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女儿、我风雨同车的同行和伙伴

(2011-06-30 08:07:59)
标签:

杂谈

昨天九小时长途开车、翻十万大山、穿茫茫林海,抵达延吉。延边州外宣办主任、山东老乡赵兄接待,采访方案极其细致,州、市两级宣传部门领导及当地媒体将全程陪同,感谢。
入住的四星宾馆,网络出现了点小问题。宾馆网管带来的本本能上网,我们的本本却上不了。IP设置都一样是自动,但就是上不了。郁闷。早上起来,把莹莹的爱疯四设置为无线路由,顺利上网。怎么昨晚没想到?强大的3G、强大的苹果,感谢。


从出发那天开始,我最担心的不是长距离自驾的劳累和路上事无巨细的操心,也不是身背两副行囊(全程开车+采访发稿)的压力,而是女儿莹莹能否适应。
毕竟,这样的长距离长时间采访活动本来就是成人的工作(连成人的游戏都谈不上),与孩子的兴趣点相距太远;与我原来“想走就走、自主行程;想停就停、看看风景”无任务压力、无时间限制的自由散漫式的回访计划大相径庭。一半多的时间人在车上,车在路上,对孩子来说难免枯燥乏味。每个民族实际平均不到两天的采访时间,工作节奏超级紧张,所有队员有难有时间顾及到孩子的兴趣感受;每天早起晚睡成人都觉疲惫,孩子呢?十年前带她跑云南、海南、新疆、贵州,她那时的适应是建立在小孩子没有压力的兴趣之上,而这次,她却是带着以两个媒体特约记者的身份发稿的压力,能行吗?
我担心她是否能坚持下来。毕竟行前没有太充分的身体和心理的适应性训练和调整。
今天第六天了。我觉得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我的女儿、我风雨同车的同行和伙伴



从北京到辽宁岫岩,从岫岩到新宾,再到吉林延吉,全是长程驾车,动辄五六百、七八百公里。她在车上的时间大体分为醒着和睡着两部分。睡的时间大约占四五分之一,十年前带她跑云南海南时,她这种“上车就睡下车就玩”是天生旅行家的素质就很让我羡慕;醒着时,她或者安静地玩她的爱疯四,上上网,与朋友们聊聊QQ,发发微博,或跟她的大哥哥刘国栋(靠,国栋有那么年轻吗?)讨论他们年轻人的话题,不时发出很有感染力的笑声;莹莹会把汤姐先前给她刻的几盘林俊杰的CD设为车内的背景音乐,我接电话时将音乐关小,接完电话会忘记调回原音量,莹莹就会简短地提示我“林俊杰”,而有时又会提示我“开小点,关掉后排音量”,因为国栋在后排睡着了;行程寂寞时,她会从她行前准备的一大包小食品中挑些瓜子、薯片、话梅等零食出来,与大家分享,并特别嘱咐大家把瓜子皮等丢进她特意买的垃圾筒内;中途停车休息、吃饭,她用眼神坚决地制止想特别照顾她的我,点菜会首先照顾到别人的口味、主动把碗、碟、筷子给别人摆好......
开一天车,入住宾馆还有一大堆微博、QQ留言、伊妹儿回处理、回复,还要整理当天的行程日记、照片,我实在是没时间照顾莹莹。实际上,她完全不用我照顾,自已把诺大的行李箱提上楼,找好第二天的衣服,把换下来的内衣洗干净、整齐地挂起来凉上;前天晚上,从新宾到延吉的半路上经停吉林通化市,十点半入住,六点多起床出发,明显睡眠不足的莹莹听到我起床的声音,自己爬起来洗潄整理行装,代替我下楼到总台退房结帐,前台没发票,她就细心地写下邮寄地址嘱咐前台服务员日寄发票,并索要了前台预订名片,以便电话追问;在新宾,午饭后,国栋好心提醒采访一上午明显有些倦意的莹莹上车小睡一会,莹莹说“大家都在采访,我一个人休息显得不好”;
莹莹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也是爷爷奶奶带大的独生子女,身上有这样那样娇宠出来的毛病。没有错误的孩子,只有错误的教育。孩子身上所有的毛病,都是父母或祖父母们费尽心血培养出来的。孩子的身心适应力和各方面的能力,远远超出成人的想象。只是以前我们没给孩子这样的机会。

我的女儿、我风雨同车的同行和伙伴

 

三,
莹莹博客和QQ空间里那些不多的文章,与学校命题作文大不一样,她语言的把握能力和思想的灵动让我惊喜。但这一路上的任务不仅仅是自由挥洒文字,而是多少有些任务,她要以她的视角观察一路的人、事,通过微博、日记、博客等记录一路的精彩和她的思考。这不容易。我多少能感觉她的压力。
我不想让她有神马压力。从上路第一天开始,我就不把她当成自己的宝贝女儿,而是与其他队员一样的一个队员、记者。我不会给她指导,最多是引导,即告诉她我十年前采访此地、此人的详情,告诉她她还不太清楚的知识。她有她的视角、有她的思考,她想写什么或不想写什么,写多写少,是她的自由。
她在迅速融入,她在认真观察。她原来太独立、不爱提问、沟通的状态正在悄悄改变。经常有陌生的媒体来电采访,提出采访莹莹时,我会把电话交给她,不用我任何提示和帮助,她会平静且镇静地交谈几分钟,我不知她谈了些什么,但电话交回我手里后,对方会夸赞莹莹的落落大方和平淡中的成熟。
行前有多个摄影家、摄影记者朋友嘱咐我要和她认真讨论、规划拍摄计划、主题,我想了又想,还是不想影响她。她有她的视角和思考,就让她用她的纯净的眼睛和心去观察、记录她感兴趣的一切吧,最后遗憾总是难免的,但这也是一种真实,要求她完美,欲速不达。她用相机拍的东西,偶有佳作,她更喜欢她的爱疯四拍照片发微博,也越来越有感觉;孩子的灵光闪现,常常超出知识丰富的成人,前天在新宾“老城”中采访,我对莹莹说这是努尔哈赤的出生地采访,应该发一条微博,“这里是满清帝国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出生地......前面的定语太正统、太成人化,变成你的语言该怎么说呢?”我正在苦苦思索合适的词,莹莹来了句“这里是满族的‘秦始皇’努尔哈赤的出生地.....”所有人都叫绝......

 我的女儿、我风雨同车的同行和伙伴

我的女儿、我风雨同车的同行和伙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