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都奈良图记

(2019-05-21 16:04:52)
标签:

记录

日子

旅游

20194月末,我在日本关西地区度过了日本平成时代的最后几天。去日本,自由行是不错的选择。毕竟在日本只会中文也不要紧,连说带比画、连猜带蒙,简单的交流完全可以应付。此行,我没有去网红景点“打卡”和疯狂购物的嗜好,也没有更多规划,属于随意走走、看看的休闲之旅。用图说方式备忘,简洁、一目了然,《京都奈良图记》就算我2019年中的一个彩插吧。

 

一、小巷民居多自怜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避开京都市中心,走进一些小街巷,绝大多数为斜屋顶、两层、狭小局促的一家一栋自有产权住房。这些民宅构成了独特的日本小街巷风貌。在这些精心设计的房屋门前,人们往往不忘辟出一角,点缀精心修剪的树木和花草盆栽,努力营造一个别致的氛围,以体现审美情趣。尽管房屋占地面积逼仄,但每一家门口均安排、收拾得一丝不苟、井井有条,显示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满足和信心。

 日本的审美品味源头受中国古代唐宋影响较大,当然,现在的日本已形成了自己的审美风格。日本人善于利用庭院、门口、橱窗、屋角等每一个狭小的空间,以及古树新枝、陶罐青瓦等,努力将人与自然、色彩与环境精心搭配组合在一起,从每个干净和精巧别致的小格局中体现某种气象,营造一种安静、虔敬的意味。那是一种对自然尊敬、放大的意味,也是一种对自己谦卑、缩小的意味。

 

二、品茗自有别洞天

 

 

有人将日本茶道精神概括为“和”“静”“清”“寂”四字。“一期一会”取佛教“无常”的观念,告诫人们要心怀“一生仅此一会”的敬畏,足见日本茶道对交友、会客具有的意味深长的仪式感。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坐在高台寺的茶室时,寺内庭院中还没什么游客,将茶室大多数推拉门打开,与置身大自然之中无异。木质的抹茶茶碗和碗托尽管简单质朴,但均有中国古代器具风格,也与环境相合。碗中的抹茶是绿的,四周也是绿的,湿润的空气中满是各种新绿混合后的清香,偶然的一两声鸟鸣过后,全是是新雨后的寂静,茶室中“花意生情”的书法条幅也是静的,融入绿荫环抱的幽秘的人也是静的,就这样静静的任时光流走,任身心放空……

我所在城市中茶馆也很多,多半黑黢黢的不够明亮,更绝对没有那么多优美的自然环境相融合,虽然往往有“禅茶一味”的幌子和附庸风雅的装饰,但往往烟气腾腾的,多伴勾搭交易的意会和麻将扑克的吵杂,总有用灯光糟蹋和扭曲贩卖的脏兮兮的感觉。南方的茶馆、茶楼好些,至少还有些青山碧水相伴,只是依旧人多,依旧麻将声不绝于耳。清静无为的场景自然是有的,福州鼓山之上、西湖汪庄之畔、大觉晴雪之后,虎跑泉旁、灵隐山间等,都是我所经历中的难忘,难忘的还有一起品茶的人和各种“书生”意气。明代茶道有“十三宜”之说,佳客、精舍、会心均在其中。我倒觉得品茗之宜当加入“开轩”,开轩将春夏秋冬、雨雪风霜与茶情境交融,更容易体味天人合一、生命可贵的意味深长。

人近六旬,惯看秋月春风,有佳客、精舍、会心,无恶具、不韵、忙冗,加上开轩,这茶吃得该多有滋味。

京都奈良图记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更是人间好时节。”(宁乐美术馆展出的日本古代书法作品)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说到喝茶,不能不提茶碗,说到茶碗,不能不提建盏。建盏在日本被称为“天目茶碗”,其中“曜变天目”被视为日本国宝。

此次日本关西行最大收获之一,是在奈良国立博物馆参观了《国宝殿堂》展,亲眼见到了全世界仅存三只半之一的中国宋代“曜变天目”建盏。据说,古时称这种盏为“妖盏”,由于其曜变奇特,绝难再现,故往往打碎扔掉,所以存世凤毛麟角。

目前,存世的这三只半曜变天目盏,日本藏三只,中国古越会馆藏半只(2009年杭州出土)。《国宝殿堂》展出的这只盏为日本大阪藤田美术馆藏,口径12.3厘米,高度6.8厘米,足径3.6厘米,重量250克,束口,耀斑与银丝交错,色彩波谲云诡,“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呈现出一个璀璨的哲学审美意味。奈良博物馆为曜变天目专门营造幽暗环境,将这只盏设置于厚重玻璃罩内,人们只能依次排队环绕茶盏观看,时间不超过1分钟。这只曜变天目盏每隔数十年才展出一次,所以,此次观盏绝对可称“一生一次的邂逅”。

《国宝殿堂》展中还有一些我国古代文物,如金代的“白缘油滴天目钵”等。参观门票1500日元,租用中文讲解器520日元,费用是我此次日本关西行中支付参观费用最贵的。

10年,老建盏在中国被炒得沸沸扬扬,市场上有很多新建盏问世,价格也是一路飙升。实际上,高仿挺好,既有古意又能实用,还可以卖个好价钱。然而,有些商贩粗制滥造,毁建盏名声、砸自己牌子;还有商家贪得无厌,将高仿做旧,以假古董蒙事儿;更有甚者制盏时添加化工原料害人。唉唉……

 

三、艺伎更待斜阳早

       和服是日本的传统民族服装。穿着和服的人们行走于京都景点和街巷之中是京都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把这道风景线称为“流动的和服”。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如果说流动的和服是一道风景线,那么,艺伎就是风景线中的点睛之笔。无论何时,艺伎的出现,都会令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在傍晚,哪些迈着小碎步的优美而寂寞的身影在华灯映衬的隐约中,更是格外意味深长。

将穿着和服的日本人和穿着和服的艺伎区分开来并不难。艺伎总是身着华美的和服,足踏传统的木屐,梳着高高的发髻,浓妆下雪白脸上血红的唇格外抢眼,有意留出正常皮肤颜色并未完全敷白的脖颈更显绰俏。也有人说,艺伎的装扮并非千篇一律,随着技艺的娴熟,艺伎的着装会从花领到白领,头饰会从长长的垂花到单纯的银饰,化妆上也会从白脸庞过度到较为正常的淡妆。未考,不得而知。但有一点非常明确,艺伎与妓女不是一回事,与歌舞伎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京都,祇园、花见小路、祇园白川、二年坂三年坂、石塀小路、先斗町等地更容易邂逅流动的和服和艺伎。流动的和服为日本的街巷增添了丰富的、绝对日本式的戏剧化色彩。据说,现在艺伎数量很少,邂逅的是艺伎还是打扮成艺伎模样的其他人,并不容易。至于流动的和服中,哪些是日本人、哪些是租穿和服的中国人或韩国人,就可要看你的眼力了。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封建王朝土崩瓦解,新文化运动和革命带来的西装和中山装开始在中国城市蔓延开来。20世纪80年代至今,西装成为中国正装的主流。究竟什么样的服装才是彰显中华文明历史代表中国的正装?什么样的服装才是汉族的民族服装?至少现在没有答案。

 

四、古刹不必网红宣

京都和奈良耳熟能详的“网红”景点很多,这些景点里的游人也很多,众多游人中来“打卡”的中国人最多。我讨厌游人如织、摩肩擦踵。人一多,再好的“圣地”也会变成市场的模样。今天的我依然达不到不悲不喜、宠辱不惊的修为境界,所以,只好避开网红景点,自寻人少又有点意思的地方。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静心向自然,山水有清音。

在京都寻禅,三千院是个好去处。到三千院要乘坐京都巴士,耗时1小时左右。这里人少林深、幽静安然,庭园中青苔密生、杉树蔽日、溪流涓涓,苔地上的石雕小沙弥神态萌玩可掬,高僧手书“忘己利他”横幅挂于室内,“一日一生”之人生启示刻于石上。 时世无常、人生苦短、生命可贵,抚今追昔,不禁唏嘘。

与三千院一路,京都巴士八濑站前有琉璃光院。端坐室内,观外界绿树成荫、光影婆娑、叶鲜苔寂,任光阴流转于温良枯润中,静心安坐、吐纳无为,可抄经品茗,难得放空。高台寺中就有“生死事大,光阴可惜,无常迅速,时不待人”这样的人生感悟。

日本的枯山水庭园主要由沙砾、岩石、苔地组成,这种以沙代水、以石代山的枯寂意境,或多或少反应了禅宗苦行和自律精神。隐藏在城市一隅的光明园、东福寺中的枯山水庭园正是日本的枯山水庭园的代表之一。

尽管对我来说,枯山水过于干苦,不符合我的静修标准,也与我理解的禅宗最高境界——“水流花开”的自然而然不同。然而,那些不言不语的砂砾粗石,依然令我叹然。念去去,沧海一粟,逝者如斯夫。无论繁茂锦盛还是枯寂永恒,都是对美妙苦短的致敬和对人生易逝的悲祭。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京都奈良图记

奈良公园占地面积广大,草地、森林、佛寺、鹿鸣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即自然清新,又厚重深沉。

春日大社是网红景点,参道两旁是数不清罩满青苔石灯笼。但稍向外走出几百米,就会来到古树参天、幽静阴暗的深邃之中。这里的春日山千年禁止砍伐,遍布原始森林,大树盘根错节、遮天蔽日。

东大寺建于中国唐玄宗末年(752),也是鉴真东渡到达日本的第一站,规模宏大、气势磅礴。东大寺南大门双重飞檐,古朴、持重、恢宏,是日本国宝级遗存,传为南宋工匠建造,其斗栱做法在我国闽北和浙江一些地区的明清建筑上仍能见到。东大寺大佛殿高大、端庄,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建筑,殿内供奉着世界上最大的、16米高的卢舍那青铜佛像。大佛法相庄严、和谐、安详、自在,居高临下,徹见无遗。

中国唐朝建筑有许多特点,如“石砌台基”“舒展的屋面”“深远的出檐”“雄大的斗拱”,等等。许多资料均介绍说,奈良的许多古建筑“风格极具唐风”;普遍认为,在奈良的唐招提寺属于典型的中国盛唐建筑风格,可惜我此次未能前往;也有人说,东大寺大佛殿杂糅了各式各样的建筑风格,是奈良古建筑中最不像中国唐风的建筑。我此行日本关西,虽然也有观今问古之意,但走马观花,仅见皮毛,皮囊中的所存学识完全不足以说三道四。惭愧。

虽然我没有一手资料以证,但我宁愿相信这个说法: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是在梁思成保护古建筑的建议和各方的努力下,日本的京都和奈良才免于美军轰炸。

 

小巷民居多自怜,品茗自有别洞天。

艺伎更待斜阳早,古刹不必网红宣。

旅行的意义不是炫耀,而是身心与自然和社会交融,从而获得更多启示和滋养的过程。记得有人说过,人生不过是一场旅行,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修行,各自向前。感知万物,心存敬畏和感动,或许是雾霾社会中笑看人生的净化剂之一。

东拉西扯跑题了。可是,究竟要说什么呢……

 

 

                                                                    2019516日于中关村南大街17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闹春
后一篇:小暑笔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