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行/见闻56民族满族施晓亮 |
分类: 走进56个民族家庭 |
听取律师和出版社编辑建议,为保护未来出版物版权,仅发表文章中的部分内容。更多内容,请关注施晓亮即将出版的书作。
赵朝勋是岫岩县委专门给我们找的向导兼顾问。老同志幽默健谈,精神头十足,一点也不像是68岁的人。自我介绍时,赵朝勋强调自己是纯粹的满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满族,他的家庭属于依尔根觉罗氏,镶黄旗——依尔根觉罗和爱新觉罗都是满族中的贵族大姓,汉化的姓氏都是“赵”。“我的名字应该叫依尔根觉罗·朝勋,就像赵朴初应该叫爱新觉罗·朴初。”他特别强调这一点,是因为“纯粹”的满族并不是很多,“岫岩满族人口占88%,其实哪有这么多!当年成立满族自治县,按规定满族人口必须达到70%以上,所以只要是跟满族沾点边的,比如本来是汉族,可姥姥是满族,就改成了满族。国家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有照顾,孩子考大学分数上还降低呢,所以改少数民族是顺茬,一个村一个村地改了。”
赵朝勋是那种口无遮拦的人,但言谈间又能感觉出他的政策水平和恰到好处的分寸感。他退休之前是县文化馆的馆长,再往前是县文化局长、县文教部长,再往前是县革委会的一个什么头头,他自嘲地说“官越做越小,名气越来越大”,他的名气来自他对满族民间文化的研究。他说,民族民间文化如此丰富多彩,比政治上的风风雨雨有意思多了。因此,1980年从文教部长一下子降到文化站长,他一点失落感都没有,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凭着多年积累的关系,他亲自跑到省文化厅要了40万拔款,建了当时全省最好的县级文化站,四层楼,比县委大楼还好。
作为一个满族人,赵朝勋眼看着满族传统文化受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和渗入,逐渐失去了其独有的特色,意识到必须要“抢”。他一次次地在全文化馆动员、部署抢救满族文化的工作,并且身体力行,率先走到民间,去记录满族老人讲的故事,去记录满族歌手唱的民歌,研究满族剪纸和农民画的艺术风格。他还组织驴皮影、枕头顶、农民画等出国展出,让满族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瑰丽的丰姿,在海外引起极大反响,为此,“世界满族文化基金会”会长爱新觉罗·毓瑞亲笔签名颁发给赵朝勋一块“满族之光”金质牌匾。
更让他引以为豪的是,由于挖掘民族民间文化成绩突出,他二次被文化部评为“全国先进文化工作者”“全国优秀文化馆长”。
坐在满族文化的宝藏上
在领我们参观了县博物馆之后,赵朝勋又请我们到他家作客。他把他轻易不肯示人的宝贝翻腾出来一一展示给我们看,这才使我们相信刚才博物馆长说的“博物馆的收藏赶不上赵老师的多,更没有赵老师的好”此言不谬。
赵朝勋的收藏主要是民间工艺品和满族传统生活用品。前者如枕头顶、纳绣、驴皮影、满族农民画,后者绝大多数是瓷器,如各个朝代的掸瓶、帽筒、茶壶,另外还有洗衣棒槌、烟枪之类的小玩艺。单从数量上说,他的收藏并不是最多的,但件件是精品,比如驴皮影就有300多件(套),分装在2个木箱内,人物有生旦净未丑,道具有山水花石桌椅车马,他还根据满族民间传说设计皮影,请尚健在的民间老艺人加工制作。他一边给我们展示他画的皮影各部件分割图,一边现场操纵皮影人物行走、骑马、站立、坐卧、打斗,口中念念有词背诵着皮影戏台词。他的枕头顶也有几百件,每一件都堪称孤本、极品,前几年一家出版社看中这些艺术珍品,要出版《满族民间纳绣集锦》,借走了他200多件枕头顶,不幸全给弄丢了,这让他从此再不敢大方出借。
他收藏最多的是瓷器,各式各样的大花瓶、掸瓶、帽筒、茶壶琳琅满目,据说有位香港文化富商要出资数十万悉数购买,他都不为所动。这些瓶瓶罐罐散落在民间,平时谁也不把这些玩艺当回事,赵朝勋对它们的宠爱使得一些头脑精明的农民看到了商机,很多人靠这个发了财。赵朝勋带我们去了县城近郊的一个农民家里,农家小院不起眼,三间房子里古董却不少,大部分都是明、清、民国和伪满洲国时期的满族瓷器及生活用品,主人一个劲地说“我是赵老师的学生,是赵老师把我领进门的”。同来的还有县委宣传部长,他在赵朝勋的影响带动下也收集起这些玩艺来了,大有赶超老师的劲头。
赵朝勋说:“人家说我是‘满族通’,其实我只是把我们这里的民族文化整理了一下而已。”
赵朝勋对满族民族文化推崇备至。说起满族的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宗教信仰来他滔滔不绝,他陪我们到早市食摊上吃满族的酸汤(一种用玉米精粮细作的面条),到几十公里之外去参观惟一相对保存完整的满族民居建筑群“葛家大院”,给我们图解旗袍的几个演变过程。说起旗袍,老人眉飞色舞:“你见过有比旗袍更被广泛认可、更有生命力的服装吗?就前后两片布,充分展示了妇女身材的曲线美,同时又有无穷的神秘感。中国妇女的国服,除了旗袍还有什么能够担当?现在连西方的服装也在借鉴旗袍的某些特点呢!”
更多内容,请关注施晓亮即将出版的书作。
前一篇:四十抒怀 天天做爱
后一篇:我的纳西族妈妈:歌王肖汝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