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处真实、柔软的角落--李娟《阿勒泰的角落》
(2012-03-08 11:35:52)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乐享书香 |
新疆对我来说是热爱而且熟悉的,除了在乌鲁木齐生活过一段时间,也曾经去过伊犁、喀什和库尔勒,也曾去过牧场、绿洲和沙漠。虽然没有去过李娟笔下的阿勒泰的角角落落,但我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存在,它的辽阔,壮美,纯朴,明丽,它的鲜活的生命力,它身体的香气和肌肤的纹理。
“这些小花们和周围的大环境虽然一眼看去很协调,其实,朵朵都在强调不同之处。似乎它们都很有些得意的小聪明,都暗自坚持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它们太过天真了而太过微弱;而又由于太过固执,而太过耀眼。它们更像是一串串带着明显情绪色彩的叹号、问号、省略号,标在浑然圆满的自然界的暗处……真的,我从没见过一朵花是简单的,从没见过一朵花是平凡的--这真是令人惊奇啊!空间是什么样的力量和心思,让这个世界既能产生磅礴的群山,海洋和森林,也能细致地开出这样一朵小花儿?”
这朵小花正是李娟的文字本身。它来自直率的心灵,长在土地上,开在阳光下。请允许我这篇读后感大段摘录李娟的文字,因为在她的文字面前,任何评论的文字究竟太苍白,太单调。
“我最后想,秋天其实不是秋天,秋天是夏天努力地进行着停止的那段时光吧?”
李娟的奇特就在于,她居然那么善于描绘她所看到的生活,而她居然是生活在牧区。她笔下的哈萨克人幽默质朴,她笔下的草原生意盎然,基础她笔下的小动物也充满灵性。
是的,诚如李娟自己所说的:“如果说其中也有几篇漂亮文字,那倒不是我写得有多好,而是出于我所描述的对象自身的美好。”
她笔下所描述的那些事的确美好的得不了。那只为了自由,拼命挖洞的雪兔,一个月不吃不喝,也不想放弃春天的小生灵,怎么能不深深地感染我。李娟笔下的雪兔被铁笼子扣在墙角,可是它不懂得主人的关爱,一心想出去,于是就在地上打洞。
“……已经打到大门口了,恐怕再有二十公分,就可以出去了……真是无法想象--当我们围着温暖的饭桌吃饭,当我们结束一天,开始进入梦乡,当我们面对其他的新奇而重新欢乐时……那只兔子,如何孤独地在黑暗冰冷的地底下,忍着饥饿和寒冷,一点一点坚持着复一个动作--通往春天的动作……整整一个月,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不知道在这一个月里,它一次又一次独自面对过多少最后的时刻……那里它已经明白生还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但继续在绝境中,在时间的安静和灵魂的安静中,深深感觉着春天一点一滴地来临……整整一个月……有时候什么也没有,一滴水也没有,它只好攀着栅栏,啃咬放在铁笼子上的纸箱子……可是我们却什么都不知道……甚至在它奄奄一息了好几天后,我们才慢慢发现它的存在……”
造物主有时真的很神奇,它赋予每个人不同的灵性,却有时会让不同灵性的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比如牧民生来就有与草原相通的灵性,他们习惯游牧的生活并以此为快乐。而汉族的李娟一家,却和这些哈萨克牧民生活在一起,并与他们互相依存。他们同牧民做生意,赚他们的钱,也给牧民的生活带来快乐的方便。在与哈萨克牧民的亲密生活中,延续自己的生活,获得更多的灵感。
“阿依邓很勤快懂事,家里大大小小的家务活她一个人能全部拿下。她揉面粉的架势特别地道,站在巨大的面盆前,小小的身子浑身都鼓动着力量,每揉一下,身子就勃发一次,肩膀上清晰地迸闪出‘劲儿’这样的东西来。”
生活所迫,在许多人听来好象很遥远,我们也都努力地让自己地家人生活无忧,再怎样,家虽然小,总还温暖安全。可是,阿勒泰的李娟一家常常是居无定所,开着杂货店与裁缝店的汉族人家,随着牧民迁徙游走,或许因为偶然搭了某人的车,便到了另一个地方,也会因为道路突然中断,而停留在某个地方。随遇而安,是都市人的修行,李娟一家却是平常的生活。
“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
在大自然中呆久了,李娟的文字似乎也透出一种与天地同在的意韵来。
“帐篷外面的草长得更为汹涌,阳光下一览无余地翻滚着。看久了,似乎这些草们的‘动’,不是因为风而动,而是因为自身的生长而‘动’似的。……这世界在眼睛所能看顾到的运动之外,还有另一种运动吗?这‘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去向什么地方’,而是为了‘成为什么’吧……我站在帐篷门口,不停地想呀想,不停地细心感知,其实却是毫无知觉的一个……任凭世界种种的‘动’席卷我在眼前这片暗藏奇迹的海洋中无边无际地飘荡……”
在李娟的笔下,森林火灾居然有它内在的理由,可谁又能说这理由不对呢。
“大概是因为森林的渴望太巨大太强烈了吧?当它经过如此繁盛的夏季后,前来迎接的却是秋天--消沉和寂静的秋天,于是它就燃烧了。”
“远处的天空越来越蓝……突然,大地‘轰’地一片金黄,太阳从群山间升起来了!”
是的,只有在高原牧场上与晨曦共醉的人,才能感受到那“轰”的一声。
李娟的感悟力常常让人惊叹。她好象也没有读过太多的书,曾经外出打工,却似乎也没有富起来,只好回家帮着家人干活,迁徙、流浪、干活之外,自己唯一的爱好便是写作了。她只是用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但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原生太的文字竟是那样灵动。即便是小商人的狡劫,也写得那么生动。
“我们还养了金鱼,每当我们和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进时,我们就请他们看金鱼,于是总会成功地使他们大吃一惊,迅速转移注意力。那时当地人都还没见过真正的金鱼,只见过画片和电视上的。这样的精灵实在是这偏远荒寒地带的最不可思议地梦一样的尤物--清洁的水和清洁的美艳在清洁的玻璃缸里曼妙地晃动、闪烁,透明的尾翼和又鳍象是透明的几抹色彩,缓缓水中,张开,收拢,携着音乐一般……而窗外风沙正厉,黄浪滚滚,天地间满是强硬和烦躁……这样的话,等他们回过神来,再回头谈价钱,口气往往总会微妙地软下去许多。”
当然读完了全书,你会明白李娟一家养了金鱼绝不仅仅是为了作生意,那本是他们的生活,本是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的敏感与激情。
“我们之所以还是要永远记住他们并感激他们,永远承认‘伟大’,大约是因为--他们给我们留下的最最宝贵的遗产,不是现成的生存之首,而是生存的激情吧?”
“我是说,世界是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我所看到的、所感知的世界,另一部分就是孤零零的我……”读到这儿我笑了,李娟啥时候成了哲学家,仅仅这一句,就已经胜过几十万字的哲学论文了。毕竟生命的意义在生命本身,认识世界也从认识自己开始。李娟是用文字记录她对世界的认识,还是用文字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呢?在序言中,李娟自己看自己的文字:
“每次重读,总能真切地看到独自站在荒野中,努力而耐心地体会着种种美感的过去的自己……漫长过程中,一点一滴贯穿其间的那种逐渐成长、逐渐宁静、逐渐睁开眼睛的平衡感,也许正是此时全部希望的生活根基与凭持吧。”
本真的生活与汉字的如此灵动的结合,李绢的散文传递的是灵魂在大自然中自由舒张的真性情。读这样的文字,让我回到天山深处,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回到心灵的真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