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1949--不该忘却的《金门之殇》
(2012-02-16 10:53:32)
标签:
文化 |
分类: 乐享书香 |
听说金门的往事,是去年年底在华文出版社的社长办公室,一向沉稳的李庆副社长有些反常地激动,整个上午,他几乎-直在讲这本书--《金门之殇--来自台湾的一位参战老兵亲口讲述的历史》。
这个发生在1949年10月的惨烈战争,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史上,一直是个被屏蔽的话题。除了战争的亲历者和他们的亲属,后来人很少知道那场悲壮的战事。
1949年10月24日,人民解放军三野十兵团的九千余名官兵扬帆渡海、夜袭金门岛。他们抢滩登陆、鏖战三天,终因后继无援寡不敌众而全军覆没。
在李庆社长的讲述中,我的眼前渐渐浮现出销烟弥漫的战场,喋血英雄的悲壮,除了那些鲜为人知的名字,那些惊心动魄的故事,还有战争幸存者几十年跌宕起伏的人生,在颠覆的命运面前,不屈服,不放弃的精神。这位从海潮出版社到华文出版社,在出版界辛勤耕耘三十多年的资深编辑,也不由得感慨地说,这本书的出版,真正体现了两岸以宽容、开放眼光正视历史的襟怀。
作为统战部直属的出版社,由李庆副社长亲任责编的《金门之殇--来自台湾的一位参战老兵亲口讲述的历史》,以纪实文学的体裁,讲述了1949年10月金门登陆战壮怀激烈的故事。主人公叫赵宝厚,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曾是“华东三级人民英雄”,金门之战,他成为屈辱的战俘,在台湾军中忍辱偷生,在命运一次次的打击下顽强生存,他的亲口讲述,详尽记叙了金门之战的作战过程和自己被俘后在金门、台湾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坎坷经历。
在生命被压抑、尊严被摧残的岁月中,他几度差点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生命终究是顽强的,为了回乡的希望,他终于活了下来,并在1954年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赵保厚,书中他写到:“可是现在和今后,我最需要的是自我保护,自我保存或保命,所以改写为保厚应该是恰当的。”
赵保厚的语言总是很平实,却不能不令人久久回味:
“我总觉得,正是邢团长(金门之战牺牲的244团团长邢永生)和高先生(在台湾帮助过赵保厚的国军军医),让我明白了涉世立身的基本道理。我也认真地想过,邢团长和高先生本来是一种对峙,但最后却是一种整合;进而成就了我的一种改变,一种继承,成为我生命的价值之光、生存的欲望之火。我十分确信,正是受了这种灵魂的支配,我才终究没有成为人生的失败者,悖德者。”
读了《金门之殇》赵保厚的讲述,你会明白这“终究没有成为人生的失败者、悖德者”对于一个被俘老兵来说,是多么的不容易。如果没有极其坚韧的生命力,真的无法活下来。
在台湾军中十五年,到三十六岁的时候,赵保厚才勉强结婚,曾经在下班后去卖苦力拉洋车,曾经开牙科诊所几度失败,最终赵保厚在妻子的支持下,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在经历了命运的大起大落之后,幸存,活着,祈死,求生,生存的炼狱之后,赵保厚又开始冒着生命危险踏上回乡的旅程……
而今,已过耄耋之年的老人,在销烟散尽,风平浪静的大海边,平静地讲述自己一生的故事,讲述那场改变了九千人命运的战事,以及其他幸存者的人生。他们曾经的一切,生死、屈辱、苦痛、挣扎,不能再在兄弟间发生了!
正象大海,有怒涛狂涌的时刻,也总有风平浪静的时刻,如今,战争的销烟已经远逝,往事却并不如烟。尊重历史才能面对未来,“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看着《金门之殇--来自台湾的一位参战老兵亲口讲述的历史》暗蓝色封底那一丛明艳的黄菊花,我的心底升起对历史的敬意,虽然后来人没有经历过那些惨烈的历史战事,没有经历过那些艰难的生命磨砺,但我们不能忘记历史的教训,唯愿两岸永远和平,唯愿世界永远和平。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