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铁穆尔:心血做墨写就《尧呼尔千年史》

(2011-08-07 11:03:58)
标签:

56个民族

施晓亮

施哲莹

乌兰牧骑

小记者

草原

杂谈

铁穆尔:心血做墨写就《尧呼尔千年史》

一 我们自称“尧乎尔”

8月2日上午,肃南博物馆,与9年前的老朋友裕固族大哥铁穆尔重逢,热烈拥抱之后,出乎我意外,他竟递上来一张名片。
见我惊诧,他说:“我改名字了。”
我疑惑地接过名片,上面是一个中英文结合的名字:Y.C.铁穆尔。
他解释说:Y是部族的自称——尧乎尔;C是父姓,才木道;把部族自称放在前面,尧乎尔人这种传统的起名方式现在已经很少了,“我这样做就是要告诉别人,同时也提醒自己,永远不要忘了自己是尧乎尔。”
九年前铁穆尔曾对我讲起裕固族名称的来历:祁连山脉中麓的肃南地区生活着一支自称“尧乎尔”的民族,尧尔人的祖先可追溯到公元七、八世纪时期的回鹘人,到十三世纪,成吉思汗建立元朝,与蒙古族进行融合,到十五、十六世纪时,由于战争原因,被迫东迁至祁连山,又开始与藏族融合。尧乎尔人在这里生活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了。尧乎尔是本民族的自称,也就是融合、联盟的意思,既有藏族的血统,又有蒙古族的血统,还有一部分中亚民族的血统。1953年7月18日,甘肃酒泉专署召集“祁连山北麓各族人士座谈会”,商定少数民族的族称等问题,主持会议的军代表建议取“尧乎尔”的近音“裕固儿”,并解释此意寓为“富裕巩固”,尧乎尔头人欣然称好。从此在中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有了“裕固族”这个汉文称呼。但直到今天,裕固族人都更习惯于那个古老的自称:尧乎尔。
解放后裕固族大都使用汉姓,郞格尔部落的人取郞姓;安格尔部落的人取安姓。郎.铁穆尔如今郑重改名,把本民族的自称郑重地置于最前面,并郑重地白纸黑字示人。这种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让我由衷地敬重、敬仰。

二,至今使用母语“尧乎尔语”
生在毡包,长在草原,从小在马背上长大的铁穆尔,从西北民院毕业时,学院民族研究所正缺少裕固族学者,想留下此时已在文学上小有成就的他。而他不想离开尧熬尔生活的那块土地,那里有养育尧熬尔人的山山水水。西北的大城市兰州离他很远,只有肃南才是自己创作的母乳。
他选择回到了肃南。裕固族的才子中,少了一位民族研究专家,却多了一位为自己民族放歌的作家。祈连山的草场羊群,尧熬尔独特的历史文化成了他创作的动力和源泉。他那一篇篇与草原有关的文章,带着历史的厚重和现实的思考频频见诸报刊,并引起了文坛关注,一时佳评如潮,成为了省内陇军新生代的代表人物。
在我所看到的他所写的文章,无一不与尧熬尔这个游牧民族有关。对于这位裕固知识分子来说,现代的生活方式只是一层外壳,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挚爱已深入到他的骨子里,他的血管里流淌的永远是尧熬尔人的血。
中文不是铁穆尔的母语,但字里行间,看得出他驾驭汉语言文字的能力十分了得。不过平时他平时大都用尧乎尔语进行交流,他告诉我,他在写作中都是不自觉地先用母语也就是尧乎尔语进行思考,然后在心中进行翻译,他说,这种思维、写作方式使他笔触达到了最大的理性。
铁穆尔说,绝大多数尧乎尔人都说母语。“尧熬尔有语言,没有文字,我们的文字在长期的流浪和迁徙中失落。裕固族在全国的人口仅有1万4千人,其中1万多生活在肃南,而且遍布于东西长650公里、南北长200公里的四块不相连的地块上,一平方公里不到一个人,大部分人至今还在游牧。正是这种相对偏僻、闭塞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让这个小民族的语言保留至今,现在会说尧乎尔语的有8000多人。而且东西部的尧乎尔人说两种语言,东部裕固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西部裕固语属突厥语系维吾尔语族,另外,中部偏北的尧乎尔人讲汉语,中部偏南的讲藏语。两种语言区域交汇的地区的人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尧乎尔人的语言能力是很强的。”
从小,铁穆尔就一直跟着父母过着游牧生活。沿着祁连山脚,冬季去冬草场,夏天去夏牧场。骑马、放牧、帮母亲挤奶,成了童年的全部记忆。铁穆尔只有一个女儿,21岁了,在东北上大学。铁穆尔的父母至今仍和铁穆尔的姐姐一家生活在牧区,他每年都要带女儿回到300多公里外的父母身边,在毡包里住上一段时间。在城里长大的女儿回到草原上变得无拘无束,她学会了骑马,习惯了喝奶茶吃手抓羊肉。最让铁穆尔高兴的是,女儿会用流利的尧乎尔语与他交流。

三,心血做墨写就《尧乎尔千年史》
毕业回到肃南后的近三十年来,铁穆尔几乎踏遍了祁连山下的裕固牧区,拜访那些老人,听他们讲述这块草原和他们的民族。听着听着,他的忧虑和责任感就越来越重。
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缺少文字记录,正在日渐消亡。一个尧熬尔老人的故去,可能尧乎尔的一段历史就被永远埋入地下,一首曾经传唱的尧乎尔民歌也永远消失。历史上尧熬尔曾有过《狩猎舞》,但现在已无人会跳;过去尧乎尔艺人用“天鹅琴”弹唱,这是尧乎尔独有的乐器,可惜解放前就已失传;尧乎尔有一部史诗《尧乎尔沙什特尔》,从天地形成说到民族东迁,连东迁后草原面积多大都有详细记述,对于有语言无文字的裕固族来说,这就是《格萨尔王》,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只有尧乎尔末代大头目夫人常曼氏族的格日昂还能吟诵,可惜她已于1989年溘然长逝,一部内容丰富的“创世纪”史诗,只留下了名字。
社会上那些零零散散的介绍裕固族的文章,大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没有一篇让人读来满意的。
铁穆尔倍感心痛。他不想让这种心痛的感觉继续下去。他要用手中的笔把尚存于世的尧乎尔文化记录下来,传至后人。
1992年开始,他放下了使自己的正声名日渐的文学,转入民族文化研究,并着手为自己写作尧熬尔千年史积累资料。
几年时间里,他利用休假时间或干脆请假,到偏远地区去寻找有关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他曾翻山越岭,穿越草地和树林,步行了整整十天,到最偏辟的杨格乡寺大龙村。因为那里地处偏远,许多尧乎尔人仍保持着近乎原始的生活状态,他们操着纯正的尧乎尔语,讲述铁穆尔从未听过的尧乎尔传说,吟唱尧乎尔小调。2次进藏,4次游历新疆,无数次奔波于内蒙古大草原上,花去了铁穆尔全部积蓄,年迈的父母把大半辈子放牧挣来的钞票默默递到儿子手里,他们知道儿子做的事不是能用金钱衡量的。在与蒙古人、藏民、维吾尔朋友亲切的交流中,他更深地体会到“裕固族是蒙古人、吐厥人、回鹘人、藏族的大杂烩”,历史上,西北各民族之间有过无数次融合,无论政治的还是血缘的,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自己不能去孤立地研究。在这些地区,他听到了许多关于裕固民族的传说,以此印证自己所掌握历史资料的真实性。
1998年,他完成了自己的《裕固民族尧乎尔千年史》。在此书的引言中,他写道:我希望人们从尧乎尔人的历史中看到尧乎尔人的思想感情,也希望人们以一种毫无先入之见的态度去了解这个游牧民族,而不是看作为一群“ 被研究”、“被观看”毫无自主性的一个社群。

四,为这个“真正的马背上的民族”续写《史记》

见到铁穆尔之前,他就在电话上告诉我,他辞职了,他不愿把宝贵的生命耗费在机关的层叠程序和繁文缛节中,他要用相对自由的余生,做些自己想做的事,为尧乎尔这个小部族做些什么。
写完《裕固民族尧乎尔千年史》后,他意犹未尽。他想做的事情太多了,最想做、最迫切的是他酝酿多年的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拍一部《裕固尧乎尔千年史》这样的纪录片,让更多的人了解尧乎人,了解这个真正的马背上的民族。
他对这部纪录片的规划,浓缩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发展过程,从最早的回纥罕国说起,从今天蒙古国鄂尔浑河到中国境内吐鲁番哈密再到阿尔金山直至现在尧乎尔人生活的祁连山。通过这个小游牧部族的迁徒和变迁,看出人类的历史的一种变化和发展。
“我不单纯为了自己的民族拍这个纪录片”,铁穆尔强调说:“从这个群体里面看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整个人类游牧历史的发展过程。每一个部族,都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缺少了哪个部族,人类文化也不能说是完整的。”
“肃南的尧乎尔只有一万人左右,但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缩影,而且几乎可以说它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化石,是真正的马背上的民族——现在,除了尧乎尔,还有哪个民族是真正骑在马背上、以游牧为生?”
铁穆尔进一步解释“活化石”的含义——尧乎尔的祖源是北方阿尔泰语系的两大族群:土厥系和蒙古系。现在尧乎尔的部落和姓氏里,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土厥系和蒙古系大的族群的因素一个都不缺,比如说裕固族的姓氏里面,“乃曼”原来是土厥系一大部落,“巴岳特”原来是蒙古系的一个大的部落。尧乎尔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既带有蒙古族明显的印迹,又带有土厥、哈萨克、维吾尔族甚至藏族的印迹,这在其他民族中是很难看到的,因此,可以说尧乎尔族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化石。
铁穆尔说,这个想法他从上大学时就有,后来担任裕固族文化研究室主任后,这一想法越法强烈。他抠了又抠算了又算,把这预计10集的纪录片的制作费用压缩到在业内看来几乎不可能的80万左右。“充分利用自己的朋友资源,整合资料,尽量少花钱。趁着很多老人、专家还在,抓紧把这一部尧乎尔的影像‘史记’拍完,这是我此生最大的愿望。”
但一个人的能力微乎其微,这一拍摄计划在一次次报批失败后,至今还停留在纸面上。在这个市场经济统领一切的时代,民族文化常常只做为锦上添花的补子,可怜巴巴地惟政绩、GDP马首是瞻。
铁穆尔感慨地说:“像尧乎尔这样的小民族,全世界有3亿多人。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这些小民族都将不可避免地被周围‘大民族’同化。拒绝历史潮流是不可能的,谁也没有理由剥夺别人享受现代生活的权利。现在在政府的倡导下,大部分牧民开始实现定居,从生活本身来说,定居远比游牧安逸享受。但是离开了草原,没有了游牧,尧乎尔文化就失去了根基。作为一个尧乎尔人,我能作的,只能是尽量地把民族的文化挖掘并整理保护下来。”
铁穆尔:心血做墨写就《尧呼尔千年史》
9年前,我与铁穆尔大哥

铁穆尔:心血做墨写就《尧呼尔千年史》
时隔九年,再回肃南。见到两个大哥,同名“铁穆尔”,一个裕固,一个蒙古,一东一西,一胖一瘦,一文一武,同为北方游牧民族,都对“尧熬尔”怀有深深的感情,手中的笔,一粗一细,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相同的目的:为这个堪称北方游牧民族“活化石”的民族写就一部《尧熬尔千年史》。

铁穆尔:心血做墨写就《尧呼尔千年史》
这才是真正的马背上的民族。

铁穆尔:心血做墨写就《尧呼尔千年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