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著名的旅游学家作出过这样的论断:“世界上还没有一例开发旅游不破坏民族文化的,假若有,那简直是个奇迹。”不过,采取有效措施,在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并通过开展文化旅游促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使两者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成功实例,在贵州是真实存在的,那便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郎德上寨】。
村寨是建筑是文化的结晶。少数民族村寨的特色民居形式多样、风格各异,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审美情趣和文化特色。保护好特色民居,是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措施。但是,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民族特色村寨多位于边远落后地区,贫困问题突出;受自身条件限制,传统经济转型困难;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遭受巨大冲击;受多种因素影响,许多传统民居被造价低廉的简易建筑所取代,村寨的民族特色和乡村特色急速消失。保护刻不容缓。
中国村寨里朴实的各族村民们,用他们千百年传袭下来的执著坚持,把民族文化、信仰、道德、风俗悉数保留下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民族文化只有在村寨里才是“活”的,城市中的民族文化大多是在迎合中变味的伪文化;离开了村寨滋养的文化就失去了生命力,只存在于专家、学者的故纸堆里。
正如冯骥才所言:“我觉得我们村落的文化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深不见底,浩无际涯。所以说,我觉得我们的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是长城,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就是村落。”对村寨的保护,宣传的作用无可替代。国人不了解村寨的价值,重视和保护就无从谈起。这一点上,媒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朗德上寨 2011年

因为朗德是全国苗寨中惟一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每天都有人慕名而来,寨中的人知道,人们来此是为了看最原汁原味的建筑特色、民俗生活,因此,传统的服饰在朗德已经成为便装,而非应付的表演服装。

朗德上寨中一切都最大限度地保持着真实的生活状态。这是他们的生活,不是表演。

村中这样的大树很多。苗族崇拜自然特别是崇拜树神,这在现代社会被称作“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朗德上寨是全国苗寨中惟一的“国保级”单位。每天村寨中的女眷们就在这块国保碑前聊天、绣工,打发时间。这也成为朗德的一道独特风景。

苗绣就是这样手把手地传承。千百年来不走样。

从三岁娃娃到耄耋妇人,一切都停留在传统中

小妹妹好可爱

朗德上寨每天都有民俗展示。我用的是“展示”,而不是“表演”。朗德与其他苗寨不同,这里不迎合,只是自顾自地展示传统。这或许不太符合旅游团队的口味,但真正喜欢民俗文化的旅游者会喜欢。

迎合旅游的快餐。而原汁原味的大餐才最值得品鉴、回味。

传统中本身中有时常的唯美元素。



这是朗德上寨的锦鸡舞。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

从小就在这样的氛围中耳濡目染

2001年的朗德上寨。

2001年的朗德上寨。比之现在有些破败。现在的朗德,修旧如旧,坚守传统。

那时寨中的孩子们还羞于穿传统民族服装

2001年的寨门。

相隔十多年后,寨门依旧原来的古朴传统

难得一见的苗族广场集体舞。
(预告:下一个村寨同样是苗族的,雷山千户苗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