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评论:现实主义与现代技法的双重展示

(2008-07-02 22:58:47)
标签:

文化

分类: 李春平研究

原载《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

 

现实主义与现代技法的双重展示

———细读李春平的中篇小说《一路飙升》

 

龙厚雄

(作者系湖北省长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  李春平的小说在当代文坛上是很值得关注的对象。他的展示官场内幕的中篇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细节,现代主义手法,把文本推向极致。极富隐喻意义的小引,还有耐人寻味的文本结尾。象征、隐喻诸多现代手法运用。别样的叙事视角。多重对照下的人物形象展示。不可与外人道的秘密以及点到为止的表达手法。散文笔法与哲理讽刺并用。

    [关键词]  李春平;《一路飙升》;现实主义;现代技法

 

    从近代的《官场现形记》始,反映“官场”的小说文本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为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上个世纪刘震云的《单位》、《机关》等“政治小说”轰动一时,紧接着就是张平的“反腐系列”小说。张平的“反腐系列”成为政府行为甚至成了政治行为。接下来的还有王跃文的《国画》姊妹篇等展示官场腐败系列小说闹得沸沸扬扬,把社会现实中那些“官人”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呼之欲出。近日细读李春平的中篇小说《一路飙升》(《小说月报》2006年第二期)则是以别样的视角来展示官场的“内幕”,透过“嘻笑怒骂”让读者耳目一新。

     一,极富隐喻意义的小引与耐人寻味的结尾

    小说《一路飙升》在文本开篇第一句话写道:“先说一则与本文无关的逸事。”看起来这一句“无关的逸事”,恰恰这则“无关的逸事”便是引发读者思考之所在。而在这个“逸事”里,透露出一县之长的张家权对工作的“全身心的”投入!春节前夕县长张家权把他人送的礼与办公室的垃圾给弄颠倒了!把他人送给的礼品丢在垃圾箱里了,而办公室的一袋垃圾被带回了家。此事传开便成为人们的笑谈。有人开玩笑说这不是好兆头!张家权则认为“此乃无稽之谈”!初读文本似乎对这个开篇没有深刻的理解,认为只是开头的小引,小说家在调侃而已!重读文本,细细品位,总认为不是那么回事儿。一种象征意蕴跃然纸上。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征兆。以县长张家权(后升任县委书记)这个领导干部的“忙”开头,简直是“忙昏了头”!“忙昏了头”的背后自然在选拔人才问题上也是那样的,于是便有了把“垃圾”与“礼品”一样放错了位置事件。

    如果说《一路飙升》的开头留给读者的是意蕴丰富的象征,那么小说结尾则是余音杳杳让人回味。那是一次游玩(美其名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到山里去看望在本县闲居的老教授),惹来了一场车祸,这位“一路飙升”的副县长何建生车祸死了。他是在本不该死的时候死的,因为如果没有政府办主任的“小动作”,他是完全可以被救治的,正如医生所说“要是早半小时,他是能够救活的”。然而,副县长的的确确死了,于是他的死也就腾出了副县长的位置,关键时刻做了“小动作”的政府办主任唐春山也就顺利地爬上了副县长的位置!连锁反应,秘书多年现在任办公室副主任的小丁也自然荣升为政府办主任。于是小丁(准确地说应该是写作者自己)发出了“官场的事情是很难说清楚的”感慨!并且总结出“人们往往知道的只是结局,而不是过程。但只有过程才是耐人寻味的”。这句关乎哲理的箴言,恰恰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实生活的辛辣讽刺!于是在文本中展示的也就是“生活过程”本身,而不是生活的结局。细读结尾,总是让读者富有思考空间,余味无穷。

    二、别样的叙事视角与细腻的人物塑造

    小说叙事是当今的评论界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缘由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是当下小说由对传统小说的讲“故事”的“故事”转变为对“讲”故事的“讲”的关注。该小说以县政府办秘书小丁的视角来叙述的,讲述县政府以及各科局之间的关系。县政府办是县机关信息最集中之处,政府办秘书又是把握信息最多最详实也是最具权威者。那么写作者以政府办秘书小丁的口吻来说事儿也就最具特色:真实———生活的真实以及艺术的真实。讲述的是小记者何建生如何“冲出重围”一路走来且“一路飙升”,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左右逢源一路飙升。而这位“一路飙升”者,并不是那种德才兼备、品学兼优、踏实肯干的人士,也不是那种很会来事、关系融洽、很得民心者,而是一个无德、无才、无聊的“下三滥”式人物,是一个在本单位人人讨厌的人物。在小说叙事过程中展示给读者的亮点,故事性是一个方面,选取故事讲述方式则是另一个方面,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路飙升”,自然是以何建生仕途的一路飙升为线索展开的。何建生从一个小小的县广播电视局下属的不见经传的小记者,由于一篇反映情况的调查报告而一举成名,接下来升职为部门副主任,后又由县委组织部任命荣升为县团委的副书记,继而又书记,真是瞌睡遇到枕头一路飙升。接下来就是获得去省委党校学习两年的机会,学成归来便顺顺当当的做了局长,而且是他原来工作的广播电视局!真可谓“衣锦还乡”!并且这个局长的位置还只是一个暂时的过度!最后官至管理文教卫宣传等等的副县长!应该说如此官运亨通的人物,要么有来头、有潜力,或者说应该是踏实肯干很不错的人物,从人品到才华!然而恰恰相反。他何建生是一个“人见人厌”的家伙,他的发迹并不是人品、才华、学识甚至关系,而是来自人们对他的讨厌!小说叙事者小丁的话语道出了何建生发迹的真谛。“我从一参加工作就在县政府当秘书,也做了好几年了,提拔任用的事经常看到,政府系列的任命文件都要在我手上路过,见得多了。有人靠能干提拔,有人靠关系提拔,有人靠金钱提拔,也有人靠姿色提拔,什么类型的都有。唯一因为讨人嫌而被提拔的,只有何建生这一个。”这就打破了常规的人才选用方式。

    何建生的发迹源于一篇关于中小学危房调查。领导们欣赏的不是小记者的文采,而是他那活力锐气、新闻嗅觉以及敢于冲着县长的面直奔而来的勇气。而这篇敢于揭露问题的文章又发表在县政府机关的内部刊物《送阅件》里。由于一篇文章出人头地的事件在中外历史上也并非鲜见,然而何建生的那篇“调查报告”又不是他自己的调查所得,而是一位教育局副局长的杰作,原本那位教育局副局长是想通过编辑兼记者的何建生在新闻媒体上发表的,何建生一番议论后又对“调查报告”作了修改,变成了他自己的作品!

    三、多重对照与细节展示

   《一路飙升》系列人物形象的多重对照,形成了小说文本的又一亮点。

    首先,是外貌形象与内在素质的对照。“一路飙升”的何建生“个子大,嗓子粗,模样帅”与他“是个不受欢迎的人”的对照。按常理说,作为小记者小编辑的何建生,整天忙于自己的工作,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应该说也不是个问题的,然而他何建生则不仅仅男同事讨厌他,就连女同事也瞧不起他,认为他是个“下三滥”式的人物,尤其是在处理与“漂亮的”女主持人姜萌萌的关系上。

    其次,何建生被提拔与领导的“提拔”的对照。在广电局,应该说要提拔人才怎么也轮不到他何建生被提拔,因为他“无聊又无能”!恰恰就是在这种语境下他何建生受到了提拔!当然他对领导“是从心里头感谢”。而广电局领导的真正意图是在于“撵走”何建生。局长凡尘那个非常形象的“丢垃圾”比喻:要把垃圾丢出去,就先得把垃圾提起来,才可能丢出去!何建生的提拔,就是像丢垃圾一样,先是把垃圾提起来再把垃圾丢出去,广电局的领导真正意图就是把他何建生提拔起来,再把他给丢出去!为广电局的“和谐”环境扫清障碍。

    第三,“一路飙升”的何建生与“原地踏步”的政府办主任唐春山的对照别具一格。何建生是人人讨厌“无聊又无能”,这却成了他步入仕途的“资本”,成就了他的事业。在仕途上他几乎是跳跃式发展前进的。那个曾做过四年的团县委书记,又做了好几年政府办主任的唐春山,他井井有条,聪明能干,沉着冷静,兢兢业业、有条不紊、作风正派、颇有能力且起点不低,然而却始终原地踏步政治上则毫无进展。他们俩的学历也形成鲜明对照:唐春山大学本科,何建生只是中专毕业。当然学历并不是能力,学历也并非作为提拔的唯一依据。

    第四,政府办主任唐春山在他自己工作中的前后对照。开始时唐春生积极上进,坚持原则,“县长办公会”上总会有领导征求他的意见,并且“常常被采纳”,被誉为“有金点子”的人。渐渐的“阳刚之气”消磨殆尽了,慢慢的便对什么都“心灰意冷”了。后来就连自己高中时的同学政治仕途的同类人广电局局长凡尘也懒得来往了,原因是“凡尘进常委后身份就不一样了,咱们要少来往才对。”自然就慢慢过渡到车祸后唯一可以与外界联系的通讯工具被他有意识的“身首分离”了。并感叹“上天注定我们是生死之交”!

    第五,何建生的外部形象与同事、领导们形成鲜明对照。他“个子高,眼睛大,眉毛浓,身体壮”,且“很有气势”“很有领导派头”,“连步子都是军人的步伐”。而有的领导“胖就胖得自己看不见自己的脚”“瘦就瘦得一根筋”。于是在官场这个群体中,他显得“非常醒目”。于是便给人一种错觉:“这样的人不当领导,谁还能当领导?”

    还有何建生兄弟俩的对照。除了外貌形象,还有他们的为人处世。还有工作方法上,何建生与他的前任对照。他在县委会上的口头禅“围绕县上的中心工作开展县团委的工作”,得到领导的欣赏,县上的主管领导“眉开眼笑”。具体落实到“下乡”时,何建生把县团委的都安排出去了,他自己则在办公室里上网聊天,还振振有辞“我是领导嘛,热闹的事给他们,把孤独扔给我吧。”还正襟危坐侃侃而谈“领导的功能就是坐镇指挥”。作为团委书记,在年轻人成堆的地方,衣着是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他的前任对这些方面是有严格规定的,而何建生在大会上全盘否定,认为衣着“与道德品质无关,与思想意识无关”,于是得到下属的佩服,被誉为“有个性的领导”。等等这些还得到县长张家权的肯定。

    四、不可与外人道的“秘密”与点到为止的表达艺术

    昆德拉称小说家就是“存在的探究者”。“小说审视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而存在并非已经发生的,存在属于人类可能性的领域,所有人类可能成为的,所有人类做得出来的,小说家画出存在地图,从而发现这样或那样一种人可能性。……”细究昆德拉的话语,对照文中的细节,道出了些许不可与外人道的“秘密”。广电局要提拔何建生,其主观原因在于共建和谐”的氛围,客观上成全了何建生。并且推荐出去的还要是真正的人才,否则会“对组织不诚实”。

    何建生与县委领导们一起看望小学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在电视记者“无论怎样回避都不行”的条件下,“只好把他同时拍进来”的何建生光辉形象进入电视画面,在众多的领导中,“只有何建生一人流泪了”。他还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七百元钱捐给了中毒最重的孩子,作为她的学费。恰恰就是这一个细节,被电视记者全程拍摄进入画面,然而在最后剪辑处理过程中被局长凡尘给“审定”掉了。在尔后局长凡尘给他的电话通报中美其名曰“领导同志会怎样想”。又恰恰是这一细节又拔高了成全了何建生。面对县长,何建生说出另一番高论“他们要播出我捐款的画面,我让他们剪掉了。我作为团委书记,这都是分内的事,有什么好宣传?”

    为了捞到凡尘与姜萌萌的把柄,何建生使出浑身解数,撒“生石灰”的办法,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反倒落得挨骂。何建生的为人是不敢恭维的,夫妻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必不可少的,而他则怀疑自己的妻子与校长有染,在出差前的“四川胡椒粉”事件让人恶心,真是“伤了天下所有女人的心”!在与姜萌萌的过程中,应该说都是离异的青年男女,他何建生长得也帅气,姜萌萌则是“美女”,一个编辑兼记者,一个美女主持人,从形式上可以说非常的匹配,他何建生也是在苦苦的追求。

    政府办主任唐春山,看起来四平八稳的机关领导,很有能力,又很坚持原则(在处理何建生弟弟以工代干的问题上),他也有牢骚,最后竟然蔑视生命!

    凡尘是“一个有政治谋略的人,很讲究工作方法”。在处理问题上很有办法。何建生对他与姜萌萌的盯梢,他心知肚明,就是不说穿。在处理何建生回广电局当局长时,他前前后后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才有了基本的稳定局面。在处理姜萌萌“罢工”一事上,他以情动人,“我现在给你打电话,不代表组织,而是以我个人的名义,以兄长的名义”,果然得到了姜萌萌的支持!

    五、散文笔法与哲理讽刺并用

    《一路飙升》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就是其语言。那种散文笔法的语言尤其引人关注。

    首先是那种公文式的条款式表达。文本动不动就是“第一是……、第二是……”等等。诸如关于饭局,也是振振有辞,“一是陪上级领导的时候;二是自己老婆不在吃饭没着落的时候。”何建生的请客取得了两个实质性的效果:“一是认识了……,二是顺便解决了……”。这种语言的效果是明晰的,展示那些身在仕途富有领导身份的人物时时、事事、处处都是“有条不紊”“四平八稳”“条款清晰”的状态!

    其次是问句表达的一串串。串串问句可以说让人喘不过气来。凡尘对何建生一连用了四个问句。“什么叫太过分?我让你和我一道去接她,是想让你们缓和矛盾你知道吗?是想让你们的关系重新开始你知道吗?是想让你今后能够顺利开展工作你知道吗?”咄咄逼人!

    在关于何建生弟弟“以工代干”问题上,政府办主任唐春生坚持原则,秘书小丁的一串问句发人深省。“你连县委书记的话都不听,你还想不想当政府办主任?你还想不想有所进步?你顶着不办,能改变党风政风吗?能促进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吗!我再问你:你是那种能够将名誉地位和权力置之度外的人吗?你是那种大义灭亲愤世嫉俗的人吗?”痛快淋漓!在抵制不正之风时,小丁一连串用了六个问句两个惊叹句!

    在车祸后,唯一的通讯工具被毁,升至政府办副主任的小丁一串自问让人深思。“何建生固然无能,固然平庸,固然不受欢迎,可是在这个生命攸关的时刻,我们可以把对他的不满转化为对他生命的蔑视吗?某些看不见的恩怨就那么重要吗?为什么要把这场不测的车祸看成一次个人图谋良机?”在小丁自我介绍中,一连串用了八个“我”!

    第三,短句新词运用,颇具特色。“新新鲜鲜”,“个子高,眼睛大,眉毛浓,身体壮”,“个子大,嗓子粗,模样帅”,“高高大大,不胖不瘦,健康而硬朗,挺拔而轩昂”。还有讽刺幽默手法在小说中随处可见。难道撵走一个人,非得把他提拔以后才可以吗?这样一个“无聊又无能”的对象竟然“一路飙升”!简直是“黑色幽默”!

    李春平的小说展示的是现实的社会真实,那何建生、唐春生、小丁、尘凡,一个个活脱脱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现象,那语言那行动那细节那栩栩如生的场景,分明是小县城的官场生活图,然而让读者总感觉到并非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而是用现代技法来展示现实生活,这也是值得肯定的。

 

参考文献:

[1]郭宏安. 20世纪西方文论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6).

[2]王耀辉.文学文本解读[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严运桂.多重对照下的人物形象展示[J].当代文坛, 2006, (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