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创作的几个问题
(在安康学院文学社的讲座提纲)
开始:同学朗诵散文<生日感言>,原载<散文>杂志
今天讲散文的创作和欣赏。实际上这个问题不合适我讲的,可是同学们很热心,希望听到这方面的看法,尽管我是写小说的,因为我是老师,也就责无旁贷地要讲了。我长期以来就是写小说,散文并不是我的长项,但散文还是写过一些,发表过一些,当然也阅读得不少。今天我就结合我自身的体会,结合我对同学们写作状态了的了解,结合我所阅读的名家散文,谈谈散文创作上的几个问题。
一,散文理论“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这是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肖云儒先生早在五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散文理论,也一直被文学界所接受。所谓“形散”,就是指文章的结构、章法、行文可以尽情挥洒自如,漫无边际,呈现出一副没有规矩、没有模式的样态,表面看起来是“散”的。这很符合散文本身的特点。所谓“神不散”,是指它的主题、中心是明确的,是凝聚到一个思想内容上的。
“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并非是指所有散文都必须是“形散”,并非散落一地就是好作品,只是有的散文可以“形散”,还有的散文“形”也不散,一气呵成,浑然一体。这样的散文形也不是散的。这方面,我们可以从柳宗元、欧阳修的一些散文中得到印证,比如《小石潭记》,围绕着小石潭在写,哪里散了?没有。如果说一些墓志铭、书信也可以归结为散文的话,这类散文的行文样式一般都是非常规矩的。它们的外形并没有散开。但是“神”却万万不能“散”的。“神”散了,这样的散文就基本上不能成立了。因为它没有主题或主题分散了,那就不知所云了。所以说,同学在散文的写作时,不一定要追求“形散”,尽可能要集中笔墨去表现。不要追求形散的效果。
二,散文真实性的表达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以前老师就讲过。因为只有真实,才能感人。其实,真实只是一个基础,一个前提。但真实并不是唯一的要件。因为我们同样发现了另外一些问题,我们同学们一些的散文很真实的,一点都不虚假,却还是不能感人。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意义。
毛病究竟出在哪里?我个人认为,关键在于表现真实的手段问题。真实涉及到两个层面的东西。是一事件的真实,二是情感的真实。你真正把你生活中的真实表现出来没有?你的表现形式,你的用语,你的思想感情,是否紧紧地扣住了真实生活中最感人的那一部分。是粗糙的反映,还是精致的描写?是浮光掠影,还是深入里层?这都直接影响着真实性的表达效果。
三,散文情感的核心作用问题。散文要特别强调情感,我们通常讲真实才能感人,这里面也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真实的事件,二是真实的情感。但是,并不是情感真实了就真能感人了。我们发现,真正能感人的东西,恰恰是散文作品中最能抓住人的灵魂的东西,最能让读者产生共鸣的东西,那才是最感人的。感人的力量来自哪里?来自情感的浓度。浓度越饱和,表面越真切,文章越感人。这样说,并不是鼓励我们在文章中故意煽情,而是要把情感表现得很充分,很得体,让人感到真切,可信,这是一篇好散文的最重要的精神支撑。如果失去或没有这样的情感支撑,散文的感染力就削弱了。
四,散文写作的想像力问题。任何文学作品都是需要想像力的,散文也一样。我们在通常见到的散文中,比如对山水的描写,对季节的描写,对植物的描写,对环境的描写,大同小异的多,相复类似的多,初学者在写作散文时,很容易落入陈旧的窠臼,俗套的东西多,许多想像在别人已经有过的描写之内,这就使我们的创作不易出新,始终在老圈子里打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好的,要经过长时间的创作和思维训练。
想像力的训练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凭借你所表现的文章内容,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展开想像,想像的依据是真实的现实生活,想像只是我们借用和依托的一个手段,一种方式,为了使文章能够更加充分和完美的表达。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