事实。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写的人多了,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很烂。二是个别作家纯粹把官场写成了人心角逐的战场,丑化了,粗鄙化了。这是作家世界观的问题。三是读者太多了,庞大的读者群支撑着我们的图书市场。读者越多,发现问题越多。你看纯文学的这一块,反正读者少,发现问题也少,谈论的也少。话说回来,官场文学的繁荣毕竟是件好事,说明百姓参政议政的意识强了,越来越关注当下政治生活了。这是民主和进步的表现。
而摆在所有官场小说作家面前的艰巨任务是:用作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用文学良知去写好作品,写大作品,用小说的真善美去为官场热推波助澜。评论家批评你没关系,但不要让大多数读者说你垃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