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派出所长贪官污吏腐败分子腐败现象社会资源文化 |
分类: 李春平视点 |
莫让“慕腐心理”成为“进步”动力
反腐败是廉政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依我浅见,无论是明的腐败也好,暗的腐败也好,无论隐藏得多深,脏款有多大,都不可怕,迟早是暴露的。最可怕的是什么?最可怕的是人们的“慕腐心理”。什么是“慕腐心理”?就是一边对腐败现象和腐败分子深恶痛绝,一边暗自羡慕那些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渴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腐败一把。恰恰是这种扭曲的病态心理,成为一些干部进步的动力,驱使他们积极踊跃地踏上进步的阶梯,有的则是不择手段、不惜血本地投机钻营。
我曾经听一个朋友讲过一件真事。一个公安干部为了进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拼命工作,赢得了许多荣誉称号,成为单位的一面旗帜。他私下对外单位的朋友讲:他之所以拼命工作,一切都是为了进步向上。他说要改变他的地位和身份,唯一的办法就是表现出色,让组织信任他,继而重用他。后来他借钱行贿上层,终于有了一官半职。遗憾的是又是副所长,在副职的岗位上他得夹着尾巴做人,施展不开手脚,又过三年才得以转正成派出所长。转正后就摇身一变,利用职务之便大肆捞取钱财。转正一年多来还没捞回先前的投入成本。他觉得太冤,便开始不择手段了。他捞钱的最好办法是抓赌,目标是瞅准那些喜欢打牌的又是有头有面的机关干部。因为他们怕进局子关起来,所以你把他们的赌资没收了,只要不“进去”就行,他们不会向你要收据的,乐于吃哑巴亏,自己吃亏了他还感激涕零。那么,派出所长抓了钱就装进腰包白用,以补前期亏空。在这样的领导面前,法律和公正就受到了践踏。
话说回来,想当官不是坏事,想致富也不是坏事,这都符合人们正常的心理需求和社会结构需求的。但是,在“慕腐心理”的驱动下追求政治上的进步,带着不良动机走马上任,就不是一件好事了。如同奸商卖的柑子,整个一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因为,此类干部从开始起步时就落下了病根,他们表面上痛恨腐败,反对腐败,但不是从国家大局和社会肌体上对腐败有着理性的深度的认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对贪官污吏不服气。为什么你能腐败我就不能腐败?那是因为你有腐败的条件,你能操纵社会资源,而我就不能。所以我要反对。持这种心态的人不在少数,绝非个别,而是一个小小的群体。他们无权无势,资历较轻,地位不高,所掌控的社会资源极其有限,也确实不具备腐败条件。因此,他们就能够伪装出一副愤世嫉俗、道貌岸然的样子,几乎用不着化妆就能表现出一副素面朝天的朴素面孔和正义者的昂扬姿态。貌似清正廉洁,刚直不阿,实则内心丑陋,灵魂灰暗。他们往往会不惜一切代价往上爬,一旦达到目的了,他们就会一反常态,露出本相。而此时,他们与其他贪官污吏毫无二致。
“慕腐心理”是一种颓废的病态心理。因为其病潜伏得很深,潜伏期很长,不是人人都能表现出来的,甚至许多人终身潜伏,十分隐蔽,极不容易被人发现。而平时表现出来的又是积极的、阳光的一面,甚至还有一大堆可圈可点的先进事迹。所以他们往往能顺利通过单位推荐、组织考察、对外公示等层层关口。一般而论,那些跑官的,买官的,要官的,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心理。从精神上渴望腐败,羡慕腐败,“慕腐心理”已经成为他们政治上追求进步的强大动力。在权与利的结合下,使他们深深懂得自己的目标与步骤,必须首先拥有权力,紧随其后的便是利益了。他们拥有了权力之后,立马就会大变,实现腐败的愿望也就水到渠成了。于是乎,他们从言行举止,到衣服包装,一切都今非昔比了。
此种现象,就给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需要分析和研究的新课题。抛开那些“假大空”的套话和说教,确实让人看到一些干部灰暗的精神地带浸泡在污泥浊水里面。他们情操低下,品格不高,颠倒荣辱,缺乏济世情怀。一朝得势了,立马就原形毕露了。如何让他们从心理上建起一座廉洁自律的反腐屏障,有一副积极健康、保持节操的进取态度,这是有关部门值得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问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