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8月下旬大多是全国各地的中小学教师进行暑期集训的时间。每次集训,都会开展以某某某某为主题的师德教育活动。而师德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大多是学文件,学先进,最后进行师德评估打分。师德能不能进行打分?如何科学合理地打分?这是学术问题,是教育管理部门思考的问题,作为一介草民的我们就不去浪费脑细胞了。可现在的师德培训又增加了一项新内容,却令我无论如何要牺牲一些脑细胞了。这就是所谓的十项师德禁令。
最开始,师德禁令是由某省教育主管部门颁布,叫“五项师德禁令”,内容如下:
1、禁止违规办班、违规收费、违规补课。
2、禁止收受学生、家长钱物和在招生工作中施受回扣。
3、禁止对学生施以体罚、变相体罚及其他身心伤害。
4、禁止擅自到外校(民办培训机构)工作或兼课。
5、禁止酒后上课或在课堂上接打电话、会客。
“五项师德禁令”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就迅速掀起了一场出台师德禁令的热潮。不仅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不断地出台师德禁令,各级各类学校也在不断地制定。五项师德禁令也慢慢由五条变六条,六条变八条,最终逐步变成了十项师德禁令,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气势。
后来,我查了教育部有关师德的文件。
中国教育部2008年2月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了六条师德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六条规范的具体内容基本上是先从正面阐释——要怎么做,然后从反面警戒——用的词是“不得”,而非“禁止”。而表达的重心也在正面,而绝非反面。为什么后来的师德就全成了反面警戒,并且“不得”也都变成了“禁止”呢?
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不使用强制性手段的内化了的规范。“哲学奇人”马兴和的在《哲学新思维》中就明确指出:道德是维系和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它是直接靠舆论和习惯的力量来维持的,绝不能靠禁止之类的强制手段来维持。
他还指出:道德在本质上并不属于人类的理智范畴,而是人类的感情问题。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普遍的人际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情规则。只要稍有心理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情感需要引导和疏导,而不能禁止。
用“禁止”这类强硬的态度对待“师德”——这种体现美好情感并且由美好情感所维系的行为准则,是不是很牛呢?
虽然,所谓的十大师德禁令中肯定包含有“德”的成分,但本质上应该是约束一个教师最起码的强制性的规章制度啊!若背离了这些起码的规章制度,你就不能算一个真正的教师。如果你连教师都不算的话,何谈师德?
明明“师德”不能和“禁止”联姻,为何有那么多的学校、教育主管部门偏偏要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呢?莫非真的是教育部门一说话,全国人民都想笑?在这个低级错误背后又反映了教育部门什么心态呢?
我们先以上面列举的五项师德禁令为例进行分析:这五条都是与教师身份极不相称的行为。将这些行为列举出来的背后就是这种行为正在某些地方某些教师身上发生着,这是不光彩的,是有损教育部门形象的。为了降低这些负面的影响,教育管理者们就在无意识中将这些强制性的最起码的管理制度上升到了道德层面。似乎这样就能掩盖某些教师的违规行为,似乎这样就能抬高教育部门的形象:你们看!我们教育部门多么重视师德教育啊!你们再不要对我们有什么意见啊!一种典型的“掩耳盗铃”心理!同时,“禁令”一词又很好地满足了教育管理者的权威意识——我连道德都能通过铁碗来建立,还有什么不能做到?真是“一炮双响”!
师德禁令,真是史上最牛的禁令啊!
这种违背文化常识的禁令还是不学为好,而改为学习教师行为规范名正而言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