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野外蛇伤 |
分类: 两爬天地 |
(一)保证人身安全
人蛇相遇,要保证人身安全,关键是保持镇定,首先要判明现场情况,是毒蛇还是无毒蛇,蛇处于安静状态还是随时准备发起攻击,万一蛇攻击你时,有没有回旋余地,诸如此类,需要在最短时间内作出判断。其次就是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证不伤到人。
仍以上例来说明。
为什么我命同伴后退3米?因为我判断这是一个足够安全的距离,并且这3米也为我留出了后退的空间。万一蛇发起突袭,它咬不到我的同伴,离蛇最近的是我,我只要向后跳几步,立即就到了安全区域,蛇追不到我,我肯定跑得比蛇快。这3米距离,保证了同伴的安全,也保证了我自己的安全。为什么拍摄完毕后让同伴从我身后绕行?也是同样道理,不难明白吧。
为什么我要用最轻柔的动作去靠近蛇?靠近,是因为想拍摄它;动作轻柔,是因为不能惊扰它。蛇一旦受惊,可能会发生什么后果?一种可能的情况是立即逃跑,窜入树丛,这样我就失去了拍摄目标;另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是蛇被激怒,转而发起攻击,这会对人造成危险。这两种情况都是我不希望看到的,所以,我的办法就是慢慢靠近,同时随时准备后撤(万一它发起突袭的话)。
现场情况千变万化,处置方法各不相同,但保证人身安全是第一位的,办法是不去惊扰蛇,保持适当的安全距离。
什么叫安全距离呢?多远才是安全的呢?
安全距离,就是处于蛇的有效攻击半径之外,通俗地说,就是它咬不到你的那个距离。
多远才算安全?这可没有一个绝对的数值,因为安全距离受蛇的种类、蛇的大小、温度高低和现场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变数,这需要一定的经验才能正确估算。如果你缺乏经验,不会判断,那么宁远勿近,以确保人身安全。
1、蛇的种类:无毒蛇,或者进攻性弱的毒蛇(比如竹叶青),可以离它近一些;攻击性强的毒蛇(比如眼镜蛇),你要离它远一些。
2、蛇的大小:这容易理解。小蛇突袭距离短,近些无妨;大蛇进攻能力强,远些才安全。
3、温度高低:温度与蛇的状态有密切关系。蛇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气温较低时,蛇的体温低,能量不足,活动能力弱,反应迟钝,所以近些无妨。极端情况下,温度过低,比如严冬,它会失去活动能力,进入冬眠状态,这时你把它抓在手里玩,它也不会动弹,这时的安全距离是零。随着气温的升高,蛇的体温也渐渐升高,能量得到补充,活动能力增强,反应更为敏捷,攻击半径加大,你就需要离蛇更远些。所以,早春和暮秋,离蛇近些无妨;夏季要离蛇远些。一日之中,早晚蛇迟钝,可以近些;中午蛇敏捷,要离得远些。不过夏季即便早晚也有足够温度让蛇保持敏捷性,而且有些蛇更喜欢早晚活动摄食,所以夏季的晨昏是蛇类活跃的时段,必须高度注意防范。
4、现场地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主要看人与蛇之间是否能留有足够空间,有无障碍物,周边有无悬崖、深潭等其他潜在危险。
回头再看上例,在当时情况下,根据那条竹叶青的大小和当时状态,我的同伴处于3米之外,蛇不可能窜出那么远咬到他们,因此3米之外是绝对安全的距离。我拍摄时离蛇1米,蛇如果昂起头来发起攻击,有可能咬到我,但是我让同伴后退3米,在保证同伴安全的同时,也为我自己预留了后退空间,只要蛇有攻击的前兆,我可以立即向后跳几步,迅速脱离攻击范围,所以我这1米是相对安全的距离,相对,意思是以正确判断和迅速反应为前提。若是判断失误或反应迟钝,那就可能遭到蛇的攻击。
(二)保护蛇的生存权利
不同的蛇有不同的食谱,大多数的蛇,主要食物是鼠、蛙、蜥蜴、鱼虾、昆虫等小动物,较大的蛇,也会捕食野兔或更大的猎物。蛇能循迹追踪,进入鼠穴,捕鼠的本事比猫更高强。我们人类的历史才三百万年,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史只不过几千年,而蛇在这个星球上已经生活了两亿多年,蛇的历史比我们人类更久远。蛇是食物链不可缺少的一环,是生物多样性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成员。蛇对人类的益处,远远超过它偶尔对人造成的伤害。在某些捕蛇吃蛇成风的地区,蛇的数量锐减,鼠害严重,疫病上升,堤坝受损,农业减产,这也从反面证明蛇对生态平衡的益处。
所以,野外遇蛇,一不要惊慌,二不要冒险挑逗,三不要伤害它。正确的处置是尽量不去惊扰它,能避开就避开;无法避开的,可以用打草惊蛇的方法驱赶。既要保证人身安全,也应当放蛇一条生路。对捕蛇、贩蛇、吃蛇的行为,有能力的应当制止;无法制止别人的,至少自己不应参与。保护野生动物,其实就是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自身的生存质量,归根结底是保护我们自己,也为子孙后代营造一个美好家园。
四、学会应急处理
万一被蛇咬伤怎么办?一是镇定并判明情况,二要第一时间作应急处理,三则尽快送医。
(一)镇定并判明情况
万一被咬伤,不可惊慌,因为大声哭叫、四处乱跑,都会加快血液循环,促使毒素更快扩散。所以伤者自己要镇定,同伴要给以安慰。这时首先要做的是迅速判明情况,是不是蛇咬的,是毒蛇还是无毒蛇,最好能判定蛇种。倘若确认是无毒蛇咬伤,则只需作冲洗、止血、包扎处理即可。若毒蛇咬伤,需作应急处理,见后述。如果情况不明,可以暂按毒蛇咬伤处理。
(二)应急处理
如果毒蛇咬伤,第一时间是否得到有效处理,可能是伤者生与死的关键。这时应当争分夺秒进行自救或互救。
1、结扎。在伤口近心端,用止血带结扎,阻滞静脉血向心脏回流,目的是减缓毒素扩散,为后续救治赢得时间。没有止血带的,可以用鞋带,或者把衣物撕成布条,反正就地取材,能结扎就可以。
2、冲洗。冲洗可以洗去伤口皮肤附近残留毒液,阻止更多毒液进入体内,同时也可洗去泥巴、灰尘等杂物,清洁伤口,避免感染。冲洗用水,可以用干净的瓶装饮水或附近溪水,但不要取用农田水或长期静止的小潭水,那些水往往含有太多的微生物或农药化肥成份,于人有害。缺乏水源时,可以用唾液或尿液应急替代。
3、排毒。在医院里,可以用拔火罐的方法吸出伤口附近含毒的血液。野外往往无此条件,常用的是口吸和挤压法。口吸,就是由自己或同伴用口对着伤口吸出毒血,方法是吸一口,吐掉,再吸,再吐,不要咽下去。此法条件是吸者口腔不能有破损,有口腔溃疡、拔牙等情况者,不可口吸,以防中毒。挤压,就是用手推挤,方法是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也就是逆着静脉血流方向,逐渐排出毒血。方向决不可弄反了。为求有效排毒,往往需要先扩创,就是用锋利小刀,消毒(野外可用火烧一下刀片)后在伤口处切一“十”或“艹”形切口,以利毒液外排,但切口不可太深。对有出血倾向者,此法慎用。
4、用药。中成药如季德胜蛇药,立即按量口服,同时在伤口周围外敷(不要直接敷在伤口上)。这类药,野外出行应当作为常备药,以作应急之用。也可以就地取材,比如桔梗科的半边莲、菊科的鬼针草、爵床科的九头狮子草等,都是良好蛇药,可以采集后洗净捣烂,汁内服,渣外敷,也能起到一定解毒作用。
5、包扎。以干净药棉、纱布作简单包扎即可,可有助于止血和防止伤口污染,以便后续处理。
(三)尽快送医
应急处理还不能保证伤者没有生命危险,但至少为后续救治争取了时间。下一步就是尽快去医院了。毕竟医院具备更好的救治条件,比如可以为伤者注射抗蛇毒血清。万一伤者出现呼吸衰竭等危重情况,医院有能力立即抢救,这在野外是难以做到的。要注意的是:
1、送医途中,尽量减少伤者活动,保持平静,以减缓毒素扩散;
2、结扎处,每隔15分钟放松1-2分钟,以防肢体缺血坏死;
3、简要、准确向医生描述现场情况,最好判明蛇种,以便医生正确施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