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2008年8月18日
缺位的体育文学
李春平
看奥运的时候常常让人感到遗憾,我国从奥运会的两次申办到奥运会的成功举行,多少年来的风雨历程,而今终于修成正果,全民欢呼雀跃,世界为之喝彩。可是,当我们放眼文学界和体育界的时候,我却深深地感到:我们的体育事业上去了,而体育文学却缺位了!我们不仅要问:当北京奥运之声传遍全球的时候,有多少与之相称的文学作品同时也在传播这一文化信息,也象奥运赛事那样激动人心呢?
如果按传统分类,体育文学可能属于行业文学的范畴。中国的文学评论家们对行业文学一向是不看好的,如公安文学、煤矿文学等等,评论界并不多么认同。但评论家不认同不等于读者不认同。文学作品并不是只给评论家看的,它的对象是广大读者。可是,评论家对文学作品的引导却是很强的,他们的看法直接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阅读兴趣,也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评判。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文学的萧条,与文学的边缘化有关,也与批评界对行业文学的偏见有关。
谈到体育文学,文学理论界总会把《诗经》和《荷马史诗》搬出来说话,言称在古代文学经典中就有了关于体育活动和体育赛事的诸多记载,意在说明体育文学的源远流长。其实,无论是《诗经》还是《荷马史诗》都不是体育文学作品,且相去甚远,毫无关联。不能说《诗经》中写了宫廷生活就叫官场文学,也不能说《荷马史诗》因为多次出现“历史”的概念而叫纪实文学一样。体育文学的界定也必须是以体育人和体育事件为描写对象的。比如《强国梦》、《扬眉剑出鞘》、《马家军调查》就是纯正的体育文学。
体育文学也有过辉煌岁月。曾经在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下,出现过许多优秀作品,名振一时。可这是十多年前的事。那时有一大批年富力强的实力派作家,刘心武、鲁光、李修玲、陈祖芬、赵瑜等,都是卓有建树的优秀作家。但现在这批作家年龄都比较大了,他们关注的重点也不在体育上了。接下来40到50岁左右的中年作家里,好象没有体育文学的强手出现。这就势必存在一个文学断层,导致体育文学创作的青黄不接。这就是说,我们现在只能看到赛场上的体育,而看不到文学上的体育。
从中国体育的现状看,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北京奥运会已经向世人宣告了中国体育事业的卓越成就。按情理讲,盛世出佳作,眼下应该是出大作品,出大作家的时候。尽管现在有大批描写体育的散文随笔出现,它们从各种层面抒写中国体育,但不少是赛场文学,冠军文学,内涵的局限性很大。甚至连一部真实精彩描写赛场的激烈征战的作品都没有,我们能不遗憾吗?
能否把体育事业推向繁荣的同时,也能把体育文学推向繁荣,我个人觉得,这是体育界和文学界都应该关注的一个议题。我们缺乏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的力作,缺乏深入运动员灵魂深处去解剖他们精神世界的作品。如何摆脱赛场文学和冠军文学的表象,发掘体育本身对人类发展的内在力量,从历史的、生命的、人性的、社会的多层面去溶入更多的文体内涵,从而拓展体育文学的精神深度和广度,也许是体育界和文学界应该思索的一个问题。
2008-8-17于安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