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丽江到中甸的路宽阔而平坦,这是我们进入云南来走过的最好的路段。疾驰的三菱车没有一点杂音,车内弥漫着CD音响播放的醉人的歌声,那是丽江音乐家和文光送给我们的他创作的CD音乐碟《梦中的香格里拉》:
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一个古老的神话,
居住在那里的人们,腰带是江河,头枕雪山崖,
啊-伙-依-哦,那就是我梦中的香格里拉
在那古老的地方,有一片五彩云霞,
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耕田用花鹿,红虎当骏马,
啊-伙-依-哦,那就是我梦中的香格里拉
在那美丽的地方,相传是神仙的家,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饮水用乳汁,云雾当罗帕,
啊-伙-依-哦,那就是我梦中的香格里拉,
那就是我梦中的香格里拉......
多美啊,耕田用花鹿,红虎当骏马!这就是香格里拉,我们就要到香格里拉了!
香格里拉,一部小说成就的一个世外桃源
知道“香格里拉”一词,是几年前读英籍美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一书。书中描写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南亚某国巴斯库发生暴乱,英国领事馆领事康威、副领事马林逊、美国人巴纳德和传教士布琳克洛小姐一行四人乘坐一架小飞机,于5月20日撤离巴市,欲飞往巴基斯坦白夏瓦。起飞不久,他们就发现飞行员不是平时的费纳而是一个带武器的陌生人,而且飞机偏离原定航线,飞机被劫持了。入夜,飞机因为故障迫降在一个狭长的山谷,4位乘客安然无恙,飞行员却意外死亡,临死前他对4乘客说:这里是中国藏区,附近有一个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只有到那里才能找到食物。
当他们4人正准备向香格里拉走去时,一位由十几个藏民簇拥着能讲一口纯正英语的张姓老汉出现了。老人告诉他们这里叫蓝月山谷,是进入香格里拉的唯一通道。山谷前端是形如金字塔高耸入云的卡拉卡尔雪山。
张姓老汉带他们进入了香格里拉喇嘛寺。
香格里拉喇嘛寺领导着整个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会。香格里拉居住着以藏民族为主的数千居民,居民的信仰和习俗不同,有儒道佛等教派,但彼此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幸福安宁。在香格里拉的所有领域里,在处理各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遵守着适度的原则。他们认为人的行为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是罪恶的根源,只有适度才是完美的。这就使得香格里拉社会祥和宁静。
在香格里拉有许多神秘的事情。最令人惊讶的是这里的许多人都非常长寿,许多过了百岁的人看上去还很年轻。长期修行藏传秘宗瑜珈的最高喇嘛有250多岁了,主政已有百年历史。然而,这里的人一旦走出香格里拉就会失去他们的年轻。
经过一段时间的生活体验和观察,他们都认为香格里拉是他们所见过的最幸福的社会......
1933年,《失去的地平线》一经发表,立即在西方社会乃至全世界引起轰动。西方人把它看成是梦中的伊甸园,东方人视之为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是现实生活中优美恬静的最幸福的安宁乐土。人们在领悟“香格里拉”这个世外桃源宁静祥和、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文化内涵的完美境界后,掀起了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
1997年9月14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在组织学者、专家进行了长期科学严谨的研究的基础上,郑重向世人宣布香格里拉就在中国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
在中甸感受香格里拉
尽管学术界有人对“香格里拉在迪庆”的说法颇有疑义,其他一些也自认为香格里拉的地方如四川阿坝等对云南“抢注”香格里拉的做法愤愤不平,但“香格里拉在迪庆”的宣传还是在国内外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寻找香格里拉的人潮越来越集中地涌向了迪庆。
我本人也对把香格里拉定位在某地颇有些疑义,但临近中甸县城(迪庆州政府所在地),我内心还是感到了莫名的兴奋。
毕竟,这里很接近我梦中的香格里拉了。
我们到中甸最先接触到的朋友是藏族小伙子肖勇和来自杭州的蒋新,他俩与另外一个杭州小伙子弯豆合伙开了一个酒吧,冠名“中甸旅行者俱乐部”。弯豆回内地去了,肖勇和蒋新在酒吧的火塘边与我们谈得颇为投机。蒋新说,他和弯豆在杭州都有不错的工作,之所以辞职来到中甸,就是因为香格里拉的魅力。除了在这里他们找到了热闹的杭州所没有的安宁和纯净,他们更相信,随着香格里拉知名度的不断攀升,中甸将会成为给他们提供一块无限发展空间的大舞台。
我和蒋新谈起了希尔顿的《失去的地平线》。我们都觉得,这本书的吸引人之处是对人类一处极其隐秘的净土的生动描写,这一净土的吸引人之处不仅在于其受大山大川阻隔的深远难涉,还在于净土中的文化韵味的确引人入胜。这一描写不仅符合人类对精神境界的追求的惯常作法,也与藏文化中探寻香巴拉的廉洁极为吻合。蒋新说,他走遍了云南、四川,还没有另外一个地方,能像迪庆这样有如此多的证据证明这里就是香格里拉。
在迪庆的几天里,几乎遇到的所有的朋友,包括政府官员、当地媒体的领导、旅馆老板、服务员、出租司机,无论文化程度高低,都会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告诉我同一个观点:香格里拉在迪庆。他们所叙述的迪庆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无一不与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的描写惊人一致。肖勇的父母甚至带我们到他们家后的神山上,一样一样指给我们看那些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稀有动植物,并用真诚得不容怀疑的口气说,有关部门曾作过调查,这神山上的珍稀动植物品种已经确认有107种。
这是一种扎根于民间的信仰,当信仰拧成一股绳时,它的感召力是巨大的。
在迪庆藏民的心中,香格里拉是一种理想的生活境界。藏传佛教经典中的“香格里拉”是指一种人神共有,人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美好境界。其象征和意味是:四周雪山环绕,白雪皑皑的雪峰高耸入云,雪峰下是苍茫的原始森林,林中有人间最为珍贵的108种动植物,雪山怀抱着广阔的草甸,草甸被清澈的红河分为八块,象征着八瓣莲花铺地,在这宁静、富庶的地方,纯朴的人们有自己的信仰,有辉煌的寺庙,有详和美丽的日光城、月亮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而宁静。

我们发生在香格里拉的一场交通事故(小标题)
在迪庆州下辖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采访时,我们的三菱车不幸与当地的一辆吉普车相撞。在这起交通事故的处理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香格里拉”精神。
事故的发生是有多重原因的,主要还要归结于云南的路况太过险恶,山高路窄坡陡弯急,当地人把这种山路形象地称为“胳膊肘弯”,我们对这样的路况一时还不能完全适应。两车相遇在一个坡度很大的急转弯处,发现情况时已经为不及处理了。我们牢固的三菱车损伤不大,对方的北京213则损伤比较严重,比这更可怕的是对方坐在副驾驶座上的乘员前额撞在挡风玻璃上,竟把玻璃给撞裂了,在得知这位姓和的中年人是迪庆州民委副主任后,我们更加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且不说车的损失,光副主任的脑袋撞这一下,还不得一万两万的。要是人家想讹我们,或者想出气先揍我们一顿,这山高皇帝远的......我们不敢往下想。
事情远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和副主任镇静了一会下车,自述说脑袋有点晕,脖子似乎扭了,很快又对我们说:不碍事的,别害怕,我们不会讹你们的。话语中竟有些安慰我们。他本是以维西县有急事的,但面对现状,他神情中颇有些“既来之则安之”的镇静。对方司机是位40多岁的藏族,他说开了一辈子车,头一回遇上事故,算自己倒霉,他一点也没有责备我们的意思,反而和气地告诉我们,云南的路况很复杂,什么样的路况应该注意什么,嘱咐我们一定小心,言语倒像是一位慈祥的老大哥。
我们两辆车把窄窄的山路卡住了,两端很快便堵起了长长的车龙。事故现场距离维西县50公里,交警接到报案后最快也得一个半小时才能赶到,天色渐渐暗下来了,看到车越堵越多,特别是几辆大客车的乘客们有的耐不住寒冷下车小跑着取暖,我们心里感到很着急。但所有被堵在这里的人,都出奇地安静,没有人烦燥、吵骂。一位当地的女司机调转车头回家,不一会端来了热乎乎的饭菜,让我们事故双方的人吃,“都是开车的,出门不容易,不要急,没伤着人比什么都好。”没提一个钱字。另外几位司机则到附近拣来了干树枝,燃起了篝火招呼我们近前取暖。
交警队长亲自带队赶来时天已经几乎完全黑了,这么晚出警,他们没有任何抱怨,一边勘察现场,一边疏导车辆,向我们问话时也是轻声细语的,态度和蔼得几乎不像警察。县委宣传部的值班副部长也同时赶到,陪同我们返回县城时天已近半夜,他们顾不得休息,又招呼我们吃饭,安排好我们住宿,再三宽慰我们后方才离开。
对方司机和那位和副主任也跟我们住在同一个宾馆。第二天早晨起来见面,我们发现和副主任额头上多了一个大大的红包,心里很有些歉疚,他的一番话让我们很感动:“咱们算是有缘份啊,不撞还不相识呢。我的头不要紧,我有公费医疗,不会给你们添麻烦的。今天尽快把事故处理完了,让你们尽快上路,别耽误你们的正事。”
一切都是在友好的气氛中协商解决的。交警们放弃中午休息时间为我们快速结案,交警队长又安排了一顿丰盛的宴席为我们两家压惊。在酒桌上,对方藏族司机以茶当酒与我们碰杯:“欢迎你们再来香格里拉。我们这里的人跟你们山东人性格很像,直来直去,心眼实。听长辈们说,以前不通公路时,这里与外界几乎隔绝,外面在战争,我们的生活照样平和安静。现在香格里拉与外界沟通方便了,但是我们纯朴的本性什么时候也不会改变。”
香格里拉,我永远的梦想(小标题)
一路上,我都在想,真正的香格里拉在哪里呢?
是在迪庆吗?是,似乎又不是。
在《失去的地平线》问世前的千万年前,香格里拉就已存在,寻找香格里拉的活动就已开始,且不断延续,小说出世,谜底依旧,今天世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考察,探索,研究,反而更增添了香格里拉的神秘色彩。
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悠游、闲放、乐善、知足就是香格里拉精神和多种宗教并存的人文形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迪庆藏族的观念中,生命的房屋源于对生命对自然的珍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新的世纪,云南省对香格里拉的确认,揭开希尔顿在《失去的地平线》中给世人留下的世纪之谜,然而真正的内在的秘密还没有揭开。我们找到的仅仅是香格里拉的表层,而香格里拉深邃的和更神秘的内涵才是千千万万人寻找香格里拉的真正原因。
拉香格里拉是个谜,香格里拉是个梦,
香格里拉是藏民心中的日月,香格里拉是世人魂牵梦萦恒久追寻的桃园仙境。
半个多世纪以来,从希尔顿笔下的主人公一直到今天热衷地体现香格里拉存在的人,一直在寻觅她追求她,她离天国仅有半步之遥,或许,香格里拉是真正通往天堂的驿站。香格里拉不是迪庆,不是云南,也不是中国所独有的,香格里拉属于全人类,是世界共同的理想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