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投资圣经(38)

标签:
道德经哲学历史人性投资 |
分类: 原创类 |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rǎng)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故去彼取此。
[简译]:
具备“上德”的人无名无欲无为,所以隐而无形,遵循了道的教化,故曰有德。
具备“下德”的人有名有欲有为,不忘挂在嘴上铭刻在心里,这样的不失德,违背了道的无为而治,所以是无德的。
“上德”之人顺应天地无意所为。
“下德”之人有所作为并故意所为。
上仁之人有所作为无意为之。
上义之人有所为且故意为之。
上礼之士有所表现且得不到回应时,于是就振臂表示不满。
所以,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
“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而且是祸乱的开端。
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愚昧的开始。
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慕虚华。
所以要舍弃虚华而取朴实敦厚。
[释义]:
老子认为,“道”的属性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规则或规矩。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社会属性,就是“德”。
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成长背景进入投资市场的,观念就是这些成长历程的外显或下德,官宦子弟喜欢股东背景强大的,商人孩子偏爱能折腾的重组题材,农村娃青睐干实业建立竞争力的。生活中也是如此,当你碰到让你不舒服的言行举止,试着去理解这个人背后的成长经历,这样会慢慢理解他甚至产生同情心,心胸宽大了,给你带来伤害的刺就会减少。下德之人忠信必不足,可怜之人也必有可恨之处。
很多公司都会有阶段性的成功,相应股票也会大幅上扬,有的靠技术进步,有的靠市场推广,有的靠精工制造,有的靠大势造好。同样,在人生旅途中,最牛的人通常都是搞定自己的人,那种深刻反思到痛彻心扉的那种人。对于止损、喜怒、品种-----
1998年5月,华盛顿大学350名学生请来沃沦巴菲特演讲,当学生们问道:“你们怎么变得比上帝还富有?”巴菲特说:“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原因在于习惯、性格和脾气。”无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中,都是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好比是水泥柱子中的钢筋铁骨,而知识和技能则是浇筑用的混凝土。
因此投资者应立身敦厚,不居于浅薄;存心朴实,不慕虚华。
朱国政的微信订阅号:
前一篇:《道德经》:投资圣经(37)
后一篇:《道德经》:投资圣经(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