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领导者人品论语德鲁克日志今目标 |
分类: 德鲁克思想解读 |
一月一日
领导者必须正直
组织的精神是自上而下树立起来的 当考察管理者是否诚信时,人们必定会非常重视他的人品是否正直,这一点必定首先会在管理者的人事任用上体现出来,因为领导者正是通过其正直的人品,才能够实现其领导,领导者也正是通过其正直的人品,才树立了别人效仿的榜样,在人品这一点上,人们无法弄虚作假,一个领导者的同事,尤其是他的下属们,只要和领导者共事几周,就会知道他是否正直,他们可以原谅别人的无能,疏忽,缺乏安全感甚至是粗鲁无礼,但是他们却无法宽恕别人的不正直,他们也无法宽恕领导者选用不够正直的人。 这一点对企业最高领导层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一个组织的精神是自上而下树立起来的。如果一个组织富有精神,那是因为它的最高领导者的精神崇高,如果一个组织腐败,其根源在它的最高领导者,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个员工的人品不能成为其下属的效仿榜样,最高领导者就决不应该将他提拔到重要的工作岗位。 行动指南: 摘自: |
评注:
这篇日志,源自《管理:任务、责任与实务》第三册“实务篇”第36章“绩效精神”,原文前面还有一个小标题,“正直是试金石”。该书第31章“管理者及其工作”中,还说:
管理人员必须能够做些什么,是可以学会的(虽然不一定总是能够传授)。但是,有一项品质是无法学得的,有一项资格是管理人员无法从别人那里获得但却必须具备的——那不是天才,而是正直的品格。
管理者必须诚实正直,在德鲁克眼里,组织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组织也应该诚实正直。“诚实正直”,并不是两袖清风。在商言利,也不是唯利是图。义利和一,是组织和个人追逐长远利益的必然选择了。
组织必然追求自身的利益,否则也没有存在的价值和动力。形形色色的组织,都要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如果总有组织超越规则走黑道,获取额外好处,博弈的结果,大家都成为黑道。黑道只能做短线,“出来混,总要还的”,还到后来一无所有,智者不为。
被誉为日本“企业之父”、“金融之王”、“近代经济领路人”的涩泽荣一,33岁时弃官从商,一生中管理过500多家企业。涩泽荣一推崇“论语加算盘”,“论语”讲究忠、孝、仁、义,算盘代表在商言利,涩泽荣一认为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要做到“见利思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心。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只要能挣到钱,开出租也愿意。但是如果私心泛滥,损人利己,“谁比谁傻啊”,到后来自己和他人都变成人精,只不过人精都活在酱缸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真诚地面对自己和他人的欲望,这是根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欲望的边界。法律也好,道德也罢,都在确定组织和人的行为边界。
德鲁克终其一生强调并亲身力行的“自我控制”,看上去像是“独善其身”。不过一个管理者,如果连自己都管理不好,如何能够管理他人、管理组织呢。不祸国殃民就不错了,说什么“兼济天下”,更是扯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