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互动还是艺术?

(2012-09-04 19:34:31)
标签:

杂谈

    这学期报了Interactive Design and Electronic Arts学科下面的18个学分的课,这样一来虽然第一第二个学期我学了8门纯音频的课,这个学期我却只需要学一门音频课。这个学期算是我最享受的一个学期吧。我们管Interactive Design and Electronic Arts简称为IDEA, 一语双关。今年我选了IDEA下面的Time based media lab和Screen Studio, 选择的过程也算个一个巧合。

    本来我想选的4门课,一门3D电脑建模,一门视频剪辑,一门唱片制作,还想选一门油画,本来是这样的一个精彩的组合,结果因为报得太晚了,油画报满了,建模的审批老师出差了,阴差阳错地,我只能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敲开了IDEA那两门课的老师的大门,结果迎接我的是个40岁左右的美女,长得有点像凯拉·奈特利,她超级热情地欢迎我去上课,说哪怕我只是学音频的也一点问题都没有,然后我就去了。
      
      上课的头两个星期,除了学习Processing和Final Cut Pro,其他的时候都是参观艺术馆。这实在是让人觉得既悠闲,又有点儿担心我们到底要学什么。紧接着一下子就来了好多作业,一会儿是做微电影,一会儿是做动画设计,一会儿写报告,忙得不可开交。尽管我花了十分的力气去应对,却发现班上好多英语都说得磕磕巴巴的同学,做出的作品却很cool。焦虑之下,立马不分三七二十一,拉了两个人做队友,结果发现两个都是怪咖:一个是拥有林志玲娃娃音的性格永远18岁的35岁大姐,一个是细声细气一脸书卷气永远带有迷人微笑的88年小弟。好在看起来都不懒也不笨,这就够了……回忆我之前那个学期4门课都和韩国妹子一队的惨痛经历,怎么看也是这种组合好一点……

    话说马上就group proposal了,大家开始讨论要做什么,结果问题就来了。按照要求,我们要做一个有Time based media的interactive的作品,这样一来在技术上就有一定的限制,一是要有时变媒体,而是要互动,但同时做proposal的时候,又要结合其他艺术家的concept。我本来就没什么艺术背景,在老师的推荐下,看了几位女性主义艺术家的作品,主要想以Pipilotti Rist的Ever is Over All作为灵感来做我的作品,另外我打算使用Marina Abramovic著名的作品Rhythm 0当中让观众选择的方法来进行互动。

      我总觉得,虽然我们是做互动艺术,但是这个互动应该是要为我们要表达的艺术理念来服务。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做一个很炫的互动产品,那么我们就是手机公司、广告公司、展会企划等等而不是在做一个艺术作品了。但是我看了之前学生的作品,却觉得虽然很多在美感上都不错,技术上也很新奇,但是看了以后不会让你心中有所思考。而这一点这些天来也一直困扰着我。
      在这学期的课程里面,老师介绍了Kinect和TUIO协议配合使用的作品,很多真的让人眼睛一亮,大有一种科技革命的感觉,但冷静下来一下,它们当中大多没有实际作用,即使有,也大多是为了娱乐。但是其他很多的同学却觉得想要做出很酷的作品,于是大肆运用这些技术,却没有想我们究竟为什么要用这样的技术。

      在Marina Abramovic的作品Rhythm 0当中,她让观众在72件物品中选择(包括玫瑰、羽毛、剪刀、枪、子弹等等),并用这些物品在她身上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乍一看这种把自己交给观众的形式,互动性虽然很强,但充满危险意味,而且很荒唐。但是艺术家的智慧绝不在此,果然,一开始人们小心翼翼,但当他们发现无论他们做什么,艺术家都会冷漠地没有反应的时候,他们开始变得越来越具有攻击性,他们剪开了她的衣服,割裂了她的脖子,在她脸上写字,最后甚至用枪指着她的脑袋。Marina回忆说:“当4个小时的表演结束后,我流着血、流着眼泪走向观众,然而,所有的人都后退并且迅速离开了。我回到旅馆,面对镜子,看见自己的一根白发是如此醒目。”是的,这个作品不是无意义的,而是伟大而深刻的。她让我们看见,那些我们每天面对的普通人,毫无关系的人,会在他们不用负责的情况下做出什么样可怕的事情。她让我们看到人的本质,并思考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是否真的安全。这样的互动是有深刻意义的。

      那么如今的互动,那种在科技时代下产生的梦幻性的互动技术,是否能够不仅仅只是带来新奇的感受,而是带来一些思考呢?

      当我把我的想法说给我的组员听的时候,很遗憾,他们都说我想得太多太深了,他们觉得这样的思考没有什么必要,因为我们不过是要做个结课作品,要吸引观众,要好看,而不是让人觉得费了很大的劲却吃力不讨好。该怎么办呢?慢慢有些喜欢上设计的课了,但是设计,怎么才能打动人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