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养生:饮食清淡,运动舒缓
(2015-03-07 12:59:00)
标签:
健康文化 |
分类: 健康养生 |
惊蛰养生:饮食清淡,运动舒缓
惊蛰天暖万灵苏,
雷震虫萌花柳扶。
早起阳升人即动,
披发缓行骨筋舒。
锅巴养脾梨润肺,
芽叶笋菰嫩菜蔬。
清淡饮食稍进补,
暖身黄酒莫多酤。
《健康之家》二十四节气养生诗之惊蛰
三月惊蛰,天气转暖,万物复苏。这个时候的养生秘诀在于顺应阳气的升发、万物始生的特点,使自身的精神、情志、气血也如春日一样舒展畅达,生机盎然。
所以,这个时节饮食要清淡,运动不宜太过激烈。外出踏青、郊游、放风筝都是不错的选择。
饮食清淡,多吃梨和锅巴
惊蛰天气明显变暖,饮食应清温平淡,并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诸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鸭血、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
“惊蛰吃梨”的习俗传承已久。梨者性寒、味甘,入肺、胃经,有清热养阴,利咽生津,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惊蛰时天气乍暖还寒,气候仍然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咽痛音哑,由于一些细菌开始活动繁殖,就容易患呼吸道疾病,表现为咳嗽咳痰,梨既可以生津润肺,又可以止咳化痰。适合春季养生的具有润肺健脾功效的食物还有枇杷、百合、银耳、莲藕、山药、大枣等,药物有沙参、麦冬、玉竹、黄精等,在自身体质合适的情况下,春季常食用上述药食物对健康会大有好处。
锅巴是煮米饭时锅底所结之物经低温烘烤而成,又香又脆。据现代科学分析,焙锅巴所用的粳米,经过低温烘烤,食时极易消化;而且,在吃锅巴时,必须细嚼慢咽,这样可以分泌大量的唾液酶以帮助消化吸收,促使肠胃蠕动,增强其功能;另外,微炭化后的锅巴,还能吸附肠腔里的气体、水分和细菌的毒素,以达到收敛止泻的作用。中医学认为,焙烤成锅巴的粳米有补脾、养胃、滋养的功效,最宜病后食用。粳米经炒、烘、烤之后,食之味香,促进食欲,还有消食导滞、收敛止泻的功效。因此,春天多食锅巴好。
黄酒养生五宜五不宜
在中国传统节气之惊蛰中,选择黄酒补身养气成为首选。惊蛰时人体最易犯寒,同时由于气候较干容易上火,体内易积毒素,而黄酒即能够暖身,又能够排毒,可谓一箭双雕。但是,黄酒虽保健,但饮用起来也不能无所顾忌。
饮酒五宜五不宜
一饮荤酒,饮酒必须有佐酒莱肴,边饮边吃富有营养的荤菜。
二饮坐酒,要舒舒服服坐着饮酒,不可借酒装疯,狂跳欢舞。
三饮慢酒,要细品慢尝,体会其味,切忌狂饮猛喝。
四饮正酒,饮有注册商标的正宗黄酒,对来路不明的酒不饮。
五饮节酒,要有节制,节制就是饮到自我感觉身心最为舒畅的程度为止。
一不宜空腹饮酒,人在饱腹时对酒精的吸收较慢,反之,在空腹时吸收较快,所以空着肚子喝黄酒易醉。一般有经验的人在喝酒前总要先吃些食物垫垫底,防止喝醉。
二不宣过量饮用,黄酒口感温和,但它毕竟是酒,切勿轻视它,因为喝醉后,后劲比较足。如果你白酒的酒量有半斤,喝黄酒千万别超过八两,这样比较好。而且适量常饮,对身体有益。
三不宜速饮喝黄酒,宜慢慢细品,放宽节奏,从容不迫,充分享受酒味,是真正的饮酒。黄酒中所含的营养丰富,慢慢饮用容易吸收。
四不宜混饮,各种不同的酒混合起来饮用,易醉,而且还会产生副作用,引起胃不适和头痛等,因此不宜将各种酒混合在一起来饮用。
五不宜酒后洗澡,酒后洗澡容易将体内贮存的葡萄糖消耗掉,从而使血糖含量大幅度下降,导致体温急剧降低,严重的还会引起休克。
惊蛰最佳运动:放风筝
春季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节,放风筝这项运动同时也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运动,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作用。春天在户外放风筝除了能强身健体,促进人体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还能呼吸到室外的新鲜空气,排出堆积在身体内一个冬天的浊气,一举多得。是春季养生健体好运动。
放风筝时,人们的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可使处于紧张状态的大脑皮层和脑血管放松,使大脑皮层得到休息,因此对神经衰弱及失眠症有治疗作用。同时还益于缓解眼睛的疲劳,因为放风筝时极目远眺风筝的千姿百态,能调节眼部肌肉和神经,消除眼睛疲劳,达到保护和增强视力的目的,对防治近视眼、老花眼及视神经萎缩极为有利。经常放风筝,可以保持颈椎、脊柱的肌张力,保持韧带的弹性和椎关节的灵活性,增强骨质代谢,加强颈椎、脊柱的代偿功能,既不损伤椎体,又可预防椎骨和韧带的退化。
另外,由于放风筝的时候要仰头观望,所以要选择平坦的场地,因为在放风筝的过程中,人经常要倒行,而且注意力多集中在空中,需要特别注意防止绊倒摔伤;还要注意风向与太阳的关系,注意防止太阳光对眼睛造成的伤害。放风筝还要注意仰头不宜过久,仰头时间太久,容易造成颈肩部肌肉紧张,疲劳,加重病情。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调节参与运动的时间长短,运动前还应充分活动颈项部。同时,有椎动脉供血不足者在参与此项运动时,要尽量避免突然转头,防止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发生脑血管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