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拜茶
(2011-08-13 11:40:52)
标签:
文化 |
分类: 健康养生 |
对武夷山的向往实在是太久了,从岩茶到正山小种,武夷茶早已成为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伙伴,爱上茶12年,才有机会在今年的三伏天里匆匆拜访。三伏天就三伏天吧,出透的汗水,正洗濯内心的积垢,正如清清的九曲溪荡涤着心灵。武夷岩茶到底生长在什么样的灵山秀水当中?
一到武夷山,先游九曲溪,真有点一眼看尽武夷山的意味。乘竹筏漂流,实在是绝妙的主意,而艄公的幽默也着实让人吃惊。真不知是何人为艄公编写的导游词,不仅充分讲解了移步换景的武夷山水风韵,而且融合禅意、理学,穿插当下网络语,流行词,雅俗共赏,笑话频出。
有夸张的说法:“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峰”。我倒是至此方知所谓武夷山,确切说并非一座山,而是林立的巨石,只是这些石都太大了,游人可以攀登的天游峰高四百米,离度假区最尽的大王峰高五百多米,都是整块巨石。大自然就是这样的鬼斧神工,而这集日月这精华,山水之灵秀的茶树,就是生长在这些巨石的缝隙之中。
盈盈一水,折为九曲,两岩青山如画,古朴的竹筏,由8~9根去皮毛竹烤后扎成,轻快地顺流而下。一队队的竹筏,回上筏上身着橘黄色救生衣的观者,也成为九曲溪上的一景。
脱掉鞋子,脚便浸在水中了,一股清凉,直从涌泉通透了全身心。从九曲漂到一曲,一般要走一个半小时,碧山丹山如在画中。两侧的山岩上,高耸着秀丽的峰峦,峭壁上,有古越人的悬棺,传递着这片山水的时空厚度。水是山之魂,山是水之骨,山环水绕之间,人亦物我两忘。
天游峰其实是一整块巨石,或许就是为了游客登临而修的石阶,又经工匠修出扶手,因为在几近垂直的峭壁上攀登,没有扶手也着实危险。扶手都是石头砌成,真是下足了功夫。我在朋友的建议下一大早登天游,天气凉爽,且游人也相对少些,只是一路上会遇到挑山工,山道狭窄,不忍心再让挑山工等,只好慢慢跟在他们后面爬。饶是这样,到了山顶,才不过十五分钟。
虽说是在清晨登山,仍然是汗透衣衫,在峰顶四望武夷全景,座座山峰皆翘首向东,据说每当雨后乍晴或晨曦初露之时,登峰巅,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天游峰由此得名。大多游客在导游的引导下匆匆下山去了,只有我一个人朝后山的桃源洞方向进发。往后山的路走上十几分钟,便不见了人烟,只是顺着峡谷,仍然隐隐约约传来登天游的人们的欢声笑语。
沿山脊走在浓密的树荫中,奇就奇在,这里明明是石头山,植被却依然十分茂密,小路几乎都是穿林而过,即使顺着悬崖一侧凿出的石阶下山,仍然不时有树木遮荫,以至于除了偶尔显露的峰顶巨石,一路上都还是树木遮天。独自一人顺着长满青苔的石阶一路走下去,四周静极了,每逢岔口,都有指示牌,指示着方向和路径,总长度大约三、四千米的山路,我独享一方山水。
到了桃源洞,却是豁然开朗,一大片宽敞的山间平地,一座辉煌的道观赫然矗立眼前。真有点象唐僧师徒取经路上,走着走着,一座庙宇突现眼前的样子。我暗自笑着,这山间真的别有洞天啊。或许这就是旅途中的惊喜,常常会有特别的风景与你不期而遇,给你无可言喻的震憾。
九曲溪漂流是朋友代为安排的,而我到武夷山,最重要的目的是拜茶。漂流之后,已经是下午四点钟了,我打了出租车飞快地前往大红袍景区。下了旅游车,顺着九龙涧往前走,两峡高耸,中间的小路却是平缓,路旁宽则数十米,窄则三、五米,除了一条石板小路,便是窄谷中一丛丛的茶树,黄昏金色的阳光照在茶树的叶子上,闪着明亮的光芒。地域虽小,茶树一丛丛却被侍弄得很整齐,兼有木牌子写上茶树的种类和特点。
阳光从狭窄的山峰缝隙中斜射下来,潮湿的山谷中弥漫着一团团的雾气,透出一些神秘。武夷山是丹霞地貌,山形奇特,温暖潮湿的气候导致这里植被茂密。即使没有深广的土地可以长出参天大树,岩缝中的灌木却比比皆是,以至于在武夷,满目所见的,除了黑色的岩石,便是郁郁葱葱的林木。
九龙窠,就是这里了,武夷岩茶的代表。同种在沟谷中的茶树不同,大红袍几株母树长在峭壁上,夕阳照不到的地方,在游人的指指点点下,静静地呼吸吐纳。据说每年只能采几两茶,年成好的时候能采七、八两,不好的时候也就采到二两茶,还听说这几年为了保护母树,已经停止采摘。总之一般人当然喝不到,能喝到这几株母树的子子孙孙就不错了。
其实倒也不必迷恋这几株老枞和它们的子孙,武夷岩茶蜚声海内外也不是靠这几株茶树,而是此地世世代代形成的独汲天地灵气的茶树和独特的制茶工艺。我痴迷武夷茶已经有些年头了,感谢上天眷顾,我初识茶,便与武夷肉桂结缘,那时虽然说不出子午卯酋,口里却留下最正宗的味道。学茶之路,便总是比较顺畅,几年后,也渐渐能体味那说妙不可言的岩韵了。
拜过大红袍,我决定继续前行,攀上百米台阶,就进入了被当地人称作清凉峡的地方。顺峡谷前行,绕一个拉开的弓一般的大弯子,可以从水帘洞那边的峡谷出山。之所以愿意顺深深的溪谷前行,就是想多看看峡谷中的茶树。的确,峡谷中只要是有一片土地,自然都被种上了茶树,即使只是两三丛,也排列得整整齐齐,武夷山茶农世代以茶为营,早已总结了丰富的种植和制作技艺。而我却在这些整齐的茶树丛中,找到一些仙境的感觉。茶本是自然界是最有灵性的植物,在此鬼斧神功般奇绝秀美的仙境生根繁衍,不也是大自然的奇迹吗?
往前走,这是一段比刚才更为窄小更为曲折的山涧,因为匆匆赶路,呼吸自然会急促些,汗也出透了,我却突然闻到一股奇异的芳香,正是武夷岩茶透出的幽香。再遇到路牌,仔细看时,却正是流香涧,四处张望,却并未见什么花开,甚至因为山涧狭窄,连茶树丛也少见了,芳香却四处弥漫。我觉得自己的身体也一点点被这芳香浸透,通体透明了似的。
山中诸多岔道,依指示路牌,方可出山,其实我倒真想往山里走走,顺着山谷中的茶园去寻访茶农的家。转过弯,一片开阔地,静静地有一座寺庙,慧苑寺,古老的寺庙,未经修缉,有一位便服的老者坐在佛殿前念经,我拜了佛,问过路之后,就匆匆离开了。要赶到天黑以前出山,我不敢过多驻足,那流香涧的香气,却还萦绕于身。
往前走,山谷开阔了些,茶园的面积也扩大了些,两侧的山岩上,古崖居遗构多了起来。原来,我所热爱的武夷岩茶就是生长在这样山水之间啊,当然,这样的山水,不仅成就了武夷茶,还有这片山水蕴育的文化。
永乐天心禅寺看起来很是宏伟,可惜正在修建,我到老殿里去拜佛,却意外地遇到了一本令我爱不释手的书——《禅释武夷山》。我总相信,只要心诚,缘份自然会出现。人与书的缘份也是同样。这匆匆的武夷山之行,能与《禅释武夷山》,亦让我加倍感恩。而刻意去寻的《印象大红袍》,除了利用武夷山水极尽造势,却只留下失望与无奈。真真遭踏了武夷山的清静澄明。
人也是如此,陪我的武夷山广播电视台的小伙儿说,为我约了个茶农,一起去喝喝茶,我欣然前往,却没想到这“茶农”真真吓了我一跳,高雅宽阔的茶楼里挂满了丹青,原来他竟是个画家。在座地还有当地的书画协会主席什么的。武夷茶农胡必成,不善言辞, “我平生只做两件事,做茶和画画”。这两件事,做好了,却是了不得。
《禅释武夷山》和武夷茶农胡必成,以后作文再细表,“武夷拜茶”就先告一段落吧。