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2012-10-06 15:38:03)
标签:

泥石流

茶马古道

丙中洛乡

怒江大峡谷

溜索

分类: 走进56个民族家庭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2011年10月5日,我开车小心翼翼地驶过怒江大峡谷尽头的丙中洛乡的一段曾经发生过泥石流的路段。100天前,也就是2011年6月23日下午,这里突强降雨,引发山洪、泥石流。强降雨有多强呢?当时春城晚报的报道中说“ 感觉雨伞都要被暴雨打破”,泥石流有多厉害呢,100天后,我们看到,从山谷里被水冲下来的石块还是保持着向下冲的阵势,最大的石块比汽车还大。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这些巨石,用大型机械清理起来都费劲,很难想象,洪水怎么会有如此大的推力,把他们搬运到这里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刚下了一场小雨。让我想起那首歌里唱的:万涓成水,终究汇流成河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泥石流,泥没见多少,石头蛋蛋倒是挺多,途经之处,催枯拉朽,势不可挡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原来的路的路边,很多沿街房,现在只剩下这一座二层小楼了,钢筋水泥框架结构比较结实,也被冲得只剩下骨架了。当时的阵势难以想象。幸亏人跑得快。

 

    当时新华社的报道中说:“造成42户147名村民受灾、20多间民房被冲毁,通往贡山县城和丙中洛乡的公路中断。由于转移及时,幸无人员伤亡。”真是万幸。别说如此规模的泥石流,就是一般的塌方、滑坡,一般也是要死人的。前天(2012年10月4日)云南彝良县因雨导致的一场滑坡,就彻底掩埋了一座学校,导致住校的18个学生和一个老师死亡。丙中洛能够成功避险,政府及老百姓都值得敬佩。但如此成功的避险安全为何鲜在媒体上看到,难道只有死人了把事搞大了才重视、才能显示出党和政府关心的力度、才能涌现出英雄模范群体和个人?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走在泥石流残体中,难以想象当时的雷霆万钧之势。耄说过:人定胜天。你胜个我看看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茶马古道在云南已基本为现代交通所取代,唯有丙中洛通往藏东南地区的马帮队今天仍在古道上穿行。这条活着的茶马古道,始于丙中洛,沿峡谷溯怒江北上,通往西藏林芝地区察隅县察瓦龙乡政府所在地扎那,全长70公里。这条路既是滇藏古驿道,也是今天察瓦龙沟通外界唯一常年通行无阻的道路,该乡物资进出主要以来此路。沿途途经石门关、那恰洛峡谷等景点,蹄印斑驳,马蹄声声,空谷传响,古意盎然。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古道开凿于垂直的悬崖峭壁间,上距山顶百多米,下离淘淘江水十几丈。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我有些奇怪,在百丈高、几乎是垂直的石壁上,当年又没有大型机械,是怎么开凿这些古道来的?当地人告诉我,用的是最原始的土法:架柴烧石壁,再泼上水,烧红了的石头立即粉化崩塌,如同烧石灰。这样一点点地就烧出一条石隧道来。这有点铁杵磨针、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的意思,不计成本,特别是意志坚强,为我辈无法想象。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从丙中洛逆怒江而上,要过一道石门关。从六库到丙中洛,一路夹怒江而行的是江南的高黎贡山和江北的碧罗雪山,两座绝壁从江边垂直而起,直冲云天,形成一道500多米高近200米宽的巨大石门,怒江从石门中喷涌而出,奔泻而下,当地人称它为南礼墙。石门关不仅雄伟壮丽,粗犷凝重,还有许多动听的民间传说,而且是进出滇藏的必经之路。解放初期解放军一二六团由此入藏。上面说的茶马古道与之伴行。云南境内的路段路况尚可,而进入西藏境内路况极差,非四驱越野不能行。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丙中洛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除石门关外,还有怒江第一弯,大弯内的半岛上,生活着几个半与世隔绝的村落。这是一个东西方宗教相互交融,多宗教和谐共存,有着奇特的自然景观,丰富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独特的人文景观、多民族、多文化和谐共存,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10年前来我来此地,路是相当难走,三百多公里路面大部分都是弹石路,由于偏远和难以到达,当时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是人神共居的世外桃源,人间仙境。现在旅游发展了,路全都铺了柏油,自驾到达不再是难事。随着人潮汹涌至此,这里千百年来的宁静将一去不返。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如今进出怒江大峡谷的路比10年前有了很大改善,但江两岸的交通还是很成问题。这种吊桥,摇摇晃晃的,下面是咆哮的江水,初次走的人,会有眩晕感和恐惧感。但对于当地百姓来说,这已经是非常好的通道了。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吊桥在怒江并不太多,最常见的是溜索。这种交通工具对于观众或网友来说并不陌生,这几年电视画面中不断出现这种令人揪心的“溜索”,小学生过江上学、医生过江行医,都要悬挂在这样一根细细的钢索上溜过去。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一个大人,或2个孩子(太小的孩子不能自己溜,必须有一个稍大些的带溜),由一根三五公分宽的帆布带挂在一个大滑轮上。溜索有斜度,来回是一对。整个怒江大峡谷中有42对溜索。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怒江宽处一百多米,窄处也有三五十米。拇指粗的钢索由于自重会有一段下垂,因此到了末端就会有一段爬坡,要依靠溜索人用双臂拔河一样拔过去。既靠勇气,也是个技术活。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人显得非常渺小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这是10年前拍的照片,溜索过江的人手里都握着一把干草,这是用来减速的——快到江边时就握紧,增大摩擦力进行“刹车”。如果到达速度太快,就会撞伤甚至撞死。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听罢,我们几个本来跃跃欲试的人都打消了念头。这是随行的中国旅游报的记者肖建舫在江边吊在溜索上摆了个样子,权作纪念。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快到匹河乡时,又见到一对溜索。正是下午上学时间,要过江上学的孩子们由几个成年人依次带溜过江。莹莹无知者无畏,觉得好玩,也想试试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还没来得及劝阻,她已经挂在溜索上了。那个小伙子熟练地带着她溜过江去。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没过一会,又从对岸溜了回来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这个大姐身背一篓香蕉溜过江来,准备到附近集市上换钱。这一篓香蕉大约10公斤重,我给了他40元钱。她告诉我,当地百姓带货溜索的本事大了,有的单手拎自行车过江,最夸张的还带一头猪溜。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我也要弥补十年前的遗憾,而不让小伙子带溜,而是自己溜过去。事后看这照片,真挺悬的,不说别的,就说这溜索的支架,就这么几块石头摞起来,看着怎么不那么稳妥。可是这里的百姓数十年来就是这么一天天溜索过江的。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带我们溜的这个小伙子后来对我说了一句让我后怕的话:我们江边的人都不会游泳,因为江水太急,没法学。掉下去只有死。

 

去年今日:在怒江大峡谷中溜索飞渡过江
去的时候,最后一段上升的钢索,我就差点没拔过去,还是小伙子前来救援方才靠岸;向回溜我依然呈能,自己溜到岸边,就差几米远,就是一点劲也没有了。如果没有人施以援手,我可能就真掉进江里去了





央视国际频道CCTV4人物专访节目《施晓亮:带女儿走读中国》:http://news.cntv.cn/program/liuxingwuxian/20120930/103266.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