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婚2022
(2022-06-06 08:47:29)
标签:
锡婚2022 |
分类: 杨阳主义 |
今年我和妻子结婚整十年,网称“锡婚”。“锡”元素延展性强,在空气中不易起变化,意味着感情稳定、生活安定、信念坚定。考古学家樊锦诗教授曾这样描述她和爱人的一生:相识未名湖,相爱珞珈山,相守莫高窟。套用一下,我和妻子:相识行政楼,相爱安家沟,相守国际庄。汉语造词考究,夫妻“恩爱”、“恩爱”有加,“恩”与“爱”是分不开的。回忆这十年,妻子对我是有“爱”的:我时常回家晚,她总会给我准备饭菜,每次还会询问喝什么汤;同样也是有“恩”的:有次她转给我一条消息,大意是说一个人经常不洗袜子,每次脱下都会用鼻子闻,最后肺部真菌感染得了肺炎。结婚后的这十年要比上学的头十几年过的快,但我坚信生活总是先苦后甜、苦尽甘来。
有意义的生活,一定也是有意思的。全家人每年都会去不同地方旅行,困了就睡觉,醒来就微笑。去年暑假,我们去威海待了几天,享受一下阳光、沙滩、海浪、刘公岛。陪孩子一起看漫画、一起露营、一起洗澡、一起捉蝌蚪、一起“投石埋屎”……能够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朝夕相处,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据经济学家研究,中国4亿人口进入到中等收入水平,什么是中等收入水平?有车、有房、有教育、能旅游。有车说明你基本的生活不缺了,有房子说明你居有定所,受过教育水平说明你的知识水平不错。能旅游说明工作不是那么紧张,有闲暇时间,这也是很重要,不是钱多了就进入中等水平。过去我是属于到哪旅游都“只看不参与”型的,经常扫别人兴致。现在我们约定每年出去旅行一次,今年打算去承德,看看山庄、避避暑。家庭的维系沟通很重要,旅行途中一家人总有说不完的话,彼此分享体会、耐心倾听。有的时候我们经常用错“表情包”,没有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最亲近的人。这十年的生活也离不开家人的帮衬,有一次孩子姥姥姥爷蒸完包子直接骑电车给送到了小区楼下,送完叮嘱两句就走了。电车半截还没了电,那是个冬天的晚上。妻子给我打电话说,她边吃包子边流泪。爷爷奶奶每次和孩子视频通话都会追加一个红包,让孩子买自己想买的东西。平日我也很少回老家,加之疫情的限制,有时只能是从网上买些吃的用的邮寄回去,力不从心。
这几年我对孩子的付出远不及妈妈,每天早晨做早餐、晚上辅导作业,都是妈妈亲力亲为,省去我很多时间。即便白天我在家,也是早上出去买些现成的早饭,而妈妈都是早起自己做,鸡蛋羹、香蕉饼、葱花饼、煮粥、磨豆浆、煎牛排、饭团这些。我这个人有时比较懒,听他们说,如果给你安排家务活,就把它干砸,这样以后就可以一身轻松了。我试过,都没用的。比如地拖的不干净,妻子会手把手的教我,然后监工;再比如锅沿刷的有圈痕,她会自己重新刷,就在你面前。这不得不让你自惭形秽。很多家务我可能干不好,但起码能分担一些。有一阵晚上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他要求我每天讲一个关于“屁”的故事,这给我很大压力,但我非常认真的对待,每讲之前都会打一个腹稿。我和儿子说,我每年要读48本书,确保每周读1本。后来他和妈妈说,他要一周读2本,超过爸爸。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家庭教育是终身性、示范性的教育,行胜于言,你怎么做孩子就会跟着学。从生活时空来看,多数时间孩子是在家与父母一块儿度过。学校对于孩子只是人生的一小段,因此家庭环境对一个孩子成长的影响比学校要大得多、长得多。出差的时候,我也会每天录一个故事发给孩子睡前听。孩子的快乐很简单,大人“简单”也会很快乐。
有一天早上我没来得及送孩子上学,那天实在疲惫,就在窗外目送,等了一段时间孩子才从楼后走到楼前,弱小的身躯背着一个看起来和初中生无异的书包、龟壳般大小,一摇一晃的朝学校走着。这一刻我决定,只要我在家一定接送,起码可以陪他说话、帮他拿一下书包。现在的孩子比之前累,希望这一切的付出都能够成为他今后立足成事的美好回忆。我曾讲过支持“双减”取代“双百”,嘴唇一碰、舌头一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像是《小舍得》里南俪、夏君山那样,我们明明知道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但总是千方百计教育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听老师的话,最终目的是考一所好大学。爱人曾和我讲过一个她自己研究的“三代人理论”:一代供二代读大学,解决了精神贫困的问题;二代用知识换取物质的积累,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三代应该是可以追求理想的一代,希望他们能够活的洒脱,不受疫情、房贷、内卷、摇号……这些羁绊,不被闹铃吵醒。
按照传统习俗,今年是我的“本命年”,头两个的时候没太注意,也没穿过红袜子、红内裤。今年我妈微信给转了200块钱,特意叮嘱去买两套,人到中年不能和少年一样不信命。偶尔照镜,深感岁月的无情,眼角略微下耷,抬头见纹。再鲜的肉,经历了岁月的风干、世事的翻烤,也终将油腻,直至顽化。人到中年难逃“油腻”,其中一个表现就是如厕不再安静,伴随着“哼……哈……呕……”一串象声词。起身临末了,跺跺脚、紧紧腰带,还要啐上一口。人生在世,要么大雅,要么大俗,半俗不雅、扭扭捏捏最痛苦。35岁是一个人走向衰老的转折,老牛已知光阴迫,不需扬鞭自奋蹄。有一个词“中年危机”,其实危机无处不在,放到人生百年的线性历史进程中也许微不足道。心态和规划尤为重要,这个社会既有30岁的“白头翁”,也有80岁的“老顽童”。曾国藩讲: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人生如登山,到了半山腰,一要不断学习,二要眼观六路,这样才不会迷失方向或是半途而废。十二年前的本命年我写过:“今年是本命年,虚过以后算算,自己已经25岁了。回想上一个本年,才小学五年级,还依稀记得那个学年我得了个三好学生,其它什么都记不起来了。展望下一个本年,我已结婚生子,父母安康,老婆贤惠,孩子可爱,天伦之乐。”这些都已实现,夫复何求。
这十年我一直坚持读书,总觉得自己修养实在不够,但也没太多用武之地,有时就把书中的东西和思考讲给妻子、孩子听。但读书对我来说是辛苦的,一只眼近视、一只眼远视,聚光困难。这一年看的最多的是“人物自传”,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小到大、从生到死,人年轻的时候都是“物质”的,只有一些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会在“物质”的基础上追求一些“精神本体”。近些年我所目睹的年轻人,抽烟、烫头、不读书、猥琐发育、老成持重、没有时间观念、男生喝奶茶加珍珠、女生说脏话骂爹娘……英国作家切斯特顿说:“一个开放的社会像一张张开的嘴,在合下来的时候,一定要咬住某种坚实的东西。”我觉得这个“东西”就是价值观,一个社会一定要有核心价值,天变地变、道义不变,能够把人聚合在一起的永远是精神。陈丹青老师讲的很直接,他说:“以我的性格在这个时代,一败涂地,活在今天必须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机会主义者才行,你得足够无耻,足够勇敢,我不带贬义。我们的成功都不是靠我们的业务之外的人际关系做到的,可是今天太重要了,几乎是决定性的。”我认同这一点,但是很难做到。
哲学家讲:“一个人就是一团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以后就无聊。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当中摆动。”欲望管理是现代人相当重要的一种修行,于我个人而言,一年中主要有两类开销:一是书,二是咖啡。我觉得最惬意的情景就是边喝咖啡边阅读,举头望夕阳,低头故纸堆。嘬一口最纯正的拿铁伴随文字的思考慢慢流淌到口腔,用舌尖慢慢送到嗓口,分几次下咽,一种从感官到精神彻头彻尾的怡然。除此之外,其它再无奢求,我给自己设定的生活费是每月1500元,倘若没有应酬还略有结余。一个朋友买了庄里最豪的宅子,但依旧每天骑着中学时代的自行车通勤,我特别佩服他,这种境界常人所无法企及也很难理解。我也看到过一些人挎着名牌包、带着最耀眼的首饰去挤公交,见到老人一般也都不会让座。早些年莫言先生在东亚论坛上的一次演讲中讲到:“人类社会闹闹哄哄,乱七八糟,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看上去无比的复杂,但认真一想,也不过是贫困者追求富贵,富贵者追求享乐和刺激——基本上就是这么点事。”有钱呢,喝杯星巴克,没钱呢,就在家冲一杯雀巢,搅拌均匀就行了。我想这就是老子讲的“道法自然”,一切遵循事物发展的本身。藏语把身体意为“留下来的东西”,就是在提醒自己,我们只是旅客,暂时住在此生和此身。如果我们无休止地追求物欲,就会六神无主,失去人生的目标。打一个比方:旅客进入一个旅店,如果他们神志正常的话,会重新装潢房间吗?之前同学发朋友圈问:“一个男人不喝酒、不吸烟,遇到烦心事能怎么办?”我想酒还是要喝的,李白“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苏轼“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生活虽苦,但不是时时苦、事事苦。妻子抱怨家务活太多,那就再多娶几个帮她分担。现在看到漂亮的女孩依然会心动,想要据为己有,但只不过是做自己的儿媳。生活并不幽默,但我们还是要以幽默的方式对待它。有一次记者问张学良长寿有何秘诀,他说:“从小不知道愁,就算明天要被枪毙,今晚也照睡不误。”
回忆是美好的,就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大学的时候我和妻子可以在一起看林正英的电影、吃十几块钱一只的香酥鸡、自带饮料去必胜客、在肯德基分吃一盒蛋挞、坐上2路公交去热闹的市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那会我们一起蹲在路边,看见一辆现代途胜经过,特别羡慕,想着什么时候也能买一辆。那个年代没有人会在意背什么包、开什么车,有一辆电动车就已经很拉风了,可能纯真的爱情真的只能在学校里发生,这种美好简单纯粹,真想把大学的时光再拉长一些。《天若有情》中jojo给华仔过生日,她说:“你不知道哪天出生,就和我同一天生日。”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的电影,感动就来自于电影所讲述的简单故事。讲课的时候给学生举例:说张庄子旧村改造,张大爷搬进楼房后举目无亲、心里极度抑郁,找不着人说话。老邻居李大妈自从搬离了农村,看病成了难题,楼区附近没有卫生院,看一次病得转三趟公交。提出解决方案:建议张大爷和李大妈结成百年好合,既可以解决大爷每天闷得慌的问题,彼此之间也能有个照料,大妈坐公交从此不再寂寞。猛一听,十分荒唐,一笑置之。其实仔细思考一下,话糙理不糙,所谓“老伴”,不就是老了之后的一个伴吗。民间有句老话:一人主张,不如二人商量。歌曲《漠河舞厅》里讲述的那个故事,感人至深。反复听了很多遍,依然让人相信爱情。
过去十年,放在人生百年的历史长线中不过十分之一,总结十年来和妻子的生活,十条感悟吧。一是要足够互补,比如她负责辅导孩子数学,我负责阅读,明确分工、提高效率。二是要有效沟通,参与彼此的日常,无话不可说,相互依赖的婚姻会更稳定。三是共同兴趣,比如我们都喜欢看恐怖片、吃烤肉、喝RIO,多一些生活上的交集才能多一些欢声笑语。四是女方理财,我并不支持结婚后夫妻双方“AA制”,今天我请你、明天你请我。婚姻不简单是个契约,它更像“合作社”。女方一般都比较“抠”,更适合理财。五是情绪克制,有事好商量、有话好好说,多些换位思考和包容谅解,实在无法调和就早点睡,切莫激化矛盾,人言可畏。六是保持魅力,女人保持魅力也许就是抗衰老吧,多用一些护肤品,各种霜再涂厚一些。男人则很难永驻青春,只能不断提升内涵,给女人安全感、被崇拜。七是孝敬父母,中国人还是有大家庭观念的,就算是独立门户,对双方父母好就是极大的孝,有的时候就是“不看僧面看佛面”。八是乐观精神,我性格偏悲观,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妻子是乐观开朗性格,像是一盏明灯照亮我昏暗的心房。九是多去出游,离开了家,家庭的观念有时会格外凸显,增加了团队的凝聚力,释放天性。十是生活目标,过日子是要有追求的,物质差不多了就要有精神的向往,身外之物只能带来感官快乐,只有精神上的满足才是持久和值得称道的。
由于正好结婚十年的缘故,这篇文章写的比较冗长。作为一名外地务工人员,在石家庄生活的这十多年,俨然已经变成第二故乡,庄里人质朴无华,低头骑着自己的自行车、抬头看着远方的霾。去年和爱人做出决定,买了一套新房子,从里到外全新的,有了地下停车位、带电梯的那种,小区保安也不再是两个大爷六颗牙了、物业经理应该也有头发……我们很满足,孩子也很期待,能想象以后我手拿两把大蒲扇,坐在客厅探出头去望西山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