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ABC ------ B 怎样把照片拍清楚

标签:
摄影技术休闲 |
分类: 摄影漫谈 |
上文说了什么叫数码相机,怎样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用的相机。接下来就是摄影技艺的问题了。技者,指光圈、快门、感光度、白平衡等一些参数的运用,使照片清晰。这属于技术范畴。艺者,就不光是把照片拍清楚的问题了,而是要拍得好看,说得高雅一点,那就是要使观者获得审美愉悦,也就是讲究艺术性。艺术性是更高层次的要求,要以技术为前提。如果连拍清楚都做不到,何谈什么艺术(有意朦胧的除外)。所以本文先讲怎样把照片拍清楚的问题,艺术性另文再说。
一、曝光适度
什么叫曝光适度?简单来说,就是照片明暗合适,不要过亮,也不要太暗。过亮,照片白花花一片,啥也看不清,或是某些局部亮得刺眼,看不清细节。太暗,则照片表现为黑乎乎一片,或某些局部漆黑一团,同样看不清细节。
适度曝光主要通过光圈和快门配合使用实现,一定的进光量,可以用小光圈(F值大)和慢速曝光实现,也可以用大光圈(F值小)和快速曝光实现,其间可以有无数的组合。光圈用来控制进光面积大小,快门用于控制曝光时间长短。
在自动模式(Auto)下,相机会根据现场测定的光线强度自动匹配最合适的光圈和快门,不用人工干预,这为人们提供了很大方便,可以使人把注意力集中到被摄物体上,而不必关注相机本身,对初学摄影者更为有利。这种拍摄法,也叫傻瓜拍法。只具备自动功能的一些低档相机,被称为傻瓜机。在光线强度适中、现场光线比较均匀、没有太大反差的大多数情况下,自动模式下拍摄的照片,一般可以满足摄影者的要求。但在光线昏暗(比如灯光暗淡的室内)、光线复杂(比如光影斑驳的树荫下)或反差强烈(比如雪地上拍摄一只乌鸦)的情况下,自动模式往往不能胜任,不是过亮就是过暗,或是出现偏色等其他问题。所以,除了自动模式,大多数相机,包括DC,都提供了光圈优先模式、快门优先模式、程序模式和手动模式。
光圈优先,在相机上标为A或Av。使用这种模式,由摄影者根据拍摄需要决定光圈大小,相机会自动匹配对应的快门速度,实质上是一种半自动模式。这种模式,我最常用。
快门优先(S),是由摄影者根据拍摄需要决定曝光时间长短,然后相机会自动匹配对应的光圈大小,这是另一种半自动模式,适用于拍摄快速移动的物体,比如赛场上的运动员、飞翔的鸟儿等。
程序模式(P)和自动模式(Auto)相似,光圈和快门都是相机自动设定的。不同的是,Auto所有参数都自动设定,不必摄影者操控;而P只设置光圈和快门,摄影者可以根据需要对白平衡、感光度(ISO)、曝光补偿(EV)等其他参数进行调节。所以使用P模式的摄影者也不少。
在手动模式(M)下,所有参数都由摄影者自己决定。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在任何复杂情况下获得最适当的曝光和最清晰的成像。缺点是需要摄影者具有较丰富的经验。
这模式,那模式,简而言之,Auto有效,但作用有限。初学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应当超越这个阶段,学习掌握其他各种模式,避免过曝或欠曝,以达到明暗适度的效果。
前面说的Auto、A、S、P模式,说的是根据测得的光线强度,相机自动选择适当的光圈、快门,以获取正确的曝光。同一场景,不同的测光方式,可以测得不同的结果,从而决定不同的曝光和照片明暗。
测光方式1,平均测光,也叫加权测光。原理是在画面中取平均分布的几个点,每个点测得光线强度后,通过计算,获取其加权平均值,以此决定该张照片的平均曝光量。这种测光,通常可以照顾到画面中大部分物体,使其获得正确曝光,从而使画面明暗适度。这种测光方式常用于拍摄风景,或广场集会等大场面活动。如果你不作设定,相机出厂时的默认方式,就是这种平均测光方式。
测光方式2,中央重点测光。这种方式,不顾及画面周边各点的明暗,只在中央部分区域取几个测光点,再取其平均值,据此决定曝光量,其暗含的逻辑是,周边明暗无足轻重,中央部分曝光必须准确。这种方式常用于人物摄影,可以保证人像明暗合适,特别是保证人物脸部曝光正确。
测光方式3,点测光。这种方式,只取画面中央3%~5%的面积测光作为曝光依据,目的是保证被摄对象曝光合适,而其余部分明暗弃之不顾,常用于拍摄细小物体,例如昆虫摄影,使用点测光,保证虫体明暗适度、细节清晰,而周边环境可以近乎黑暗,使微小的主体更为突出。
有的相机还有区域测光等其他方式,具体可参看随机附送的说明书。
说了一通,也许你一时还理解不了,不要紧,在使用中可以慢慢体会。如果你想要照片曝光准确,明暗适度,那你必须慢慢琢磨,弄明白这些事。不然,遇上不可复得的机会,拍成废片,那可后悔莫及哦。
二、成像清晰
明暗合适,只是照片清楚的一方面。别一方面是成像要清晰,就是被摄物体在照片中没有重影模糊等现象。要使成像清晰,先要了解不清晰的原因。明白为啥模糊,就知道怎样去避免这些问题了。
成像模糊,主要是由于在快门开启的时间段内被摄物体和相机之间发生相对位移所造成。相对,可能是被摄物体在运动,可能是相机的不稳定,也可能是两者同时在动。
被摄物体的运动,有的是需要的(比如拍摄运动员比赛场景,运动员一定是动的,若是拍静态照片就失去意义了),有的则是希望避免的(比如拍摄草叶上的一只螳螂,但风吹草动,增加了拍摄困难)。这类情况下,如果希望成像清晰,一是需要较快的快门速度,以缩短曝光时间,减少被摄物体位移带来的影响。较快的速度,可以通过加大光圈、提高ISO、调低EV等方法来实现。常用的经验公式是保证快门不慢于焦距的倒数。例如,你使用的镜头焦距是100毫米的话,你的快门速度最好不低于1/100秒,这就是所谓的安全快门,低于这个值,很可能会发生图像模糊。当然,加大光圈会缩小景深(这个后面再解释),提高ISO会使画面颗粒增多,画质变粗糙,等等。凡事有利必有弊,需要权衡考虑。尽管会付出代价,我认为,画质粗糙,总比影像模糊的废片好。二是需要耐心,等待时机。比如风吹草动,使你很难瞄准螳螂对焦。但风不会永远猛吹,它总会有瞬间的停歇或减弱,你可以等待有利时机,在相对平静的瞬间再按快门。三是可以利用连拍功能,或是以单拍方式多拍几张,从中选优,总能获得相对清晰的某一张,这是以量取胜的办法。传统的胶片相机,这种办法成本太高,当今的DC,几乎没什么后期成本,大胆按快门就是了,这是数码相机的优势,完全可以好好利用。
相机的不稳定,常常是造成图像模糊的主要原因。手持相机拍摄,我们的手很难固定不动。相机的防抖功能可以减轻这种震动的影响,多练习手的稳定性也可以达到减轻震动的目的,但不可能完全消除。再强的铁手功,稳定性不可能胜过上架。减轻相机震动最有效的办法是使用三脚架。当然,三脚架会增加你外出的负重,有时候受各种因素限制,三脚架用不上或不许用。但我还是主张,有条件上架的,尽量上架。不行的,可以就地取材,找树干、找石头作依托,也能达到稳定目的。实在找不到依托物,建议你双臂紧贴身侧,使用相机顶端的取景框取景,不要用相机背面的那块屏幕取景。因为使用相机顶端的取景框取景,你的双手和你的脸部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三角支撑;而用屏幕取景时,只有你的双手支撑,容易发生晃动。另外,按下快门的瞬间暂停呼吸、动作轻柔,会减轻相机本身的震动,提高成像清晰程度。
按快门的动作也会造成相机震动,所以精细摄影时需要使用快门线或遥控器来控制快门。在很多DSLR机型中,还提供了反光镜预升功能,以减轻快门启闭所带来的机身自震。绝大多数DC不具备这些功能,不过器材是死的,人是活的,用DC也有DC的办法,如果你使用三脚架,必要时可以采用自拍方式,使快门延时“咔嚓”,以减轻按快门动作带来的相机震动,提高成像清晰程度。
成像模糊,除了由被摄物体和相机之间相对位移造成以外,有时是由于景深不足所致。景深,指的是成像清晰的前后范围。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光圈越大,焦距越长,景深会越小。小景深有利于虚化背景,突出主体,但过小的景深则会使焦平面以外的物体变得模糊,画面中会出现某一点或几点清晰,稍近或稍远些的物体却模糊不清的现象。这时候需要做的是缩小光圈,或是缩短焦距,以加大景深,保证被摄物体的清晰。
成像模糊的另一个原因是快门一按到底,这是不正确的操作法,也是初学者常犯的错误。要知道,按下快门,相机接受你的指令后,把电子信号转换为对焦和快门启闭的机械动作,是需要时间的。你把快门一按到底,相机还来不及对焦就进入曝光过程,图像焉能不模糊?正确的操作是把相机对准被摄物体后,先半按快门,使图像在取景框或屏幕上变得清晰后(有的相机这时还发生“嘀”的一声音响提示),再把快门按到底。
所以,清晰或模糊,基本上不是相机高档还是低档的问题,而是摄影者的经验问题或技术问题。如果你能理解这些并试着去做,相信你的照片会比现在清晰得多。
另外,上面说的都是一般原理,各种相机基本都适用。但具体操作,每款相机都不一样,比如测光方式怎样调整,不同相机有不同的菜单或按钮,所以必须看懂随机说明书,这是不能偷懒的。如果你扔手榴弹不拉弦,却责怪它是哑弹,这有道理吗?
至于怎样提高艺术性,也就是让照片更美,那又是另一回事,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